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刘备等人的实力都非常强大,从他们其中的人员配备来看,刘备的军队人才很多,各种类型的人才应有尽有,而且都是出类拔萃的。
武将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等,这些人都是勇猛过人,以一当百的将军;而文臣也是不甘示弱,诸葛亮、庞统、法正、马良、杨仪、费祎等人,他们要么是治世能臣,要么是计谋无敌,而且对刘备也是非常地忠心。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刘备一统天下的希望很大,但是最终刘备却未能如愿,这是为什么呢?
当年水镜先生曾经说过:
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可一统天下
。而刘皇叔两者皆得,但为什么刘备却统一不了天下呢?反而是三股势力中,衰败最快的一个!
公元207年,刘备通过水镜先生知道了年轻的诸葛亮,后来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给他们做军师,当时请他出山也是用尽了办法,三顾茅庐,也成了一代佳话。
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后来又机缘巧合得到了庞统这个谋士。
赤壁之战是三国中划时代的战役,正是这一战才确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个战役其实除了诸葛亮和周瑜外,庞统的功劳也很大,他使了一个连环计,成功地让曹操相信了将所有的铁船用铁链子连接起来,就可以缓解士兵们晕船弊端。
而周瑜和诸葛亮根据地势以及天气情况,使用了火攻,成功在这场战役中大获全胜。最终,曹操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不得不逃回北方休养生息!
赤壁之战后,刘备按照当初请诸葛亮出山时的“隆中对”战略,先迅速占领荆州,并且在荆州养兵买马。然后开始以西川为重点,开始向西川进军,即战略重点是夺取了西川,这样以巴蜀为根据地,这样以后是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土地肥沃,粮草充足,人丁兴旺!
庞统最开始投靠刘备的时候,借用的假名,而且因相貌丑陋,刘备只给了一个县令官职。但是刘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县令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庞统庞士元先生,也就是水镜先生口中的“凤雏”。
但是,庞统并没有因为他的官职小而记恨刘备,相反通过赤壁之战,他更认定了刘备这个主公。刘备得知非常地高兴,经常炫耀自己有得力干将,逢人便说自己的卧龙凤雏,天下早晚可定矣。可见刘备对他们两个的重视程度。
公元211年,张鲁出兵占领了刘璋许多地盘,刘璋派法正前来求救,如果再不出兵,刘璋便难以在川蜀立足。
法正在荆州与刘备相处数日后,便想投靠刘备,说刘璋并不是雄主,并且表露心声:希望可以辅佐刘备,并且帮助刘备夺取西川,他可以先回到刘璋身边,到时候和刘备他们来一个里应外合。
刘备听后,还是比较慎重地思索了一下,想到自己已经有卧龙凤雏两位得力干将,法正到底该如何安置,思虑再三,他还是决定任用法正,开始自己的谋划。
他让诸葛亮、赵云两名大将驻守荆州,然后又开始带兵进军川蜀,这次出征刘备带着庞统、黄忠、魏廷等人。从表面来看,像是在讨伐张鲁,但是事实上他有更大的野心,他想一举夺得益州。
那么,刘备拥有这么多得干将,为什么不能一统天下呢?
刘备帮刘璋赶走了张鲁,但是刘璋也慢慢意识到刘备是潜在的威胁,所以不再给刘备军队补给粮草和武器。庞统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认为这个时候,如果再没有好的计策,迟早会出现危机,于是,他向刘备提了三条妙计。
第一条妙计,直接进兵攻取成都。
这个时候,刘备的兵马粮草都是比较充足的,而刘璋的兵马粮草供应不足,此时进攻的话,很可能事半功倍,只是需要冒一些风险,但是胜利的几率会很大。从他的军事见解来看,庞统是极其善于用兵的,这个计策是可以考虑的。
第二条妙计,先擒杀川蜀大将杨怀、高沛,再吞并其兵马。
这条计策是比较成熟的战略。古代行军打仗需要兵马和粮草,因此兵马和粮草是非常重要的,庞统对这点的考虑很充分。他的计策是让刘备先带着兵马假装回荆州,这个时候,杨怀和高沛肯定蠢蠢欲动,这个时机就非常地好,刘备旁边带的是精兵强将,很大机会可以将杨怀和高沛擒住,这个时候这个计策便可以成功。
相对来说,这个计策是比较成熟的,但同时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容易打草惊蛇,会让刘璋有所防备,这个时候就需要有更强悍的军队以及策略。
第三条妙计,引兵回荆州。
这个计策算是一个下下计,如果采用这个计策的话,在短时间之内是不可能攻取成功的。是让刘备带兵回荆州,之后再寻找机会攻取益州。
这三个计谋都体现了庞统的谋略,还是比较高的。之后刘备在思虑过后,选择了第二条妙计,这个妙计是不会对自己的名誉造成实际性损伤的。
然而就是第二个妙计让庞统被乱箭射死了!当时为了掩护刘备快速离开敌人的埋伏圈,庞统和刘备互换坐骑,并且让刘备从小路逃走,而庞统却在落凤坡死于乱箭之下。
庞统临死前把张松进献的西川地图交了亲信,让他代交给刘备,最后说了一句:
“吾今日身死,乃天意也!”
其实后来诸葛亮死的时候,心里也终于明白了水镜先生在他跟随刘备出山时说的那句话:孔明虽得其主,但不得其时!
刘备虽然礼贤下士,又善于管理人才,但他不乏虚伪,喜欢沽名钓誉,而且经常感情用事!所以哪怕他得到了那么多文臣武将,最后也是没能一统天下,反而被陆逊火烧连营伤了蜀国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