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筑梦者”徐庶力荐诸葛亮,为刘备的梦想添砖加瓦,结局如何?

“筑梦者”徐庶力荐诸葛亮,为刘备的梦想添砖加瓦,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帝哥说史 访问量:4352 更新时间:2024/4/27 8:59:07

#头条中国史#

徐庶,历史上对他的描述并不多,但是总体评价都说徐庶与诸葛亮才干旗鼓相当。是徐庶推动力刘备梦想的进程,如果不是徐庶举荐诸葛亮,可能刘备连三国鼎立都看不到。

而且说起徐庶,最出名的便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那么历史中真正的徐庶到底怎么样?结局又是如何?

《魏略》中记载有:“庶先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末,尝为人报仇,白垩突面,被发而走,为使所得,问其姓字,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于市廛,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得脱。于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

按照这段描述,徐庶的出场,是一个仗剑走天涯的侠客,为了给朋友报仇,而后独自逃亡,为了保命,才化名徐庶,原来叫单福,是个寒门子弟,只不过家族没落。后来徐庶遇到了刘备,毛遂自荐,当上了刘备的第一军师。

要说徐庶这人,为人坦率,仗义,恩怨分明。这里不得不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徐庶在刘备手底下当军师时,张飞、关羽可是没有和徐庶闹过矛盾,对于徐庶的各种谋略也是没有一点的异议。反观诸葛亮,刚上任时,关羽、张飞可是丝毫看不上。

徐庶是毛遂自荐、诸葛亮却是三顾茅庐。足以看出,徐庶和诸葛亮的性格那是完全不一样。

后长坂坡刘备逃亡,徐庶方才离去。这里的争议实际上很大,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是《三国演义》里,说徐庶是被曹操用计诓骗过去的。曹操知道徐庶这人是刘备的军师,想要打败刘备,就要先干掉徐庶,所以调查了徐庶的背景,发现了以前做的事,同时又去抓徐庶的母亲,逼他就范,所以徐庶才被迫离开刘备,投奔曹操,也就有了后世的歇后语--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发一言。

离开前的徐庶,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这才离去。

不过也确实,徐庶为人说话算话,对于战争,尤其是蜀魏相争,徐庶并未为曹操出过一个计策。

第二个版本则是正史中记载,徐庶在刘备这刚上任时,没多久就举荐了诸葛亮,而后没多久便三顾茅庐,所以徐庶和诸葛亮是共事过一段时间的。曹操拿下新野后,刘备逃亡,至长坂坡时,徐庶的母亲混在人群中,不巧被曹操抓了去,但当时的曹操实际上并不知情。

《三国志·蜀·诸葛亮传》道: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

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抓了去,对刘备说:我本来想和老板你同生死共进退,可是奈何我老母被曹操抓去,我已经乱了方寸了,再也没有心思了,就让我离去,寻我母亲去吧。刘备见此,只得答应。

要说人,确实会因为一件大事而性情大变,董卓得了权,堕落了,孙权得了权,将内政搞起来了,马超败后,欲杀曹操而后快,徐庶也是如此。

从“共图王霸之业”这来看,徐庶确实有大志向,想在这乱世博出一个好名声,有一番大作为,可是因为母亲的原因,投奔曹操后,徐庶对这些功名利禄看的就很淡了。

228年,诸葛亮北伐,得知徐庶做了御史中丞,叹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御史中丞,监察百官,职位已经十分高了,但是在诸葛亮看来,还是委屈徐庶了,由此可见,徐庶的才华,根本不低。同时,也表达了另一层面的意思,连徐庶这种第一梯队的人才都没有在魏国担任第一军师,只能说平平无奇,难道魏国的人才真的很多吗?

没过几年,徐庶便病死了。

虽然历史上对于徐庶的介绍不多,要说进了曹营一言不发,那也是不现实,不然也做不到御史中丞,但是在蜀魏之战中,可再也没听过徐庶献计于曹操,将满腹经济,奇谋划策,全部藏于心中,徐庶这也算得上为人仗义,不忘初心,还是当年那个任侠少年。

自古忠孝难两全,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没有同样的经历,我们也没有办法做到感同身受,听从自己的本心,就好。

标签: 徐庶

更多文章

  • 徐庶母亲被迫自尽,刘备却是这种反应,难怪他到死都不能统一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子豪爱历史标签:徐庶

    在三国时期曾经有很多非常知名的谋士,除了诸葛亮之外,另外一个人的名气也非常大,他就是徐庶,当时曹操为了徐庶能够来到自己的阵营,甚至命人抓了徐庶的母亲,就是为了强迫徐庶能够来帮助自己。而徐庶一直都是一个出了名的孝子,在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直接就选择辞别刘备,于是曹操也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据说他在听说徐

