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魏延之死的罪魁祸首

魏延之死的罪魁祸首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杨峰品车 访问量:481 更新时间:2024/2/21 5:33:49

魏延

魏延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不是很好,在书中他是一个头后有反骨的这么一个人物形象。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历史上的魏延是怎么死的吧。

说到现在魏延的粉丝不少,其实最大的原因恐怕不是他那停留在设想上的子午谷之策,而是他最后的悲剧命运:一个满心北伐曹魏,兴复大汉的将军,最后居然是克敌未果,死于军中内讧,而且还被夷灭三族,实在令人哀叹。为此,也不禁给魏延多生出几分同情心来。

那么,到底是谁酿成了这一幕悲剧?

为此,咱们必须先还原当时的史实。

魏延之死,是发生在公元234年秋天,诸葛亮去世后不长时间的事。关于这件事,存在几种相互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是《三国志.魏延传》的记叙: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亮適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

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

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南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简单说,就是诸葛亮临终留下遗命,让杨仪主持退军,魏延断后。魏延不服,想自己指挥全军继续北伐;遭到众人拒绝后,干脆起兵烧毁栈道,于是成为蜀汉朝廷和军队的公敌。不久,被王平(即何平)击败,遭马岱追杀,并且被杨仪夷灭三族。

第二种是《魏略》的说法:

魏略曰:诸葛亮病,魏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这里面,变成诸葛亮遗命魏延统军,而杨仪因为心怀旧仇而发动政变,抢先污蔑魏延造反并攻杀了魏延。

第三种则是《三国演义》的说法。简单说,诸葛亮知道魏延久后必反,因此临终前安排下马岱假装归附魏延,并突袭杀了魏延。

三种彼此矛盾的记载之中,《三国演义》的纯粹是小说家言,自然最不可信。遗憾的是,由于《演义》的影响力巨大,很多三国爱好者尽管热衷于捧着史书批演义,却还是不知不觉受了《演义》影响,比如把诸葛亮处心积虑要害魏延作为一个默认的前提,然后以此前提来解释历史事件,犯了诛心之论的错误。

而第二种《魏略》说法,诸葛亮是全面信任魏延,坏人全是杨仪做的,这也与其他史料不太符合。毕竟历史上魏延想要带兵一万独自行动,诸葛亮也只批准过一次(230年第四次北伐),这里不大可能把全军都交给魏延。此外,如果真是杨仪违背遗命抢先政变,那么在次年杨仪获罪丧命之后,蜀汉朝廷完全可以将此作为其主要罪行,然而并没有。因此对这一段,裴松之也表示,《魏略》说本国的事儿靠谱,说蜀国的事,多半是道听途说。

考虑到陈寿本人的史学修养,我们还是倾向于第一种《魏延传》的记载最接近历史真相。因此下面探讨魏延之死的责任人,也以此记载为准。

一心北伐破敌,反而死于战友之手,魏延的悲剧缘何而来?正统观点,当然是他咎由自取。毕竟,违背主帅遗命,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兵权,失败后进而率兵焚烧栈道,差点造成整个北伐大军的败亡,这怎么说也都是很过分的举动吧。

看看当时蜀汉朝野上下对他的态度就知道了。

蒋琬:作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和继承人,蒋琬脾气是相当好的,甚至有人指着鼻子骂他,他都想方设法为其开解。而面对魏延、杨仪相互攻击,蒋琬在皇帝刘阿斗面前保杨仪不反,认为更大可能魏延叛乱,并且率领成都的宿卫营北上,准备配合杨仪围剿魏延。

费祎:费祎也是一位老好人,诸葛亮在世时还曾多次协调杨仪和魏延的矛盾。魏延对他也是信任的。等魏延想要发动政变时,强迫费祎一块联署,费祎只好哄骗魏延逃出前军营寨,并积极配合杨仪,赶紧撤军。当然,费祎并不是杨仪的死党。后来杨仪回国后对费祎口出怨言,说早知道让蒋琬继位,我还不如投降曹魏呢,结果被费祎揭发了。从这个角度说,费祎其实对杨仪比对魏延狠多了。

(央视三国演义中的费祎是个半老头子,其实那时候费祎应该还比较年轻)

