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水镜先生的一句话,暗示诸葛亮辅佐刘备不合时势,而且注定要失败

水镜先生的一句话,暗示诸葛亮辅佐刘备不合时势,而且注定要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伊哲的生活 访问量:122 更新时间:2023/12/6 18:48:26

公元206年冬到次年春,刘备(161-223年)在“水镜先生”司马徽和被迫离开刘备而投奔曹操的徐庶的先后推荐下,三顾茅庐,请“卧龙”诸葛亮(181-234年)出山,为其出谋划策。时年26岁的诸葛亮为刘备的诚意所打动,遂以《隆中对》向刘备展望了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并确定了日后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并进、克复中原、匡扶汉室的基本方针和奋斗目标。

不过,司马徽最初并不想举荐诸葛亮给刘备,只是向刘备指出了“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而在得知徐庶已经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后,司马徽叹息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事实上,当徐庶告诉诸葛亮,自己已经把他推荐给了刘备时,诸葛亮颇为生气,并对徐庶说,“君以我为祭之牺牲乎!”徐庶只得内疚而去。

从司马徽的言语以及诸葛亮的态度和徐庶因举荐诸葛亮而内疚的心情可以看出,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并不符合当时和未来时势的发展,三分天下可成,但刘备和诸葛亮想要克复中原、匡扶汉室是不可能的,他们所做的事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在做不可为而为之的事。

但在诸葛亮同意出山后,优柔寡断的刘备一开始就与既定方针背道而驰,他在汉室宗亲刘表(142-208年)三让荆州时错失了占据荆州的最佳时机,虽然后来利用“赤壁之战”夺占了荆州,但从此埋下了与东吴的孙权(182-252年)之间基于荆州地区领土纷争的持久矛盾,并最终在公元220年把关羽推进火坑,不仅丧失了荆州,也让关羽后败走麦城后被孙权俘获并杀害。

荆州的丧失使刘备和诸葛亮在隆中时就确定的从益州和荆州分两路北定中原的理想计划成为泡影,也就是基于弥补这一既定方针的残缺,公元221年,刘备兴举国之兵讨伐孙权。当然了,刘备不顾一切地伐吴的原因也有替关羽报仇的成分,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夺回荆州,以让蜀汉政权重新回到他“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既定的北定中原的基本方针的轨道。

遗憾的是,“夷陵之战”让刘备所帅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而其本人也在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从此,诸葛亮要想实现“克复中原、匡扶汉室”的奋斗目标,就只有从益州北伐这一条路了,而当诸葛亮在益州闻知刘备遭遇“夷陵之战”的惨败后就曾感叹道,“蜀汉大势已去矣!”言下之意,诸葛亮在事后的五次北伐都是“行不可为之的事”,但碍于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和自己对刘备的忠诚以及为了实现个人抱负,诸葛亮不得不硬着头皮不顾益州百姓的生计而连连发动战争。

其实,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获得了一次北定中原的绝佳机会,而且这个机会完全符合他和刘备的既定方针,那就是从汉中和上庸分两路进攻长安。当时的上庸属于曹魏的新城郡,由蜀汉降将孟达驻守。孟达本为益州大将,公元211年刘备入川时,就是孟达和法正去迎接的,而刘备此后让孟达驻守江陵。公元219年,关羽率军攻打曹魏的樊城和襄阳,并要求孟达出兵会攻樊城,但此时的孟达以刚刚攻打下上庸、民心尚不稳定为由拒绝援助关羽。

当然了,孟达也没有料到随即会发生关羽失荆州和败走麦城并被俘被杀的事,而他自然知道这件事的严重后果,于是不得不投降曹魏。孟达降魏后继续驻守上庸。上庸西通益州、南接东吴、北靠曹魏,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诸葛亮对这一点了如指掌,于是他看到了从益州和上庸分两路向长安并进的希望,并写信劝孟达归降。

孟达在曹魏的日子并不好过,遂与诸葛亮一拍即合,但“恃才好术”的孟达显然忽视了诸葛亮告诫他提防司马懿的再三叮嘱,而司马懿也是冒着违抗曹叡君令的风险千里奔袭并攻破孟达把守的上庸,孟达城破人亡,而诸葛亮在听到这一消息后呆若木鸡,再次强烈意识到克复中原、匡扶汉室的艰难和无奈。

诸葛亮为刘备展现的三分天下的宏伟蓝图的确实现了,而且如果刘备死后,诸葛亮只是辅佐刘禅全心全意经营益州而不北伐,也许蜀国至少可以多存在许多年,但从当时的时势来看,魏国明显在政治、军事和国家的治理方面都强于蜀国和东吴,何况魏国占据着中原,基本统一了北方。俗话说,得中原者得天下,可以说,曹氏魏国或者以后的司马氏政权统一三国是迟早的事,而且也是历史的发展趋势,而刘备和诸葛亮克复中原、匡扶汉室的理想本来就只是不可为而为之的梦想而已。

图片来源:网络

标签: 水镜先生

更多文章

  • 水镜先生:卧龙凤雏得一而得天下,子初孝直亡一则汉室难兴

    历史人物编辑:观心铭史标签:水镜先生

    司马微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他精通奇门兵法,人称水镜先生,他还有一个外号是“三国第一经纪人”,是他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两个人,并且留下了那句著名的“卧龙凤雏得一而得天下”。不过,刘备确实得到了诸葛亮和庞统,但是他依旧没有得到天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句话并不完整,这句话只是水镜先生原话的前半句,而后