  • 三国人物记之颍川徐庶,满腹经纶之才,终弃明主只能蹉跎一生

    历史人物编辑:撸猫的娜娜标签:徐庶

    徐庶,本名徐福,字元直,豫州颍川人。三国时期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徐庶本是寒门子弟,年轻时喜行侠义之事,早年间因行侠仗义为人报仇,为逃避官吏追捕。其用白粉涂在脸上,披头散发逃亡,岂料还是被官吏抓住。后来徐庶的党羽来将徐庶救走,获救后改名徐庶。为彻底的隐姓埋名,他弃刀剑,着儒衣,四处寻找

  • 三国除徐庶外,他也向刘备推荐诸葛庞统,却被诸葛怒骂

    历史人物编辑:小萌宠之家标签:徐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文人渴望博取功名,各自寻找明主,而诸葛与庞统却隐居在襄、汉之间,不轻易投靠人的态度,得到了司马微的赏识,也因此,在后来司马微向刘备举荐二人,徐庶岁之前提过,但司马微的举荐,无疑让刘备吃了一颗定心丸,从而拜诸葛庞统为军师中郎将。而从部分史料来看,故事还有另一个有趣版本,诸葛庞统徐庶

  • 庞统和徐庶都是自荐,受到的待遇却天壤之别,原因在哪

    历史人物编辑:沈烈康标签:徐庶

    徐庶和庞统都曾自荐于刘备,但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徐庶自荐在《三国志》中并没有的任何信息,仅有“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一句话的概括,但是随着剧情丰富性的需要以及底层知识分子积极进取的想象心理,使得徐庶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演变成为一心追求明主而怀才不遇,在水镜先生指点下毛遂自荐——“行歌自荐于新野”,

  • 徐庶“走马荐诸葛”,恰是“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

    历史人物编辑:做菜的肥哥标签:徐庶

    【老柯讲经典故事2】《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一段。“卧龙凤雏”之说,最早出自大隐士司马徽向刘备推荐的:“卧龙、凤雏,两者得一,可安天下。”但真正让刘备坚定信心,不畏天寒地冻,不顾自己皇叔身份,求才不惜屈尊下驾,三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却是徐庶,也就是刘备十里相送,哭别徐庶时,徐庶的“走马荐诸

  • 曹操大军在赤壁遇险,徐庶看出来了,难道其他谋士看不出?

    历史人物编辑:王增涛标签:徐庶

    要说三国里最轰轰烈烈的大场面,那就是赤壁之战了,曹操八十万大军被周瑜烧得死伤无数,从此曹操再也不敢说能轻而易举一统天下了,但是我们都知道曹操的谋士有很多,徐庶是知道的,但是他绝不可能说出来,那么其他谋士呢?都没看出来吗?每一股势力集团的谋士都特别重要,关系到集团的整体利益和方向,主要是给主公提供建议

  • 历史上徐庶的结局如何?为何诸葛亮知道后会不停地叹息?

    历史人物编辑:战史看客标签:徐庶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于徐庶的影响恐怕是少之又少,他也确实在书中作为了一个酱油角色,只不过还是干下了两件大事情,其一就是献上计划帮助刘备顺利把樊城握在手中,其二就是指点刘备去招徕诸葛亮,这才有了三顾茅庐的发生。不过徐庶也着实有些可怜,他本是刘备的手下,却因为母亲被曹操所挟持才不得不转投他营,其后更是

  • 徐庶回马为什么推荐了诸葛亮,自己却泯然于乱世之中?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徐庶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里,每天都上演着精彩的戏码,或南征北战,建功立业,或运筹帷幄,勾心斗角。在这诸多英雄中,有一个人的事迹却颇值一书,也许他算不得英雄,却让人毫不反感,因为他有弱点,有感情,很像我们这些普通人。他就是徐庶,诸葛亮的同学,也是影响了诸葛亮命运的人。徐庶是颍川人,没有什么背景,

  • 不献一计的徐庶,真的没有献计?他为何讨厌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电工与机械维修标签:徐庶

    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谚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估计大家也都是已经耳熟能详了,而这句话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这个人徐庶,徐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绝对是一个人才,刚开始的时候帮助刘备,打败曹操南下,挫败了曹操的士气,接下来的事情,大家估计也都是耳熟能详,也就非常的了解了!因为徐庶的才能被曹操给看上

  • 徐庶试探刘备是否真的贤明,刘备这样对他说

    历史人物编辑:亮亮老唐标签:徐庶

    三国时期,有个非常有名的谋士徐庶。他听说刘备是一个为人宽厚仁慈的贤明之主,所以很想投靠他,但是又不知道刘备是否真的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贤明。于是,徐庶就想试探一下刘备的虚实。一天,徐庶去找刘备,碰巧见到刘备正专心致志地欣赏座下的战马,便走上前对刘备说:“我以前曾学过一点相马术,让我来看看您的马。”刘备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