王平:王平在蜀汉的资历比魏延浅得多,但和魏延一样,也是从基层打上来的老将军头,经验丰富。按理说,他和魏延应该是最有共同语言的。可是在魏延叛乱后,王平当先呵斥魏延:诸葛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就敢这么乱来!端的是义正辞严,掷地有声。

魏延军中士卒:魏延被评价为:善养士卒,这也是作为名将的一项基本素质。可是当遭到王平的呵斥后,这些他平素里如手足扶持的兵士,也都知道魏延这事儿不占理,于是纷纷不战自溃。一位勇猛的名将,就此成为孤家寡人,被马岱追斩身故,何其可悲?

可见,魏延这事儿闹得,确实是激起了蜀汉的公愤。毕竟,大家都在前面跟魏军玩命,诸葛丞相死后,正应该协力同心应对危急。这种时候,主张撤退还是进军可以算路线问题,甚至试图夺取统帅权还可以算组织流程错误,而最后竟然焚烧栈道,差点把全军置于死地,这已经是自个把自个摆到了蜀汉全军乃至整个蜀汉皇朝的敌对面。魏延的悲剧在死于自己人之手,可是他焚烧栈道的时候,真还当自己是自己人么?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魏延之死应该是诸葛亮负主要责任。因为诸葛亮在平时既不能协调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到临终遗命,则让杨仪统军,却把军中二把手魏延派去断后,而且还是暗箱操作,难怪魏延不服。而且知道杨仪和魏延有仇,还让杨仪带兵,这不是故意激怒魏延么?

这样的指责,也是比较牵强的。

(1)魏延和杨仪的矛盾,诸葛亮已经在尽量调和,但世上化解不开的矛盾何其多,两口子离婚都有劝不和的,何况是两个两头拔尖的文武?

有人拿出孙权劝解凌统甘宁的例子,那杀父之仇不都调和了么?可孙权的法子也不过是拿出君主的威严,让让这俩不至于当众砍起来,以及把这俩调开不在一块而已。

同时,就是这位善于用人的孙权,公然对蜀汉使臣费祎说魏延杨仪这俩,最好都赶紧扑杀填满,免得后患无穷。

相对而言,诸葛亮为了爱惜他们的才能,已经派费祎这个老好人去劝和了。指望每天累得半死的诸葛亮,再专门抽出精力去化解魏延杨仪,实在不太现实。

(2)诸葛亮作为统帅,有权安排最合适的人选指挥退兵,而不是说必须安排官职最大的负责退兵。

事实上就在刘备时代,诸葛亮官不过军师中郎将,其官职远低于关羽、张飞,却在刘备入蜀时担任荆州守备的总负责人。这样的例子在蜀汉系统中比比皆是,也不是专门针对魏延一人。杨仪是诸葛亮的心腹,但诸葛亮只是安排他主持撤军,并不是让他从此兼任军政大权。事实上,杨仪把撤军的任务完成得相当漂亮团结大多数将领和谋士,当机立断,在魏延起兵烧断栈道的危急情况下,居然从司马懿眼皮子底下把主力安然撤回。诸葛亮这一步用人是相当漂亮的。

反观魏延,军事才能则有,但一向表现出激进的作风,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这种态度,魏延估计不是光写进日记,而是常常挂在嘴上。这么一种个性,诸葛亮如何敢安排他来退兵?事实上魏延之后也确实说了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证明诸葛亮安排他断后而非总领退兵的英明。

至于说断后就是打压魏延,也说不通。诸葛亮安排的断后,第一是魏延,第二是姜维。莫非诸葛亮同时也在打压姜维?

这其中唯一可以诟病的是密字。诸葛亮病重时,不是把命令传给魏延,而是秘密与杨仪等众将商议,却瞒着二把手魏延。这事儿也难怪魏延生气。不过,从史料记载来看,当时魏延作为前军主帅,很可能是距离中军大营有一定距离的。主帅病重之时,本来就应有一定保密。更关键的是,诸葛亮去世后,杨仪很快派出了费祎去试探魏延的想法,结果魏延果然表示,就算诸葛亮死了,自己也要接过兵权继续北伐,坚决反对撤兵这再次反证了诸葛亮秘密安排撤兵的先见之明。否则,真要是把魏延也请来开这个临终会议,只怕魏延要在诸葛亮病榻前当场拔刀夺权了。

(3)杨仪率领退兵,并不是针对魏延

有人说,诸葛亮你安排谁,别安排杨仪啊,知道杨仪和魏延不对付,这不逼魏延造反么?

