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受小说影响,认为刘备听诸葛亮的话。但事实并非如此,至少在军事战略上,刘备从来没有过分依赖诸葛亮。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说:..先主出(战),(诸葛)梁常守成都,粮足兵足。于是,当刘备在夷陵被陆逊打败时,诸葛亮感慨地说:法孝之(法正)若有,可控主命不东(伐吴);再往东走,他就不会倒下。危险的。
而刘备在白帝托孤时,并没有将兵权交给诸葛亮,而是交给了李严。据《三国志·李严传》..(张武)三年,先主病倒,(李)晏、诸葛亮受诏辅佐少主;燕为中卫卫,统一内外军事,常驻永安。
当时,蜀汉被东吴打败,双方处于交战状态。但刘备仍不愿占荆州之地,担心东吴趁蜀汉之败西进灭蜀。因此,刘备将用兵方向和防御重心放在东线,让李严控制内外军事,留在永安(白帝)。从李严作为中央卫士的权力来看,他相当于汉朝的一名将军。
那么,刘备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将顾氏托付给诸葛亮呢?首先,它代表着权力制衡。
诸葛亮执政,李严执兵,相互制约。其次,李严没有派系势力,刘备把兵权交给李严更放心。李严虽然出身南阳(在地理上也属于荆襄势力),却是刘表的部下。曹操南下荆州,李延才到蜀中投奔刘璋。所以,李严虽然是刘璋的老部下,但资历比较低,也不是益州本土势力。
蜀汉的兵权既然掌握在李严手中,为什么后来率领北伐的诸葛亮不是李严呢?
众所周知,诸葛亮以丞相身份辅佐朝政。丞相虽为百官之首,却无统帅大军之权(曹操为太子,丞相之职)。
秦统一天下后,丞相、太尉(掌管兵权)、御史大夫(监察权)为三皇子,从本质上限制了丞相的权力。汉代官制基本沿袭秦制,太尉(大将军,司马)掌管兵权。
那么,诸葛亮为何能像曹操一样以宰相的身份领导北伐呢?这与诸葛亮的另一个身份有关。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先师遂称帝……梁以丞相记书事,假节。张飞死后,接任司隶校尉。
也就是说,诸葛亮除了丞相之位,还兼任司隶都尉(前身为张飞)。
司隶校尉的职位最早是在汉武帝时期,负责早期京畿地区的监察。东汉时,司隶孝尉职权发生变化。东汉末年,“州”正式成为地方最高行政级别,州牧成为最高地方长官。当时,天下分为十三州,有一个州是特殊的,就是叫司历的吉府地区。因吉府地区属司隶校尉管辖,故称司隶。
此时司隶都尉相当于清代直隶总督(边防官长),负责京畿地区的治安。因此,司立孝威堪称英雄之位。而蜀汉的第一位司隶校尉(驻守成都)就是张飞。
张飞死后,诸葛亮也坐镇。而诸葛亮有司隶都尉之职,可以名正言顺地统领大军。
虽然李严的统帅大权高于诸葛亮,但因为李严奉命留在永安。诸葛亮辅政后,改变了刘备的用兵方向,主动与东吴修好,从而解除了蜀汉东线的高危戒备,李严的重要性自然相应降低。诸葛亮对李严的才能和人品并不放心,更喜欢自己做事,但李严的底子和威望远不是诸葛亮一个档次的。因此,诸葛亮可以顺理成章地从东线调兵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