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魏延这个家伙,也算是生不逢时,他作为三国后期蜀国的第一虎将,本来骁勇善战,忠心不二,放在三国前期妥妥的大有作为,说不定还能混个六虎将的称号。可是他生在了三国后期,最开始是效命于荆州刘表,后来转投他处,在关羽攻城时,义斩太守,救下老将黄忠,一举成名。但是偏偏《三国演义》里把他说成“脑后有反骨”的反贼。想必魏延也冤的很。
实际上,魏延与诸葛亮早有积怨,张作耀先生《刘备传》的解释是,诸葛亮和魏延在军事路线上有分歧。而分歧的关键就在于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最终没有采用。而后,北伐屡屡失败,终于在第五次北伐期间,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就当时而言,诸葛亮自己已经非常清楚,北伐已经没有希望了,此时最重要的事情是赶快把大军撤回成都,捍卫蜀汉政权。只要保住了蜀汉,未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才有希望。然而诸葛亮也非常清楚魏延,魏延生性执着,绝对不会轻易放弃北伐,一旦失利,蜀国不保,于是设下一计,让魏延断后,势必会引起魏延不满,借此可以除掉魏延。
魏延绝非反骨之人,他在谦厚的刘表麾下纵使不得重用也未起反心。刘表死后,蔡瑁弄权刘琮降曹,本来这个时候以魏延的本事,跟着归顺识才爱才的曹操的话,绝对可受到曹操的重用。但魏延却因为看到刘备为保百姓的“仁爱”形象后,才挺身而出反出襄阳,弃大好前途于不顾,欲追随这个他认为仁君却有如丧家之犬刘备,并于后来斩韩玄救黄忠终于得偿所愿投靠了刘备。然而却于此时换来自以为有识人之术的诸葛亮一句脑后有反骨而差点将他就地正法。及后,魏延以为投得明君而为蜀国的建国和护国立下了数之不尽的汗马功劳,他的功绩比之五虎将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说,刘备之所以宠幸魏延,是因为他神似关羽。而诸葛亮之所以讨厌他,也是因为他像关羽,像关羽那样逞强好胜,刚愎自负,令诸葛亮十分不舒服。诸葛亮平生办事素来小心谨慎,最忌讳的就是那种口出狂言之人。关羽贵为刘备二弟,又是名震华夏的大将,诸葛亮不得不敬他三分,可魏延是后来之人,诸葛亮绝无敬他之理。所以诸葛亮一有机会就打压魏延的气焰,表面上看是在提醒他,可潜意识里却是在宣泄对关羽的怨恨。
因为诸葛亮对魏延有偏见,所以诸葛亮临死前要除掉魏延。至于魏延自始至终都忠与汉室,起初是刘备,后来是诸葛亮,虽然性格上有些飞扬跋扈但是对于国家而言仍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是诸葛亮想致其余死地,魏延都不曾反抗。最后魏延死的很惨,而且还连累了族中的人。当初魏延能够有今天的地位就是关羽的原因,如果关羽还活着的话,看到诸葛亮是如此的恨他不知道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