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中国史#
徐庶,历史上对他的描述并不多,但是总体评价都说徐庶与诸葛亮才干旗鼓相当。是徐庶推动力刘备梦想的进程,如果不是徐庶举荐诸葛亮,可能刘备连三国鼎立都看不到。
而且说起徐庶,最出名的便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么历史中真正的徐庶到底怎么样?结局又是如何?
《魏略》中记载有:“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末,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使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于市廛,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于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
按照这段描述,徐庶的出场,是一个仗剑走天涯的侠客,为了给朋友报仇,而后独自逃亡,为了保命,才化名徐庶,原来叫单福,是个寒门子弟,只不过家族没落。后来徐庶遇到了刘备,毛遂自荐,当上了刘备的第一军师。
要说徐庶这人,为人坦率,仗义,恩怨分明。这里不得不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徐庶在刘备手底下当军师时,张飞、关羽可是没有和徐庶闹过矛盾,对于徐庶的各种谋略也是没有一点的异议。反观诸葛亮,刚上任时,关羽、张飞可是丝毫看不上。
徐庶是毛遂自荐、诸葛亮却是三顾茅庐。足以看出,徐庶和诸葛亮的性格那是完全不一样。
后长坂坡刘备逃亡,徐庶方才离去。这里的争议实际上很大,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是《三国演义》里,说徐庶是被曹操用计诓骗过去的。曹操知道徐庶这人是刘备的军师,想要打败刘备,就要先干掉徐庶,所以调查了徐庶的背景,发现了以前做的事,同时又去抓徐庶的母亲,逼他就范,所以徐庶才被迫离开刘备,投奔曹操,也就有了后世的歇后语--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发一言。
离开前的徐庶,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这才离去。
不过也确实,徐庶为人说话算话,对于战争,尤其是蜀魏相争,徐庶并未为曹操出过一个计策。
第二个版本则是正史中记载,徐庶在刘备这刚上任时,没多久就举荐了诸葛亮,而后没多久便三顾茅庐,所以徐庶和诸葛亮是共事过一段时间的。曹操拿下新野后,刘备逃亡,至长坂坡时,徐庶的母亲混在人群中,不巧被曹操抓了去,但当时的曹操实际上并不知情。
《三国志·蜀·诸葛亮传》道: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抓了去,对刘备说:我本来想和老板你同生死共进退,可是奈何我老母被曹操抓去,我已经乱了方寸了,再也没有心思了,就让我离去,寻我母亲去吧。刘备见此,只得答应。
要说人,确实会因为一件大事而性情大变,董卓得了权,堕落了,孙权得了权,将内政搞起来了,马超败后,欲杀曹操而后快,徐庶也是如此。
从“共图王霸之业”这来看,徐庶确实有大志向,想在这乱世博出一个好名声,有一番大作为,可是因为母亲的原因,投奔曹操后,徐庶对这些功名利禄看的就很淡了。
228年,诸葛亮北伐,得知徐庶做了御史中丞,叹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御史中丞,监察百官,职位已经十分高了,但是在诸葛亮看来,还是委屈徐庶了,由此可见,徐庶的才华,根本不低。同时,也表达了另一层面的意思,连徐庶这种第一梯队的人才都没有在魏国担任第一军师,只能说平平无奇,难道魏国的人才真的很多吗?
没过几年,徐庶便病死了。
虽然历史上对于徐庶的介绍不多,要说进了曹营一言不发,那也是不现实,不然也做不到御史中丞,但是在蜀魏之战中,可再也没听过徐庶献计于曹操,将满腹经济,奇谋划策,全部藏于心中,徐庶这也算得上为人仗义,不忘初心,还是当年那个任侠少年。
自古忠孝难两全,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没有同样的经历,我们也没有办法做到感同身受,听从自己的本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