此事也说不过去。杨仪本身只是一个文人,手中并无兵权。诸葛亮安排他率领撤兵,他乖乖撤退,军队才听他的,他要乱来,就还是光杆一条。魏延因为杨仪而不爽是可以理解的,但却也不会受到什么威胁。

事实上,从杨仪试探魏延,派遣的是费祎这一点,他对魏延还是更多表达一种和解的态度的。就是说,只要魏延听从诸葛亮的遗嘱,带兵断后,两人依旧是战友关系;就算魏延不听话,只要别先动手,杨仪也只是想保证全军撤回。

(4)魏延起兵叛乱才是造成身死的关键因素

因为军事风格的差异,魏延和诸葛亮早就有些隔阂。加上临终前这一道遗命,魏延的不爽,可以想象。虽然诸葛亮所做都是从大局出发,并且客观来说也有合理性,但我们支持魏延讨回属于自己的公道。

如果魏延听闻此事,一边断后,一边大骂诸葛村夫,嫉贤妒能,并在断后战中用砍下的魏军的头颅来打诸葛亮的脸;如果魏延回到汉中之后,找个机会埋伏在路边,暴打落单的杨仪一顿;如果魏延趁人不备,跑到诸葛亮坟头前撒泡尿,甚至去把年仅八岁的诸葛瞻吓唬得尿裤子,这些作为尽管不那么上台面,却能给历史上平添一段快意恩怨的趣闻韵事。甚至,魏延真要因为此事,一怒之下挂印封金,单骑北投曹魏,大家骂诸葛亮逼走贤才只怕也能骂得更加在理。

然而遗憾的是,魏延不肯这么委屈自己。相反,他把凡是妨碍自己实现雄心的,都看作了仇敌。发现遗命没能获得军权,于是企图政变夺权;政变图谋被挫败,于是直接向全军开火,差点置北伐军于死地。

每一次矛盾升级,都是魏延自己选择的。那么最终走到这一步,也就怪不得别人了。硬要站在魏延的主观立场上,或者可以说错的不是我,而是全蜀汉?

都说诸葛亮欺压魏延,但在诸葛亮时代,魏延至少能稳居北伐军二把手,屡次上阵杀敌立功。而诸葛亮一死,失去制约的魏延,却权利熏心,自负膨胀,最终成为差点葬送蜀汉北伐军的罪人,身死族灭。

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并非是打压魏延,而是保护魏延。

就如同悬崖小道上的铁索,约束才是支持。

标签: 魏延

更多文章

  • 魏延到底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感觉诸葛亮处处压制着魏延呢?

    历史人物编辑:趣评读史标签:魏延

    诸葛亮并没有处处压制着魏延,毕竟这是诸葛亮的职责,他根本没有去压制魏延首先是没有必要,毕竟他们蜀汉的臣子,魏延的形象被《三国演义》完全塑造的不成样子,本来是一个忠臣良将,硬生生的被刻画成为了一个反贼。刘备当时是非常器重魏延的,不然不会让他担任汉中太守。诸葛亮如若不信任魏延就是在自己生前将其灭掉,怎么

  • 如果诸葛亮不杀魏延,让魏延对战司马懿,蜀汉有多大胜算?

    历史人物编辑:黑马娱乐标签:魏延

    “大江东去,波涛冲刷,千古风流人。”在《三国演义》中,有无数风流人物在时间的长河中被世人铭记,魏延就是其中之一。魏延,字长,三国时期蜀汉大将,深得刘备器重。而魏延本人也是勇猛善战。打仗喜出奇招,剑斜,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义格格不入。而这样的性格,也为他日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魏延任汉中太守建安十六年,刘

  • 魏延其实很有才能,刘备早就看出,而诸葛亮却没看透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大炸烩标签:魏延

