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字文长,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魏延的军事水准和他在蜀国武将中的地位,仅次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几个人,蜀汉后期,魏延的官职和爵位一度超过赵云。他的军事才能为世所公认,但令人费解的是,魏延在蜀国的发展之路却充满坎坷困顿。
《三国志》对魏延的出身和早年经历语焉不详,他是在刘备发动益州之战时,才第一次登场。魏延作战勇猛,善于驾驭管理士兵,在夺占益州之战时屡立战功,声誉鹊起,逐渐受到刘备重视。但直到此时,魏延仍然只扮演辅助主将作战的中下级军官,从未独当一面。
刘备夺占汉中后,魏延的人生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刘备对他的能力和忠心进行了全面考察之后,认为魏延是大将之材,决定对他委以重任。汉中,是蜀汉继荆州、益州之后的第三大战略基地,处在曹魏的关中和蜀汉的益州之间,是蜀汉的门户与屏障,不容有失,必须选派得力武将镇守。
当时关羽受命镇守荆州,人们都认为,汉中这样的军事重地,刘备肯定会派张飞驻守。谁知道命令下达之日,一军皆惊,汉中太守的人选竟然是魏延,可见刘备对魏延的能力非常认可。
魏延在汉中太守任上的表现,也没有令刘备失望,让那些怀疑他的能力的人无话可说。魏延根据汉中根据地山环水绕的地形特点,创造性提出“错守诸围”的防守战术,在汉中盆地周围的险关要隘之处布防兵力,充分利用地形优势,把汉中防守的固若金汤,曹魏多次发兵进犯,都对魏延无计可施。魏延的军事才能至此得到充分证明。
但遗憾的是,刘备死后诸葛亮上台,魏延的良好发展势头也从此戛然而止。诸葛亮对待魏延的态度,与刘备正好相反。刘备对魏延放手重用,委以重任,诸葛亮却对魏延百般排挤压制,有意让魏延边缘化,很少让魏延独当一面。
按常理而言,诸葛亮上台后,五虎大将中有四个相继辞世,只剩下一个老迈年高的赵云,蜀国武将集群缺兵少将,青黄不接,正是魏延这样的少壮派大显身手之际。诸葛亮精明过人,对魏延非常了解,为什么他不肯重用魏延,反而处处对他排挤压制?
《三国演义》中对此给出了解释,说是诸葛亮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忠诚度不够,日后必定犯上作乱,所以才会雪藏魏延。实际上这种说法完全是罗贯中的艺术渲染,正史中根本没有记载魏延有“反骨”之类不靠谱的说法。
实际上,诸葛亮之所以对魏延不肯重用并进行排挤,是由于他自己的私心作祟。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刘备死后,刘禅年幼,谁来充当蜀国实际上的掌门人,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问题。按照刘备生前的布局,充分考虑到防止出现权臣篡位的风险,因此采取了多元化布置的方案。
诸葛亮和李严被任命为托孤大臣,二人共掌朝政。武将中赵云此时已经年老,魏延作为冉冉升起的新星,也在蜀国具有崇高威望,未来极有可能成为蜀国武将中的领军人物。蜀国军政大权就在刘备留下的诸葛亮、李严、魏延三驾马车掌握之中。
但诸葛亮此时却表现出极强的权力占有欲,渴望实现大权独揽的目标。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首先成为他的攻击目标,两人之间摩擦不断,最终诸葛亮技高一筹,把李严撤职免官,发配边疆。
而魏延作为武将中的领军人物,不可避免地成为诸葛亮的下一个攻击目标。因为只有拿掉魏延,诸葛亮才能使得蜀汉朝廷成为他的一言堂。于是,魏延受到诸葛亮的有意排挤与冷落,比如在第一次北伐前,魏延提出的很有创意的奇袭子午谷之计,被诸葛亮不假思索的否决。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宁肯重用马谡这样的新手镇守街亭,也不肯让魏延上阵,都成分证实了这一点,魏延就这样沦为诸葛亮权力之争的牺牲品,最终死在马岱刀下,令人惋惜不已。
参考资料:《三国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