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读毛泽东《七律 . 答友人》
作者:卢忠仁(教授)
毛泽东:《七律 . 答友人》
一九六一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湧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伟人毛泽东《七律.答友人》,是一篇既高华壮丽又深情绵邈的伟大诗篇。笔者写一敬读伟人华章的感想,与友人共享。
(一)
伟人此诗,原名《七律.答周世钊、李达、乐天宇同志》,经毛泽东同意,郭沫若改名为《七律.答友人》。 周世钊、李达、 乐天宇3人,都是湖南人、都是毛泽东的友人。
一次毛泽东与乐天宇聊天时曾说:“宁远县有座九嶷山,那里有斑竹,我很喜欢。”后来在一次晚会上,毛泽东又以惋惜的口吻对乐天宇说:“我是湖南人,却没有到过九嶷山。” 1960年乐天宇到九疑山考察,特意选了2根粗壮笔直、纹理分明的斑竹,截成4段带回北京,送一段给毛泽东,送一段给李维汉,自己留2段作纪念。
1961年初, 周、李、乐三人在一起聚谈,商量送毛泽东九疑山斑竹和诗、书作品。 三人共同送毛泽东一根九疑山的斑竹。 另外,周世钊给毛泽东送了一幅东汉蔡邕写的文章墨刻。 李达给毛泽东送了2枝斑竹管毛笔和一首咏九疑山的诗。 乐天宇送一条幅,上半截是蔡邕写的《九疑山铭》复制品,下半截是乐天宇写的《九疑山颂》诗,落款“九嶷山人”。 (见刘汉民《斑竹一枝传友情》,载丁力主编《毛泽东诗词大典》1508——1509页。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年版。) 毛泽东收到友人送来的礼物,激动高兴,遥望南天,浮想联翩,神思飞驰,诗情涌动,欣然命笔,寄意苍梧,迎迓帝子,传情友人,写下这一永恒的华章。
毛泽东1961年12月26日在致周世钊的书信中曾说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毛泽东引用诗句见:唐代 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清代黄道让《重登岳麓》) 毛泽东引用的前人诗句可与《七律.答友人》相互印证参读。
▲九疑山峰
伟人此诗首联、颔联写九疑山峰和山上的白云、帝子,即写神话、传说中的潇湘。 颈联、尾联转而写人间潇湘。 伟人此诗表现的雄奇恢弘的景象,高远缥缈的意境,丰赡深邃的意蕴,自然真挚的感情……都十分美丽动人,读之让人神往不已、敬佩不已。
关于舜帝(上古圣王)与二妃的故事,历史上有几位诗人的诗写得较全面,引录如下:
李白《远别离》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常建(唐)《古意三首》
二妃方访舜,万里南方悬。
远道隔江汉,孤舟无岁年。
不知苍梧处,气尽呼青天。
愁泪变楚竹,蛾眉丧湘川。
后人立为庙,累世称其贤。
李群玉(唐)《湖中古愁三首》之二
落日潇湘上,凄凉吟九歌。
南云哭重华,水死悲二女。
天边九点黛,白骨迷处所。
朦胧波上瑟,清夜降北渚。
万古一双魂,飘飘在烟雨。
(“重华”即重瞳,舜帝是重瞳。)
高骈(唐)《湘妃庙》
帝舜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
当时珠泪垂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
袁默(宋)《石女冢》
君不见湘江不流湘水清,悲风愁雨能无情?
