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鞅与秦孝公三次对话,前两次打酱油,第三次让秦孝公眼前一亮

商鞅与秦孝公三次对话,前两次打酱油,第三次让秦孝公眼前一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李梓轩 访问量:3904 更新时间:2024/1/4 13:46:59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由麻辣读史原创创作,欢迎转载分享

一提起春秋战国,就必然会想到诸子百家。这是中国历史上思想和文化极速发展的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除我们如今熟悉的四大,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还有阴阳家,纵横家等。这些个学派都试国将自己的学术观念用于治国平天下,而他们通过的途径就是四方游说君主,希望君主采纳他们的主张,能在本国内实行从上到下的一系列改革和变,以国富国强。

既然是变法就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失败的原因无非就是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或者改革措施不符合实际,没有彻底实行下去,再或者就是变法支持者君主的犹豫不决,导致改革没有坚实的后盾,强有力的保障等等一系列原因。当然了,在这些变法中最成功的无疑就是商鞅在秦国实施的变法,这其实也是要归功于商鞅变法前十足的准备,以及对秦孝公的考量。

不识人才

在什么都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商鞅还在魏国跟着自己的老师公叔座当一名小小的中庶子,过着悠闲的日子。他的老师临终前向魏王举荐商鞅,说商鞅虽然年纪小但是能力非凡,可以委以重任。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了他不然日后定会成为魏国的祸患。可惜魏国没有听取公叔座的意见,觉得他夸大其词。

而商鞅这边也没有多大反应,他并非像其他人一样,急于表现自己的才能,他自己本身也在思考自己要跟随的君主是一个什么样的,是不是值得他卖命呢?而在此时,秦孝公为了能够恢复秦穆公时辉煌,广发《求贤令》。而商鞅就是在这篇《求贤令》里看到了秦孝公求贤若渴的心和招贤纳士的诚意。但是漂亮的话大家都会说,关键还是要看个人的品性和行动。于是商鞅来到了秦国,打算进一步考察秦孝公是否真的决心变法图强,也要看看自己是不是选对了人。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

秦孝公初见商鞅

商鞅和秦孝公的会面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人才市场招聘,面试官和面试者是双向选择,双方是平等的。我们知道商鞅是法家的代表,然而和秦孝公的第一次会面,商鞅没有直接表明自家的主张,而是和他大谈特谈起了舜两帝的治国之法,秦孝公这边一边听一边打瞌睡,就像是上马克思主义思想课的时候,老师在上面高谈阔论,我在下面昏昏欲睡,老师讲得越激动我睡得越香。事后,秦孝公特别气愤的向推荐官景监抱怨,这人是个大骗子,怎么能用呢?

秦孝公再会商鞅

过了几天,商鞅又一次见到秦孝公,这次商鞅讲得还是禹,汤,文,武几位仁君的王道治国之法。虽然商鞅把王道讲的头头是道,但是这和其它的游方学子所说的并没有什么不同,在秦孝公眼里不过是些迂腐陈旧之谈,不足以救秦国。这显然也不对秦孝公的胃口,即便如此,秦孝公虽然对极力推荐商鞅的景监略有微词还是拿出了一国之主的气度对商鞅十分友好,没有怪罪商鞅似乎只有平庸之才。

合作关系达成

经过两次的较量,商鞅也看出来了秦孝公是个值得信赖的君主。所以商鞅也不装了,最后一次求见秦孝公,把自己的雄才伟略都全盘托出,帝道不行,王道不用,便取霸道。这番话正中秦孝公的下怀,秦孝公一直都觉得秦国如今积贫积弱,需要下一剂猛药才可以,仁君王道此等太平政策不适合如今的秦国。只有富国强兵,才能改变秦国的现状。而这正好和商鞅所提出的霸道不谋而合。这次,他们两个谈得非常投机,连续好几天不眠不休,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经过这三次会面,两个人都了解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人,结成合作伙伴,给予对方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如此,这结果自然也是好的。而后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彻底改变了秦国的命运和未来走向,变成东方六国所忌惮的虎狼之国,也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标签: 秦孝公

更多文章

  • 秦孝公任用公孙鞅变法能否促进秦国发展? 陈胜吴广因何而起义?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秦孝公

    战国初年,周王室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了,主宰天下的战国七雄不断地进行兼并战争,都想统一天下。如何加强实力呢?出路只有一条,就是改革。当时各国纷纷进行改革,秦国也是其中之一。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他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形象。当时有个卫国人公孙鞅,欲展才学,他见到孝公的求贤令后,就投秦一试。秦孝公见公

  • 秦孝公死后,商鞅的结局为何如此悲凉

    历史人物编辑:古古历史标签:秦孝公

    秦孝公死了,商鞅的伯乐靠山去了;秦国变强了,商鞅的仇家来了,既有私仇也有国恨;变法成功了,百姓安居了,商秧却被自己的变法逼向了绝路,结果死于战场,全家被诛,尸体还被车裂……这些就是秦孝公死后,商鞅的真实结局。背景商鞅,约生于公元前395年,死于公元前338年,卫国(今河南省黄县梁庄镇)国君的后裔,姬

  • 卫鞅和秦孝公一拍即合,推行新法令,为何秦国会路不拾遗?

