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战国初期,魏惠王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最终还是衰落了?

战国初期,魏惠王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最终还是衰落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张杰谈历史 访问量:1802 更新时间:2024/1/16 15:12:16

背景介绍:

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第三任国君。

魏国自从和韩赵瓜分晋国之后,就成为一方诸侯。战国初期,经过魏文侯魏武侯的励精图治,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霸诸侯的国家。到了魏惠王继位的时候,魏惠王把魏国的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并且开凿鸿沟,从莆田泽引水灌溉农田,并且开创了选拔武卒的兵制,而且还在魏国的西边构筑了长城。

可以说,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惠王也算得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了。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时候,魏国的衰落也是从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的晚期开始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魏国为什么会衰落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原因:

魏惠王

第一个原因:魏国人才的流失

在魏惠王时期,魏国流失的最重要的两个人才就是孙膑和商鞅。

1:孙膑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早年曾与庞涓是同学。后来庞涓到魏国做官,等到孙膑学成出山的时候。庞涓自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担心孙膑如果到其他国家去的话,对魏国不利。但是如果孙膑到魏国来的话,自己的地位可能会保不住。于是庞涓便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了魏国之后,庞涓设计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并且在他的脸上刺了字。想以此使他埋没于人世而不为人所知。

后来,孙膑知道了是庞涓陷害自己,于是就装疯。以此骗过了庞涓,从此之后,庞涓便放松了对孙膑的监视。就在这时,一个齐国的使者到魏国去,他了解到了这件事情,并且这个齐使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了齐国。

就这样,一个绝世兵家就从魏国流失到了齐国。

孙膑

2:商鞅

商鞅,本名卫鞅,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年轻的时候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曾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来到魏国国相公叔痤的名下任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卫鞅是个人才,因此非常看重他,并且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

公叔痤在病重的时候曾向魏惠王大力推荐卫鞅,并且对魏惠王说卫鞅虽然年轻,但是有大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然而,对于魏惠王来说,任命一个中庶子为国相,还是有点难以接受。公叔痤观察魏惠王的表情,便知道了他可能不会重用卫鞅,于是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卫鞅的话,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到别国。这样才能保持大魏国的霸业。听了公叔痤的话后,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了,说话语无伦次,一方面是推荐卫鞅,另一方面却又要杀了卫鞅。最终,魏惠王既没有重用卫鞅,也没有杀了卫鞅。

后来,庞涓想要拉拢卫鞅到他的门下,然而,有前面孙膑的前车之鉴。卫鞅是绝不敢到庞涓门下的,于是连夜逃离魏国,奔向了齐国。

就这样,第二个绝世大才也离开了魏国。

卫鞅

桂陵、马陵之战,魏国大败

1:齐魏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重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邯郸被困多日后,最终赵王向齐国求救。齐王在与大臣们商量之后,最终命田忌、孙膑率军去救援赵国。然而,齐军出兵之后,并没有直奔赵都邯郸。因为孙膑认为魏国既然以精锐攻打邯郸,那么魏国国内必定空虚,此时如果率军攻打魏都大梁的话,一定能够迫使魏将庞涓撤兵回救,这样的话,邯郸之围也就被解了。

听了孙膑的建议之后,田忌立刻就同意了。随即率领齐军开始猛攻魏国都城大梁,面对着齐军的强攻,魏惠王下令庞涓立刻撤兵回救大梁。而此时,田忌已经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在桂陵埋下了重兵,当魏军到达桂陵之后,立刻遭到了齐军的伏击。魏军大败。

在这场战役中,魏国损失精锐达十万人之众。这么多精锐部队的损失,对魏国的霸主地位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也为后来魏国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2: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以后,魏国虽然没有元气大伤,但是魏国的实力还是受到了一定的损失。经过几年的休整之后,魏国的实力有所恢复了,便开始图谋再次向外扩张,意图重振霸权。

公元前343年,魏国发兵攻打韩国。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实力是最弱的,因此,韩国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在听了韩使的建议后,便开始征询大臣的意见。最终孙膑提出了两点:

(1)齐国应该救韩

救韩并不是为了争霸,而是为了维持天下的均势。现在的天下虽有七雄。但是这七雄中还没有哪一国有灭国之力,如果魏国灭了韩国。那么魏国的实力就会暴涨,到那个时候,齐国也会有亡国之危的。