灵妃宝瑟声未绝,九疑山锁苍梧深。
李淑媛(清 女)《斑竹怨》
二妃昔追帝,南奔湘水间。
有泪寄湘竹,至今湘竹斑。
云深九疑庙,日落苍梧山。
馀恨在江水,滔滔去不还。
▲屈原的《离骚》图
天才的文学家、诗人,一般都喜欢神话和神话作品,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化用神话传说。如“诗祖”屈原的《离骚》《九歌》《九章》; “赋圣”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高唐对》; 曹植的《洛神赋》《远游篇》; “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众多神话诗、游仙诗……概莫如此。
伟人毛泽东是一个大诗人,而且是一个偏重浪漫主义风格的天才诗人。他在自己的诗词中曾大量涉及、引用和化用众多神话作品、神话故事和神话人物, 《七律.答友人》就是典型的一例。
伟人毛泽东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冲,韶山得名也与上面提到的上古舜帝有关。 这座神奇的山,离韶山冲毛泽东故居——“上屋场”3 . 5公里。毛泽东青少年时代经常与伙伴、同学登韶峰游玩、朗诵诗文。毛泽东对舜帝在韶峰吹韶乐、舜帝崩于苍梧山、帝子(二妃)洒泪竹斑、二妃殉情湘水等传说……都了如指掌,这为他几十年年后创作《七律 . 答友人》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
毛泽东此诗首联、颔联,写的是一个发生在潇湘的优美而又凄婉的神话传说。
先看首联:“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九疑山全景图
诗说:神奇巍峨的九疑山上,白云叆叇,飘逸飞动;帝子乘驾天风,缥缈下降,飘入青缥翠绿的九疑山色之中。 (“九疑”,即九疑山,也叫“九嶷山”、“苍梧山”。 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廻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王庭珪(宋)《观徐明叔画湘西磨崖图》:“衡山高出北斗边,九疑苍梧相属联。” “翠微”是半山间微薄青缥之色,李白有“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元代杨维桢《题凌波仙图》诗有:“帝子乘风下九疑,含情欲去更迟迟。” 上述诗读者可以参读。) 伟人诗的首联的白云“飞”与帝子“下”,两个动词,表现高远飘逸意境,恰到好处。
舜帝南巡(距今5000多年),到过南岳72峰之一的韶山(即南岳第71峰),其韶峰海拔518 . 9米。 相传韶山原名叫仙女山、又叫“仙女灵峰”。舜帝南巡到此山,登上山顶吹奏了他创作的《大韶》,也名“九韶”、“舜乐”、“韶乐”、“箫韶”。 后来这座山就改名叫“韶山”,山峰就叫“韶峰”,山下的水就叫“韶水”。
孔子在《论语 . 八佾》中赞美虞舜的韶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论语 . 述而》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生于韶山的毛泽东,对韶山传说和孔子关于韶乐的赞美,绝对了如指掌。
司马迁《史记 . 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汉代刘向《烈女传 . 有虞二妃》云:“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长娥皇,次女英。” 西晋张华《博物志》、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南朝李昉《述异记》、宋代李昉《太平御览》、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明代王象晋《群芳谱》等书都有类似的记载。
▲湘江二妃
关于“帝子”(二妃),传说她俩寻舜帝至湘江,闻舜帝崩于苍梧山,痛不欲生,遥望九嶷痛哭,泪洒翠竹,竹身乃斑。二人后投洞庭湖,葬于洞庭君山,君山有“二妃祠”、“虞帝二妃墓碑”等。 二妃墓碑有联曰:“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 宋人李复有《依韵酬蔡阳叔赴永倅留别》记此传说:“君山木落洞庭阔,帝子魂归湘水清。” (湖南湘阴县黄陵庙中也有“二妃庙”、“二妃墓”。 杨傑(宋)《过黄陵庙》:“黄陵二妃庙,客过动愁颜。”)
传说二妃投水后化为湘水神,叫湘夫人、湘妃、湘娥、湘灵等,就是屈原《九歌》中写的“湘夫人”; 而夫君舜帝则化为湘君、湘神,就是屈原《九歌》中写的“湘君”。 (一说“湘君”为娥皇,“湘夫人”为女英。)
关于二妃,古籍和诗文还有很多书写,前边已经引用了几首诗,这里不再赘述。
历史上还有无数叫《湘妃怨》的诗题、画题、词牌、曲牌、乐曲(包括琴曲、筝曲、箫曲、埙曲……)……俯拾皆是。
(三)
伟人诗的颔联紧接首联,写关于“帝子”的凄婉而又美丽的神话:“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斑竹
此联第一句“斑竹一枝千滴泪”说:潇湘的斑竹啊!一枝上都有娥皇、女英的千滴泪水。一句“斑竹一枝千滴泪”,饱含了伟人对湘妃及她们与舜帝的凄美爱情的无限同情和叹惋。