    原来的魏延其实很有才华,刘备早就看出来了,但是诸葛亮没有。比一般人的素质。有的人可以成为强者,有的人可以成为万人敬仰的王者。现在,我们知道,这些成为我们眼中的英雄,不仅有能力,还有那种刻骨铭心的精神。小编今天要告诉大家的是,这位历史上的伟人立下了汗马功劳。事实上,三国时期如此动荡,我们如何在这样的社

  • 因为诸葛亮对魏延有偏见,所以诸葛亮临死前要除掉魏延

    历史人物编辑:金冠华标签:魏延

    说到魏延这个家伙,也算是生不逢时,他作为三国后期蜀国的第一虎将,本来骁勇善战,忠心不二,放在三国前期妥妥的大有作为,说不定还能混个六虎将的称号。可是他生在了三国后期,最开始是效命于荆州刘表,后来转投他处,在关羽攻城时,义斩太守,救下老将黄忠,一举成名。但是偏偏《三国演义》里把他说成“脑后有反骨”的反

  • 如果诸葛亮死后,魏延能接管蜀汉的大权,魏延会打下中原吗?

    历史人物编辑:司明岩标签:魏延

    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历史中,诸葛亮在病重的时候,对于身后的安排先是蒋琬,再是费祎,并没有安排魏延的计划,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并不认为魏延有能力接管大权,那就更不用说打下中原了。我们一起分析一下魏延的缺点,根据这些缺点来分析一下,他为何不会成功。魏延有机会接管大权吗?按照军中的资历来看,魏延是仅次于诸

  • 魏延真的谋反了吗?魏延之死,是否是诸葛亮的阴谋?

    历史人物编辑:刀白眉标签:魏延

    魏延是蜀汉大将,其勇猛不亚于关羽、张飞、马超等人。刘备取得汉中后,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防备曹魏。魏延以善战闻名,曾经击败过曹魏大将费瑶、郭淮等。诸葛亮北伐时,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他请求别领一军,经子午谷出其不意的攻打长安,再与诸葛亮会师。可见魏延是既勇猛,又有谋略的。魏延官至征西大将军、

  • 诸葛亮派将抵挡张郃,目视魏延,魏延为什么会低头不语呢?

    历史人物编辑:汪家兵标签:魏延

    魏延之所以不去请令抵挡张郃,并不是怕张郃,他是在闹情绪,他知道张郃是魏国名将,蜀营里能抵挡张郃的第一人选,肯定非魏延莫属,但任凭你诸葛亮怎么看着我,我就不去接这个令。魏延对诸葛亮有意见,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做下的病。诸葛亮用兵比较谨慎,他从陇右大路进兵,魏主曹睿派夏侯楙前来迎敌。魏延来见诸葛亮说:夏侯

  •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为何不用?专家:诸葛亮一生最大败笔

    历史人物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标签:魏延

    相信大家都读过或者欣赏过《三国演义》的小说和电视剧,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它在中国章回体小说里面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如果要评价出三国里面最完美的一个人物,那么不少人肯定会认为是蜀汉丞相诸葛亮。诚然,诸葛孔明足智多谋,在军阀纷争的乱世力挽狂澜,扶汉室之将倾,帮助刘备奠定一国之君的霸业,如果非要吹毛求疵挑出

  • 诸葛亮为何临死还要设计杀掉魏延?并非魏延有反骨,原因很现实

    历史人物编辑:老虫侃历史标签:魏延

    在三国时期,蜀军阵营可谓是人才的聚集之地。智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武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不过其中还有一个人却受到了极大的忽视,此人在刘备眼里的重要性甚至能够与五虎上将相媲美,最后却被诸葛亮的遗命所杀,此人正是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的魏延。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率领所部投诚刘备,

  • 蜀汉大将魏延为什么宁死不投曹操,魏延是有什么打算吗?

    历史人物编辑:彩虹文史标签:魏延

    “宁愿”为什么打引号呢,显然魏延并不知道自己会被杀,当然如果他知道,我估计他也不会去投降曹魏的。诸葛亮的多次北伐,魏延基本都是参与的,而且是主要将领。但魏延和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见不同,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被驳回,诸葛亮坚持稳扎稳打。就事论事,并不像演义中那样,诸葛亮对魏延有严重偏见,他俩小矛盾还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