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一说到蜀国大将魏延,很多人都会为他打抱不平。这样一位为蜀汉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功臣,却被诸葛亮认为他的脑后有反骨而给他罗织罪名,在诸葛亮的计划下,把魏延处死了。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以魏延“脑后有反骨”的罪名,把魏延给暗中处死了呢?其实还是有原因的,并非单纯地说他脑后有反骨。
诸葛亮和魏延的思想不一致
我们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魏延都是蜀汉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但他却处处遭受诸葛亮的质疑,被认为“脑后有反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希望诸葛亮允许自己领兵一万,和他分兵出击。
仔细分析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他多年经略蜀汉得出的结果。魏延仔细分析敌我的形势, “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既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咸阳以西可定矣。”然而,诸葛亮却非常谨慎,拒绝了魏延的计策。
魏延性格高傲
魏延在入川的时候和黄忠合作,但黄忠年老他看不起黄忠。在葭门关单挑马超之际,魏延也认为自己可以战胜马超,不比张飞差。从这一点来看,魏延没有自知之明。
魏延高傲的性格在蜀汉武将中没有什么朋友,即使位高权重也会遭到排挤。在诸葛亮去世之际,魏延和杨仪夺权,两人互相向刘禅告对方的状,刘禅问了身边的大臣蒋琬等人,没有一人帮魏延说话,都认为杨仪不会反,而魏延会反,其实两人都想夺权,从这里看出魏延和同僚之间的关系极差。
在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还想亲自领兵北伐,不能因为诸葛亮死了就终止北伐大业。还对杨仪进行了一番贬低,认为杨仪就是一个长史,不能统领大局,只需要他送诸葛亮的灵柩返回成都即可。通过这些足矣说明魏延为人高傲,且不易与他交友。
魏延喜欢冒险,以蜀国的国力不适合他这样玩弄是非
虽说魏延军事才能不错,但与此同时他喜欢冒险。魏延向诸葛亮提出的“子午谷奇谋”,五千兵马穿过子午谷线直插长安城,诸葛亮引大军在前面诱敌的套路。但这个建议被诸葛亮否决了,原因就是太过于冒险了,蜀国经不起五千人马有去无回的险境。况且蜀国失去荆州之后国力大不如从前了,兵马锐减了非常之多。
如果诸葛亮在死之前不除掉魏延的话,让他带兵冒险,很有可能因为一次的冒进让蜀国几万兵马灰飞烟灭,那时候蜀国的北伐就完全结束了,还会遭到灭国的危险,所以诸葛亮为了自己死后阻止魏延在蜀汉掌权,不得已将劳苦功高的魏延设计杀害了。
魏延作为蜀汉后期相当有实力的大将却被诸葛亮用计杀害了,或许有的人说魏延的死,是三国历史中的遗憾,因为蜀汉后期国力衰弱,像他这样优秀的武将凤毛麟角。如果魏延不被诸葛亮杀害,或许蜀汉最终的命运将会被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