西晋张华《博物志》云:“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南朝任昉著《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竹,亦名湘妃竹。”
历史上写斑竹的诗不胜枚举,如:李贺(唐)《湘妃》:“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秦娥盖江水。” 杨时(宋)《湘君祠》:“萧萧竹间泪,千古一悲伤。” 郑樵(宋)《湘妃怨》:“魂沉江缥缈,泪染竹依稀。” 王遵(宋)《题黄陵二妃祠》:“泪痕点滴留斑竹,宝瑟悲凉隔素波。” 李邦彦(宋)《二妃庙》:“薰风不动五弦空,清血斑斑在山竹。” 方夔(元)《续感兴》:“二女洒竹泪,尽是心中血。”
二妃泪洒竹身成斑,称为“斑竹”,也叫“湘妃竹”、“潇湘竹”。传说二妃泪洒竹斑后,斑竹就在君山、九疑山、乃至潇湘生长繁衍开来。潇湘斑竹也成了悲情的意象和象征。 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最惨的悲剧人物林黛玉叫“潇湘妃子”,她的住所叫《潇湘馆》,潇湘馆中只有“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潇湘斑竹。
(科学解释是:斑竹身上的“竹斑”是细菌侵蚀竹身而形成的瘢痕。即竹子身上有菌斑花纹。)
伟人诗颔联第二句说,空中翩翩飞降的二妃身上红霞万朵,像披着百重仙衣一样华彩绚烂。伟人想象极为瑰丽奇特,诗味极为隽永华美。 曹植《五幽咏》有:“披我丹霞衣。” 阮籍《清思赋》云:“霏丹霞以为裳。” 古人的诗可以参读。 宋代愚禅师 子贤《题绿筠楼》诗云:“江波渺渺湘妃泣,羽旆娟娟帝子归。” 帝子披着美丽的羽毛佩饰归来。禅师的诗与伟人诗诗意近似,特引录。 (据说伟人这句诗还隐含怀念“霞姑”——杨开慧的情愫。)
(四)
伟人诗颈联和尾联写故乡湖南的洞庭湖、长沙,也寓指整个湘楚大地。
▲长沙橘子洲伟人雕像
先看颈联:“洞庭波湧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诗说:浩渺无边的洞庭湖上的波浪,像连天的滚雪一样汹涌翻腾。长岛人歌,宏声惊天动地。(“长岛”即橘子洲,代指长沙) 颈联中用“波湧”和“人歌”,名词加动词,对举成文,可谓匠心独具,功力超群。 毛泽东在《七古 . 送纵宇一郎东行》一诗中有“洞庭湘水涨连天……山川奇气曾钟此”之句。可以与“洞庭波湧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一联参读。 还可参读毛泽东《七律二首 . 送瘟神》之二中的诗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
尾联:“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此句化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伟人诗说:我欲因之,即我因为“洞庭波湧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的景象,梦到高远空廓的潇湘大地——“芙蓉国”。 “芙蓉国”即代指湖南,湖南亦名“潇湘”,潇湘本意是潇水和湘江的合称,后代指湖南,有著名的“潇湘八景”。 湖南的木芙蓉花很有名,遍地开放。(也有说此处“芙蓉”指荷花,可备一说。)
▲傅抱石《芙蓉国里尽朝晖》
伟人此句化用唐代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诗句:“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但毛泽东写得明朗阳光、积极乐观、开朗大气:说芙蓉国是“尽朝晖”,即故乡像庄子在《庄子 . 大宗师》中说的“朝彻”,即朝阳照彻大地,一片春光。 尾联结穴于“芙蓉国”,用“芙蓉国里尽朝晖”收束全诗,紧扣诗题,非常高妙,因为全诗都是在写“芙蓉国”的神话与现实。让人读之想象不尽。
伟人毛泽东是人,不是神,他与普通人一样,也有乡心、乡思、乡恋、乡情、乡愁,或许还更为浓烈,毛泽东曾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伴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见苏桂主编《毛泽东诗词大典 . 毛泽东诗词评论资料选录》104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毛泽东诗中的“乡”,是九疑山、洞庭湖、韶山、湘潭、长沙、湖南、芙蓉国。而湖南的别称是“潇湘”。所以毛泽东的故乡情也就是一片浓得化不开的“潇湘深情”。诗歌研究专家李元洛说毛泽东此诗是“友谊之歌与怀乡之曲”,说得非常精准。
结语
伟人《七律 . 答友人》一诗,神话与现实交织,山川与人物相融,写实与写意结合,友情与乡情相兼,是一篇辉映天地山川、闪耀历史时空的华章.……
伟人诗像音乐的美好旋律一样舒徐而又紧凑,逶蛇(yi)而来,如行云飘逸,又如流水迤逦,风神摇曳,……
伟人诗感情真挚,意象瑰丽,意境高远,意蕴深邃,意味深长……伟人诗修辞精妙,词意隽永,语言美丽,句句妙语,字字珠玑……
伟人诗风格浪漫,场面宏大,景象壮阔,白云红霞,色彩明丽;青山翠竹,景色清奇……读之让人回肠荡气、神思飞扬又想象无穷。
▲长沙湘江中的橘子洲
编辑:严京平《白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