  • 面对喂鸡的诸葛亮,水镜先生怒撕其课本并斥责道:敢用公鸡戏弄我

    历史人物编辑:李秋玲标签:水镜先生

    187年,水镜先生将诸葛亮的书本撕毁后怒斥道:竟敢用公鸡戏弄我,以后我不是你的老师!你也不是我的学生!诸葛亮幼年时拜水镜先生司马徽为师,那时候还没有钟表,人们都是看日头作息。可这个方法一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就不能使用了。为此,水镜专门训练了一只报时的公鸡。其实,就是在下课吃午饭的时候,定时给公鸡喂食

  • 他是水镜先生的弟子,能力不输诸葛亮,却被诸葛亮贬官20年

    历史人物编辑:搞笑小分队兮兮标签:水镜先生

    向朗:蜀汉的第二诸葛亮这标题很夸张有没有?正常来说,要讲诸葛亮第二,不是想到庞统,就是想到法正。就算论继承人,也是后继蒋琬费禕,甚至姜维吧。向朗是个什么东西?向朗是襄阳人,从小是个孤儿,被哥哥养大。少年的时候,拜司马徽为师。诸葛亮他们其实不是司马徽的弟子。司马徽到荆州的时候,诸葛亮跟庞统这些人早就学

  • 为何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说: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死这句话?

    历史人物编辑:科学黑科技标签:水镜先生

    诸葛亮出山时才二十出头,但他的安国治国之才却常被拿来与管仲乐义相提并论。他的师傅庞德功给他起了个响亮的名字,叫卧龙。既然是龙,就必须能够吞云吐雾,翱翔九天之外,不可能甘愿葬身于深山野谷之中。俗话说,好鸟择好树栖,贤臣择贤王侍奉。诸葛亮虽然隐居,但实则任人宰割,自视甚高。他要的是高位和绝对的权力。天下

  • 如果诸葛亮选择曹操当主公,结局会怎么样?其实水镜先生早有见解

    历史人物编辑:小袁带爸妈旅游标签:水镜先生

    众所周知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谋士一直都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一个职业,他们有极高的智慧谋略,甚至还能使用“呼风唤雨”的法术。正因为这些特殊技能,使他们成为了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其中诸葛亮便是最受百姓关注的人物。诸葛亮不但能“隆中对”里论天下,还能为辅佐皇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管是智谋,还是人品都是天下

  • 比水镜先生还资深的隐士,刘表几顾茅庐都不肯出山,诸葛亮也佩服

    历史人物编辑:骆春琴标签:水镜先生

    在《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司马徽堪称三国第一隐士,他的那句“卧龙凤雏得一则安天下”是当时最流行的广告语,其实还有一位比他还资深的隐士,刘表数次请他都不出山,诸葛亮对他也是非常的尊敬,每次探访他,都独自一人拜见于床下,对了,咱们所熟知的卧龙,凤雏,水镜都出自他口。说到这可以揭密了,他就是庞德公,东汉末年

  • 三国水镜先生为何说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

    历史人物编辑:青溪史社标签:水镜先生

    小编奕天读历史非常喜欢三国,但是再三查找《三国志》和多个版本的《三国演义》,也只看到前一句,“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后一句的“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出自哪里,还烦请有识之士多多指教。《三国演义》中的“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出自水镜先生之口。伏龙,即卧龙,就是诸葛亮

  • 水镜先生最认可的人,其实不是诸葛亮,而是连诸葛亮都害怕的此人

    历史人物编辑:惊鸿历史苑标签: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本名司马徽,字德操,河南禹州人,精通奇门遁甲,兵法,会观天象。更是一位超牛的导师,这个人教出来的学生,各个用兵如神,神机妙算,可以说是得其中一人便可得天下。根据野史记载,水镜先生最厉害的共有八位学生,他们被世人称为"水镜八奇"分别为:一奇 徐庶,二奇 荀彧,三奇 鲁肃,四奇 ,五奇 周瑜,六

  • 水镜先生、崔州平等人,也算得上是高人,为何不像诸葛亮那样出山

    历史人物编辑:子曰读历史标签:水镜先生

    清华大学有一位学生,在学成之后,并没有选择继续深造或者走向社会。而是选择回家躺平啃老。如果理解这件事,你就能知道为啥水镜先生他们不愿意出山了。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称之为谋士,有些人读书偏实用,比如诸葛亮、庞统、荀彧、郭嘉等等,但是也有些人读书,纯粹只能陶冶情操,水镜先生、崔州平这些人显然就是这样。啥是

  • 水镜先生为何只推荐伏龙凤雏,而没提及司马懿?这8个字道破玄机

    历史人物编辑:姜亮亮标签:水镜先生

    一提起三国的“世外高人”,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这个便是神龙不见首尾的司马徽。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据史书记载,司马徽长得不但松形鹤骨,器宇不凡,而且博学多才,他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全能通”型人才。同时,他的琴艺很高,往往能弹出高山流水之妙曲来,盖世无双。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