    历史人物编辑:震旦说标签:秦孝公

    秦国一开始比较弱小,卫鞅怀才不遇,跑了很久不被重视,来到秦国后,卫鞅却和秦孝公一拍即合。最后,秦孝公决定变法,推行卫鞅的新法令,这便是商鞅变法。商鞅主张,第一重视农业生产,第二要训练好军队,第三还要赏罚分明。秦孝公一开始,人们都不信新法令,商鞅便出了个主意,谁把都城南门的大木头搬到北门,谁就赏十两金

  • 秦孝公嬴渠梁:秦孝公为什么选择信任商鞅推行变法

    历史人物编辑:带着老伴去旅游标签:秦孝公

    秦孝公赢取梁秦孝公,生于公元前381年,在东汉方志中被称为秦平王《越绝书》。应姓赵氏,唐《史记索隐》记载,字渠良。他是战国时期非常杰出的秦国君王。他的父亲是秦献公英世熙。他在位共计24年,是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秦孝公无论是在政治制度上,还是在经济、军事、文化上,都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在位期间最

  • 商鞅初到秦国面见秦孝公,秦孝公差点睡着?秦孝公:能不说空话吗

    历史人物编辑:船长趣谈标签:秦孝公

    公元前362年,秦国来了一个很特殊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是卫国公族的一个远方偏支子孙。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大家都奉行嫡长子继承制,继承了父亲爵位的嫡长子,后人就是主脉。而其他没有继承爵位的兄弟,他们的后人,就是偏支。而这种偏支的子孙,经过几代繁衍之后,地位往往就会下滑得非常严重。和主脉相比,虽然大家

  • 魏国为何在魏惠王时期走向了衰落?只因他放走了这几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重华读历史标签:魏惠王

    战国初期,魏国曾在风云变幻的大争之世中遥遥领先,由于率先实行变法,魏国在魏武侯时期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的国家,当时的魏武卒,百战百胜,令其它国家为之胆寒,一时之间天下无人与之争锋。因为强大的军事实力,战国初期的魏国成了当时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魏武侯去世后,给他的儿子魏惠王留下了一个巅峰的国家。强大的

  • 魏惠王的弟弟公子卬,曾为秦国的强大立下汗马功劳,很吃惊吧

    历史人物编辑:生活的原貌标签:魏惠王

    1战国时期,魏国和秦国可以说是死敌,两国为争夺河西打过无数次血战,秦献公就是在少梁之战中战死的。但是,今天,《大秦帝国》告诉你,魏国国君魏惠王的弟弟公子卬曾为秦国的强大立下过汗马功劳,你肯定不信,不过我告诉你,一切都皆有可能。公子卬,作为魏国的王族子弟,为什么要帮助秦国呢?这里面有一个很长的故事,容

  • 《鬼谷子的局》魏惠王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皆因把人才都赶跑了

    历史人物编辑:夜未美食标签:魏惠王

    魏惠王继位时,接手的是一个强大的魏国。国库充盈,财力雄厚,把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看《大秦帝国》时,秦国公主莹玉去了一趟魏国,回去跟老太后描述说“安邑商铺林立,一眼望不到头,大家买东西跟不要钱似的,洞香春里的扶手都是铜包边的”,能让一个秦国公主这样说,可见魏国是多么的富有和繁荣。军事力量强悍,占领秦国

  • 不被魏惠王重视的这两个人却给了他致命打击

    历史人物编辑:小水清清亮标签:魏惠王

    魏惠王执政后期魏国国力衰落,战争上基本都是吃败战,其实他错过了那个时代两个重要的人,这两个人到后来给了他致命的打击,这两个人是谁呢?不被魏惠王重视的这两个人却给了他致命打击一个是孙膑。孙膑与庞涓原为同窗好友。庞涓做了魏国的将军后,孙膑便去投奔他。没想到庞涓向魏惠王进谗言,说孙膑是齐国的间谍,并将孙膑

  • 在位52年,魏国从中原霸主到苟延残喘,魏惠王这辈子都干了啥?

    历史人物编辑:张骏飞标签:魏惠王

    魏惠王魏罃在位52年,魏国从中原霸主的位置跌落,国家实力急转直下,后期不得不苟延残喘。这与他的性格、能力和用人观念有很大关系。在混乱中名列前茅。魏惠王的父亲魏武侯匆忙,没有指定继承人。为了争夺王位,魏武和孔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引起了韩、朝两个大国的觊觎。魏国差点亡国。魏国国内的战斗,国家潜力混乱,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