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毛遂自荐”家喻户晓,可自荐后死得多惨?老师可不会告诉你这些

“毛遂自荐”家喻户晓,可自荐后死得多惨?老师可不会告诉你这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殷嘉豪 访问量:4001 更新时间:2023/12/20 15:39:51

现在社会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交通越来越便利,网络越来越普及……这些变化给我们每个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竞争挑战。

机会是需要自己把握的,自己要是不主动,运气砸头上都没用。从小老师教育我们学习遂,要有自荐的勇气,把握住机会。人人都知道学习毛遂,以毛遂的事例来激励自己。

但是,说归说,学归学,很多人对于毛遂这个人的生平并不太了解,对于毛遂此人的结局就更是知之甚少了。毛遂的下场可以用悲惨二字来形容,老师没讲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毛遂自荐的故事在中华大地可谓是相当有名儿了,说起来人人知道。

这个故事的本意是激励人们鼓足勇气,抓住机会。但是毛遂这个远在战国时期的古人本身,却并没有多少人关心。

毛遂其实是战国时期的人,据我们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他本是一名食客,类似于三国时期的谋士,平时主家供着吃喝,但是有事儿就需要为人家服务,负责出谋划策。

食客类似于谋士,起初,毛遂居无定所。而后,去了赵国,投靠了当时赵国的国君——平原君。战国七雄中,秦国实力最强。

战国初期,秦国的实力飞速发展,已经不再是春秋时期那个弱小的国家了。一代代秦国君主们,怀揣着侵吞其他六国的夙愿,韬光养晦,不断发展壮大。

毛遂投靠赵国的平原君之后,也是一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在一堆食客里边,显得最是碌碌无为。相比毛遂,其他投身平原君的食客往往高谈阔论,显得志在必得,壮志未酬的样子。

由于秦国的不断发展,军事实力日益壮大,很快,秦国便将狼子野心展露出来。他们早就垂涎赵国的邯郸了,所以,发动大军,乘势攻打。赵国的军事实力,相对弱小,难以抵挡秦军。

为了守护邯郸,平原君被迫挑选了十数名食客,想派遣他们为说客,一同前往楚国求援。但是,平原君在自己门下的食客里边挑来挑去,却始终没有挑选到20人,只找到了19人。

这19人平时各种自吹自擂,因此,深得平原君的信任。不过在这19人当中,却是没有毛遂。毛遂知道自己平时的表现不好,没有给主子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所以,自己推荐了自己。

但是,平时一言不发的毛遂,岂会因为一次自我推荐便让主子满意?显然是不可能的,平原君毛遂劝诫道:“这次出使相当的重要,你平时没啥真本事,带着你去会添乱的!”

面对主子的不理解,毛遂并未怯懦,并未退缩,反而是据理力争。他说:“有没有才能安逸之时又怎么会看得出来?这次去正是要为平原君分忧,贡献自己的才智啊。”

平原君听到毛遂的解释后,又看到了毛遂的决心,于是更改计划,决定带着毛遂一同出使楚国。

毛遂自荐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出使楚国本就是相当危险的事情,一旦不留神便会有生命危险。加之当时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千里迢迢地出使会吃很多苦头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毛遂还是鼓足了勇气,决定前去。像现当代的年轻人,职场上稍遇挫折便被吓退,畏畏缩缩,这样的性格又怎么会成就一番大事业呢?

平原君答应了毛遂的要求之后,便带着这20名食客,前往楚国谈判。

在楚国,毛遂不辱使命,不畏强权,将楚说得一愣一愣的。反观被平原君带来的那19名食客,早就被立在朝堂上的那些楚国武士给吓尿了,他们一句话也不敢说,躲在一边。

最后,还是靠着毛遂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仗势欺人的楚王给拿下。事后,平原君向毛遂道歉,他认为,毛遂的这嘴可以胜得过楚王的千军万马。无疑,这次出使楚国,要是没有毛遂的存在,估计楚王是不会同意抵抗秦军的。自此以后,平原君再也不敢小看这位无闻的食客了。

但是,这样有本事的毛遂,却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自杀成仁。说起来,毛遂有这么一档子惨事儿应该算是自找的。

在抵抗住秦军的进攻之后,燕国趁火打劫,趁着赵国没有恢复元气,开始了对赵国的侵略。而在平原君内心已经占据一席之地的毛遂,此刻便成为了平原君的救命稻草。

平原君不顾毛遂的反对,执意要将队伍交给毛遂,派遣毛遂出战。可是,毛遂自己知道自己的实力,自己没有带兵打仗的本事。

结果可想而知,毫无带兵打仗经验的毛遂,带领着赵国的大军,被迎面而来的燕国部队打败。其实在上战场之前,毛遂就预料到了此次战争的结局。

在战前,他曾几次推诿,拒接此次任务。但是放眼朝野,没有比毛遂更加有名的人了,所以,赵王算是将毛遂赶鸭子上架了。

其实当时要是不用毛遂指挥战斗,让朝野内的什么将军来指挥,也定会比毛遂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赵王确实不太会知人善任,这是统治者最大的弊病。

在此次战斗失败之后,毛遂侥幸存活了下来,但是自己的老脸却丢尽了。为了保全自己最后一丝颜面,毛遂还是决定以死谢罪,自刎而死。

本来这是由于统治者的愚昧所引发的问题,却让毛遂来承担了此次的错误。毛遂太冤了。

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离不开别人的帮助,离不开人才的鼎力支持。但是知人善任,发挥人才的长处和专业技能,也是相当重要的。

毛遂虽然名声大噪,但是却落得这样的一个结局。很多人认为这是自己害了自己,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大家认为这样的结论有道理吗?