(2)答应韩使,齐国会救韩。但是齐军却不能立刻去救韩

此时的韩魏激战正酣。齐军贸然去救韩的话,结果只能是韩国保存了实力,而齐国却承担了与强魏交战的恶果。因此齐国不能立刻派兵去救韩。只需要告诉韩使齐国会救即可,这样的话,韩军必然会拼死抵抗,等到韩魏两国两败俱伤之际,齐军再出动,方可一战而胜。

听了孙膑的话后,齐王大喜。立刻派人告诉韩使齐国会发兵援韩的。韩使把齐王的回信告诉韩王之后,韩国开始拼命抵抗魏国的进攻。等到两国拼的两败俱伤之时,齐王以田蚡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然后开始攻打魏国。

魏国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从中作梗,非常的愤怒。于是决定放过韩国,转而将兵锋直指齐军,准备好好地教训一下齐国。魏惠王等到攻韩的魏军撤回后,就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主将,气势汹汹地扑向齐军,企图与齐军一决胜负。

此时的齐军已经深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面对着尾随而来的魏军,在认真研究了战场的地形条件之后,孙膑定下了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造成在魏军的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并在马陵利用有利的地形,挑选齐军军中1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规定到夜里以火光为信号,一齐放箭,并让人把路旁一颗大树的皮削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的字样。

而庞涓在追了齐军几天之后,见齐军一直是退却避战,而且齐军的军灶在天天减少,就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命令部队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至马陵。当庞涓走到刻有字的树干时,因为看不清楚字,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结果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此时的庞涓已经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羞愧的愤而自杀。而齐军则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魏国也就此失去了霸主的地位。

齐威王

秦魏河西之战,秦国收复河西之地

卫鞅在从魏国逃出之后,先是去了齐国,后来几经辗转,最终到了秦国。而恰逢此时,秦国的秦孝公发布了求贤令,商鞅于是就向秦孝公阐述自己富国强兵的想法。最终秦孝公决定重用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国力大增。于是在魏国经历桂陵、马陵之战的战败,且魏军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于公元前340年开始进攻河西,并且大败魏军,诱俘了魏军主将公子卬。第二年,秦军再次由庞城渡河进攻,于岸门击败魏国援军,俘虏魏国主将魏错。

公元前332年,秦惠文王派秦军进攻魏国上郡重地雕印。魏国河西主将龙贾,集中兵力迎战。经过两年的激战,到公元前330年,秦军全歼魏军,斩首4.5万人,并且俘虏了河西主将龙贾。魏国被迫于次年将河西郡归还秦国。至此,河西之地尽被秦国收复。

河西的战败,不仅使得魏国损兵折将,还丧失了河西之地,这使得本就已经元气大伤的魏国更是雪上加霜。

秦孝公

其他诸侯趁火打劫

魏国自马陵之战结束之后,魏国名将庞涓自杀,魏军主力覆灭。河西之战又败于秦国,尽失河西之地。此时的齐楚赵三国也没有闲着,纷纷趁机攻魏或者要挟魏国割让城池。魏国在经过多国的攻击之后,国力大损,最终沦为二流国家。

总结:

战国初期,虽然魏惠王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但是魏国最终还是衰落了。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1:魏国人才的流失。2:桂陵、马陵之战,魏国大败。3:秦魏河西之战,秦国收复河西。4:其他诸侯趁火打劫。

标签: 魏惠王

更多文章

  • 本来非常强大的魏国,为什么在会在魏惠王手里变得衰弱了呢

    历史人物编辑:史雨豪标签:魏惠王

    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只要是一个国家能够抓住机遇抓住人才,就可能一下子由一个小国转变成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比如说秦国利用商鞅这个人才进行变法,然后变成了非常强大的国家。当然并不是只有秦国这样一个国家抓住了机遇,还有一个国家也抓住了机会,基于凭借自身的过硬的底气,

  • 魏惠王缺乏战略眼光和识人之明,妄自称王招来众怒,使魏国逐步衰落

    历史人物编辑:书儿游戏日记标签:魏惠王

    魏惠王是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第3代国君,周烈王七年(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于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薨逝,魏惠王在魏国鼎盛时期即位,拥有广阔的领土和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当时诸侯中的超级强国,但这样一个称王称霸的国家却在魏惠王的带领下走向战败亡国的泥潭,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失败者,甚至被人列为战国时

