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年,周王室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了,主宰天下的战国七雄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都想统一天下。如何加强实力呢?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改革。当时各国纷纷进行改革,秦国也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他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形象。当时有个卫国人公孙鞅,欲展才学,他见到孝公的求贤令后,就投秦一试。
秦孝公见公孙鞅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封他为左庶长,统令变法事宜。
公孙鞅的变法措施很快获得了秦孝公的首肯。公元前356年,公孙鞅的变法令正式公布了。
新法一公布,就遭到了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因为他们的许多特权都被剥夺了。大臣甘龙、杜执公开与公孙鞅论战,其他反对派也到处攻击新法。公孙鞅面对贵族们的挑战毫不退缩,他命人把反对派统统抓起来,在渭水河边一次就砍了700多颗人头,血水把河水都染红了。这样一来,再也没人敢公开跳出来反对新法了。
秦孝公任用公孙鞅变法,不过20来年的时间,秦国就从一个荒蛮之邦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老百姓男耕女织,粮食布帛渐渐多了,社会秩序也好得多,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升平局面。
公元前340年,公孙鞅率军攻占了魏国的都城安邑,为了表彰公孙鞅的功绩,秦孝公将商邑一带的15座城池封给了他,称他为商侯。因此,以后人们也管公孙鞅叫商鞅。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不慎患重病,不治而亡,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惠文王为报商鞅当年给他定罪的仇,下令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并以“车裂”刑法处死了商鞅。
秦始皇死后,奸臣赵高设计害死了太子扶苏,改立胡亥做了皇帝,历史上称秦二世。秦二世统治期间,施行暴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公元前209年7月初,官府征集阳城(今河南方城)一带的数百名贫苦农民到渔阳(今北京密云县)戍边驻守,陈胜、吴广为屯长。
陈胜、吴广被征集后,与900个农民在两个校尉的押送下向目的地昼夜兼程地赶路。队伍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附近)的时候,天降起了滂沱大雨。估计是无法按期到达渔阳了。按照秦朝的法律,戍卒不按期报到,必被斩首。
早有起义之心的陈胜与吴广密议后,招集大伙儿到一起,站出来大声说:“弟兄们!咱们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渔阳去了。误期是要被砍头的。即便是苟且活命,戍边的人到头来十个有七个也是死路一条。反正都是死,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死出个名堂!那些王侯将相,难道天生就该压迫咱们吗?”
陈胜的话得到了大家的齐声赞同。陈胜、吴广看到这个局面,决定立即起义。
于是,以“大楚”为号,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烈火,就在大泽乡燃烧起来。
陈胜、吴广率领的义军在攻到咸阳附近时,开始从胜利走向了失败。吴广战死后,陈胜自称为王,骄奢之气日重,最后被他的车夫庄贾杀害。
奸臣赵高设毒计杀害了胡亥后,又立胡亥的侄儿子婴为帝,被其诸杀。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