标签: 毛遂

更多文章

  • 毛遂自荐成功后,死得有多惨?他的结局老师一定没说过

    历史人物编辑:伊河史话标签:毛遂

    在我们小时候,常常会听到一个成语,那便是毛遂自荐,因为长辈们常常希冀自己的孩子能主动去把握机会,表现自我。正是因为毛遂自荐这个出自一个名叫毛遂的人的典故,他敢为众人所不敢做的事情,最终获得了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但是现实中的毛遂在自荐后,虽然一定程度上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但是其最终结局却是十分凄惨,而

  • “毛遂自荐”家喻户晓,可自荐后下场多惨?老师可不会告诉你这些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文史标签:毛遂

    大家都知道,现在使用的一些成语,很多都是来自史书上的典故,在长期的使用和语流义变里,一些成语的意思和最开始出现时变得不一样,有些则保持着原有的意思。很多成语典故通常和著名的历史人物相关,有些就是古人生活里一件很小的事,但他们能从中引发深度思考,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对一些事情的处理方式,和其中体现的人生

  • 《大秦颂》中,年锋芒毕露的毛遂,究竟有什么把柄被赵偃抓住了?

    历史人物编辑:宋赞标签:毛遂

    在电视剧《大秦颂》中,当年锋芒毕露的毛遂现在却被公子赵偃挟持,为帮助自己上位做事,毛遂内心不情愿,却无奈有把柄握在对方手上。赵孝成王赵丹有两个儿子,公子佾和公子偃。赵佾年长,因此早早被立为太子。赵偃和身边的佞臣郭开却在计划废掉太子自己上位,但两个人苦无良策。这时郭开突然想起了毛遂,他认为除了毛遂之外

  • 毛遂之死真伪考辩:是天才的悲剧,还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历史人物编辑:崔阿敏标签:毛遂

    毛遂,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起码在中国,“毛遂自荐”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激励着寒门子弟拿出属于自己的勇气,进入风云莫测的中国历史舞台。然而关于这位知名人物的去世,史书的记载却显得有些莫能两可,据学者推测,毛遂应该是病逝的,不过著名作家鄢烈山曾经写过一篇名为《毛遂之死》的故事,虽然这则故事的

  • 成语“毛遂自荐”中的毛遂,究竟是何许人也?他是如何自荐成功的

    历史人物编辑:张家伟标签:毛遂

    说起我国的成语,那可就太多,太多了,每个人随口一说都有几十个。虽说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说出成语对应的故事,但也是说上十个八个。而在这些成语中,想必你也听过这样一个成语——“毛遂自荐”。这个成语对于我们来说都比较熟悉了,其大意就是说:古时候一个叫毛遂的人,他去找领导自我推荐。当然了,一些人也大都只知道这

  • 历史上“毛遂自荐”的毛遂,他的最终结局如何了?结局令人遗憾

    历史人物编辑:有宠物De幸福标签:毛遂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毛遂自荐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在战国时期,毛遂本来是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在平原君门下三年默默无名,长平之战后,秦国又集中兵力攻赵,在生死存亡之际,赵国准备派出使者向楚国求援,希望能联合楚国共同抗击强大的秦国,平原君在临行之前准备选出20位门客一同前去,然而东挑西选也只选择了19

  • 历史上的毛遂是怎么巧用话语为自己完美推销的?

    历史人物编辑:洪志强标签:毛遂

    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被强大的秦国军队重重包围,危在旦夕。为解救邯郸,赵王派平原君icon去游说楚国共同抗秦。平原君要选20个有能力的人陪同前往,但只选中了19人,就在这时,有一位宾客不请自到,自荐补缺。他就是毛遂遂。平原君上下打量了一番毛遂,问到:“你是什么人?找我何事?”毛遂道:“我叫毛遂。听说

  • 毛遂自荐成功后,结局有多凄惨?历史老师可不会给你讲毛遂的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追溯历史传奇标签:毛遂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诸侯争霸、百家争鸣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旋律。任人唯亲、任人为贵的用人制度被打破,无数平民志士开始走向历史舞台,凭借自身优越的才能纵横捭阖,但是平民想要脱颖而出也并不容易,他们必须找寻到给力的引路人。当时虽然用人制度被打破,但是权贵依然掌握着国家的权力,他们凭

  • 历史老师没有讲的那些事:毛遂自荐成功后,死得有多惨?

    历史人物编辑:微笑向暖标签:毛遂

    在华夏文明的摇篮里,成语一直是一种巅峰的存在。它们有的浅显易懂,直奔主题。有的富有哲理,发人深省。有的鼓舞斗志,激励向上。有的颠覆人生,逆袭成局。然而在所有的成语里,毛遂自荐这个典故,可不仅仅是鼓励我们积极向上,更多的是一种告诫和提醒。当然这一层含义,在成语本身并没有得以表露,毛遂自荐之后,其实最终

  • 毛遂自荐的故事是怎样的?毛遂的做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戴从鑫标签:毛遂

    当年,秦国的部队包围邯郸时,赵国的形势十分危急,秦国的力量如此强大,现在又兵临城下,赵国和它决战取胜的可能很小,赵惠文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相国平原君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联合楚国。楚国和秦国素有仇恨,秦国是楚国的心头大患,如果和楚国结成联盟,那么秦兵可破,这就叫合纵抗敌。现在的问题是楚国是不是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