  • 魏惠王为什么不重用商鞅?有这3个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徐玉婷标签:魏惠王

    商鞅是卫候庶出的子孙,姓公孙氏,本名应该是卫鞅或者是公孙鞅,因为后来秦孝公赐商地作为卫鞅的封地,号商君,所以后来人们都称他为商鞅。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当时的丞相公叔痤,做了公叔痤座下的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的才能。公叔痤年老生病将死之时,魏惠王来探病,问:“公叔的病如有意外,那国家该怎么

  • 魏惠王与秦孝公都为战国明君,但商鞅舍魏向秦,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小白读资治通鉴标签:魏惠王

    滴滴滴!蓉城笑笑来铲史了!!!当时间的车轮缓缓驶入战国轨道,“尊王攘夷”这种春秋时期的征伐口号,早已遁入云烟。王室衰微,周天子沦为权力附庸;礼制崩溃,东周王拘泥一城挣扎。而相对比的是诸侯各国,各个变法图强,明君迭起,如魏惠王、秦孝公、赵武灵王、齐威王等等,但为何同是明君且同时期的魏惠王没有抢到“香饽

  • 魏惠王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为何还要执意攻打赵国?

    历史人物编辑:花花史界标签:魏惠王

    文|飞鱼说史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竟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战国策·原序》战国,是一个壮怀激烈的年代。战乱频繁的表象下,蕴含着的是社会的大变革,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过程,势必一路荆棘,诸侯国的相互攻伐

  • 魏惠王在位52年,82岁的时候去世,他做什么导致失去霸主地位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经典沸标签:魏惠王

    如果说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寿的君王不多,但是那些能活过七十岁的人其实很少,最年长的也要八十九岁输给乾隆。不管后人怎么评价乾隆,至少他开创了一个盛世,也算是其中之一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帝王。一个君主,他在位52年,逐渐荒芜了一个富庶的国家。他就是魏惠惠王,史书记载为梁惠惠王。说起来,我们之前在很多影视剧中

  • 《大秦帝国》公叔座向魏惠王举荐商鞅,魏惠王应而不用,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追溯历史传奇标签:魏惠王

    #打卡挑战局#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非常璀璨的一段历史了,战事纷争、人才辈出,各家文化也在此时大放异彩,而这时,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魏国便在魏文侯的带领下最早变法迅速崛起,一举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到了魏惠王时期,魏国国力逐渐衰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没有得

  • 魏惠王任命了几任丞相 魏惠王为什么最后没能称霸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爱旅行标签:魏惠王

    “自掘坟墓”来形容魏惠王最贴切。其实,魏惠王最后的下场真的不必如此凄惨。他本可以继承父亲的遗志,延续父亲对魏国的统治,但魏惠王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惨败之后,他或许会明白这个道理。当时,韩、赵、魏三个国家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韩、赵、魏三国的祖先曾经一起侍奉过晋国,但是后来韩、赵、魏各自的势力发展壮大,干

  • 魏惠王放弃的两个人,一个率齐军大败魏国,一个助秦始皇完成统一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丰碑标签:魏惠王

    公元前370年,魏武候去世,魏罃(yīng)在王位争夺战中胜出,史称魏惠王。魏惠王即位后,重用鬼谷子的学生庞涓,对周边小国不断征讨,鲁、宋、卫、韩等国被迫去朝见魏惠王,尊他为盟主,魏国强盛时期庞涓一度率军攻破了秦都栎阳,迫使秦孝公回迁旧都。但魏惠王的霸业并没有持续多久,魏惠王死后不到70年,魏国就被

  • 巅峰时期的赵国有多强大?秦王的人选赵雍说了算,芈月都得认怂

    历史人物编辑:玉兔侃史标签:赵雍

    赵国最具争议性的人物非赵武灵王赵雍莫属,一代枭雄。被梁启超先生评价为“皇帝之后的第一伟人”,如果他能多活几十年,那统一华夏的,不一定是秦国。话说回赵武灵王的父亲赵肃侯,是在形势非常恶劣的情况下继承了赵国的王位,当时楚国雄踞南方,和赵国结合联盟,共同牵制魏国、秦国和齐国。秦国当时通过变法,国势迅速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