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有一位学生,在学成之后,并没有选择继续深造或者走向社会。而是选择回家躺平啃老。如果理解这件事,你就能知道为啥水镜先生他们不愿意出山了。
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称之为谋士,有些人读书偏实用,比如诸葛亮、庞统、荀彧、郭嘉等等,但是也有些人读书,纯粹只能陶冶情操,水镜先生、崔州平这些人显然就是这样。
啥是文人清高?说轻松点,就是这个文人不太懂人情世故。说严重点,就是这个读书人死读书,把脑袋给读傻了。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光读书,不出来做点实事,这点书读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就算不做事,哪怕你写本书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教导后人也是好的,否则就是在浪费教育资源。
古代的教育资源,那是相当宝贵的。尤其是两汉魏晋时期,只有贵族才能读书。你好不容易有了读书的机会,却没有创造相应的价值,难道不觉得可惜吗?
一、水镜先生这帮人,未必真有治世之才。
我们都知道水镜先生是诸葛亮、庞统这些人的好朋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能跟诸葛亮这帮人结交的人,肯定不是等闲之辈。
显然水镜先生就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但是水镜先生就是不肯出山。这就好比考上清华大学以后,偏偏选择回家躺平一样。
你要真的想躺平,当初何必要考清华呢?你让出一个名额来,不就改变其他人的命运了嘛!所以说我认为水镜先生、崔州平这样的人,其实并没有在乱世中发挥作用的才能。
这帮人很有文采,这一点应该不假,至少饱读诗书。但是他们未必就有出谋划策的能力,以及南征北战的胆略。
他们本来就是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才会跑到荆州来隐居的。如果真的有治世之才,我觉得他们至少可以在北方找份工作吧?可惜的是,他们不屑于工作,因为他们出生于大家族,家里有钱得很,足够他们安度一生。
水镜先生一没有传世之作,二没有出山辅佐任何人,我们凭什么说他就有帮助君主平定天下的能力呢?
或许他们就是那种只会读书,吟风弄月的那种文人,而不是像诸葛亮这种,可以为君王出谋划策,安定天下的人。
那么多贤才跑到荆州来,作为荆州牧,刘表咋可能不去拜访呢?其实寻找人才这事儿,刘表的确是干过,不过他没找到诸葛亮,反倒是找到了水镜先生。
当时刘表跑来找水镜先生谈天论地,可水镜先生对刘表却很冷淡,他在刘表跟前从来不谈论任何政务,为啥?因为水镜先生觉得刘表心胸狭窄,不是个仁君。
结果刘表回来以后,得出的结论是,水镜先生其实就是个会读书的人而已,对天下大事的看法,跟普通人其实没什么区别。
故事里说明了一点,水镜先生司马徽这是藏着掖着了,故意不给刘表看到自己的才能。可是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他知道刘表心胸狭窄。
也就是说水镜先生是觉得自己没遇上对的主公,所以才会藏着掖着。那么后来他遇上刘备,为何也不出山呢?
如果刘备都不符合他的条件,那这天下还真的没人能够让他辅佐了。诸葛亮不就蛰伏在刘备手下做事嘛!
所以我认为,极有可能是水镜先生对国家大事,果真没有太多研究,即使有研究,也没有什么新鲜的看法。所以美其名曰,未遇明主,实际上是能力有限。
正是因为水镜先生跟刘表的这次谈话并不愉快,所以刘表才会觉得这帮逃难来的才子,压根只是徒有虚表,也就没有继续拜访诸葛亮、庞统等人。
三、水镜先生相当于大学教授,可未必有实战经验。
我们都知道,除了徐庶以外,水镜先生司马徽也曾经在刘备跟前推荐过诸葛亮和庞统。当时刘备前来跟司马徽聊天,司马徽立刻就打开了话匣子。
很显然司马徽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但是还不足以打动刘备。否则就算司马徽这次拒绝,以刘备的那种尿性,还是会想办法前来,一次不行就来两次,再不行就来三次,直到司马徽认识到自己的执着为止。
可是刘备并没有这么做,可见刘备虽然觉得司马徽也是人才,但是并不是那种旷世奇才。司马徽自己也曾经坦言:一般的读书人是看不清天下大势的,只有堪称俊杰的人,才能看得清天下大势。
一听说有俊杰,本已打瞌睡的刘备立马来了精神:啥?谁是俊杰啊?
这回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在司马徽眼中,只有这两个人才是俊杰。而此前徐庶也曾经推荐过这两位大爷,所以刘备心里暗自认定,这两位肯定是大才!至于司马徽,还是不要花费太多精力在他身上好了。
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襄阳记》
由此可见,水镜先生最多是传授理论的大学教授,他们没有太多实战经验,但是理论知识学习得很到位。而诸葛亮和庞统,虽然是这类人带出来的研究生,可是他们却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很久,有了非常深厚的经验。
总结:有些人就是不愿意给人家打工。
有这么一个笑话:我在工作上没有什么理想,我最大的理想就是不工作。这类人其实占据了社会上的大多数。
不少人出来工作,都是为了生计而已。如果真的让他们选,很多人不会愿意掺和到职场上来,毕竟职场是个大泥潭,混不好就要沉下去,甚至成为别人的垫脚石。
所以说,现代人都有不愿意工作的人,古代自然也有,而且人家有不工作的资本。水镜先生司马徽、博陵崔州平等人,全都是清一色的贵族出身。
哪怕他们一辈子不工作,其实要想混个温饱,一点问题都没有。好好的闲散日子不过,跑去你的血汗工厂九九六?想啥呢?还真以为是福报啊!
参考资料:《三国志》
读三国历史,建议从陈寿的《三国志》看起,第一手资料,更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