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徐庶“走马荐诸葛”,恰是“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

徐庶“走马荐诸葛”,恰是“片言却似春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菜的肥哥 访问量:3156 更新时间:2024/6/17 16:13:50

【老柯讲经典故事2】《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里最精彩的一段。“卧龙凤雏”之说,最早出自大隐士司马徽向刘备推荐的:“卧龙、凤雏,两者得一,可安天下。”但真正让刘备坚定信心,不畏天寒地冻,不顾自己皇叔身份,求才不惜屈尊下驾,三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却是徐庶,也就是刘备十里相送,哭别徐庶时,徐庶的“走马荐诸葛”。这事还得从徐庶为什么辞别刘备说起——

(图片·来自网络)

东汉末年,汉献帝年间,曹操是汉献帝驾前的丞相,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备是他的死对头。当时,刘备还很穷,是有名的“穷刘备”,在新野县当一个县令,手下只有601个兵。曹操听说刘备在新野招兵买马,立即派3万3兵马,准备把他灭了,想不到,刘备用他的601个兵,却把曹操3万3人马打了个匹甲不留。

曹操觉得奇怪,“穷刘备”怎么会有这样的本事呢?后来一打听,这才知道,刘备有个军师,名叫徐庶,字元直,是颖州颖长村人。曹操就立即派人捕来徐庶的母亲,又冒名代替他的母亲写起一封信,叫徐庶到皇城许昌来。徐庶是个大孝子,见信后泪如泉涌,匆匆忙忙持信来见刘备。刘备内心虽然万般不舍,但为了成全徐庶的孝心,只能忍痛割爱,答应徐庶赴曹营探母的要求。

(图片·来自网络)

当时,旁边的孙乾大夫就劝告刘备:“元直天下奇才,久在新野,尽知我军中虚实。今若使归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操见元直不去,必斩其母。元直知母死,必为母报仇,力攻曹操也。”刘备没有搭理孙乾的阴招,却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虽然他内心有万般不舍,但还是十分大度地放他而行,不仅没有刁难徐庶,而且还特地安排第二天在城外十里亭设宴为他饯行。

第二天,天黎明,文武先到十里亭,刘备身跨高鞍马,亲自来到驿馆接徐庶。这时,徐庶早在门外等候了,你看他无精打采不作声,刘备心情更沉重,两个人并马同行到长亭。

(图片·来自网络)

过去,三里路一亭,叫凉亭;十里路一亭,称长亭。意思是说,走三里路,在亭里坐下来,凉一会儿就可以了,所以叫凉亭;走十里路,算走长途了,在亭内必须休息,所以,十里亭,又称长亭。那么,凉亭与长亭有什么区别呢?凉亭,只给路人歇歇脚的,三面是亭槛,建筑结构是比较简单的;而长亭呢,长亭是有三间屋,三面有落地长窗,亭内也比较开阔,可以摆几桌酒席的。

长亭内,随从早已摆好了丰盛的送行酒席。刘备、徐庶一到亭前,文武官员站立东西列队迎接军师和主公。刘备斟满一杯酒,口称先生很至诚:“先生呀,今天与你相分手,也不知何年哪月会相逢?这杯水酒来敬你,祝先生路上平安都顺风。”刘备说罢眼含泪,徐庶接酒身带躬,“多谢主公了!”说罢,端起酒杯一饮而尽,接着,接过酒壶斟满酒一盅回敬:“皇叔啊,常言道:天各一方分南北,人生何处不相逢?这杯美酒敬给你,祝愿您事业早成功。”

(图片·来自网络)

这时节,文武争相站起齐敬酒,徐庶抬身话从容,“各位大人、各位将军啊,我是从来不喝酒的,再说,今天又是长途赶路,饮酒过量路上多有不便。你等都是刘皇叔的能人,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我走了以后,希望大家帮助刘皇叔共襄大业并早日成功哪!”

“唉——”这时节,刘备心里很难过,腹内想:“这还有什么成功不成功?前途渺茫没希望,事业一切都落空了。”想到这里,他擦了擦自己眼中的泪,唉声叹气软冬冬,“先生呀,你走后,我打算解散人马了。”

徐庶一听,很是难受,心里想:当初,我没有来帮你时,你过得还是好好的,而我来帮你几个月,却让你这样灰心丧气,还想解散人马。“哎呀,刘皇叔,您此言差了!我徐庶只是碌碌之辈,天下能人胜我十倍者,大有人在,您何必这样灰心丧气呢?”

(图片·来自网络)

“唉——”刘备又是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心里想:你也太谦虚了,别说胜你十倍,就是你肯留下来帮我,我也就满足了。可是……只怕你走到许昌,会给曹操做军师啊!想到这里,心里阵痛,接着便说:“先生呀,你此次去皇城许昌,曹操一定会重用于你,我祝你飞黄腾达、高官厚禄啊!”

徐庶心里想,你这是什么话呀?是讽刺我吗?但仔细一想,刘备今天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本身力量单薄,曹操如再次出兵,那刘备肯定会全军覆没,我这次真的去帮曹操,那刘备不就死路一条吗?再转而一想,在心里嘀咕:刘皇叔啊刘皇叔,你还是不懂我的心思嘛!不管曹操对我怎样的好,我徐庶是决不会做曹操军师的。对,我应该与刘备当面说清楚。

(图片·来自网络)

徐庶忖定主意,开言就说,“啊呀,刘皇叔,我这次是为了解救母亲,才去许昌的,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回来与你见面的。刘皇叔,如果你不相信,呐,苍天在上,我徐庶在曹操面前终身不献一计。”徐庶当着刘备的面,发誓给刘备听,这样好让刘备放心。刘备却在心里想,你在我面前说这些话,今后曹操让你做了大官,你怎么不会帮曹操出主意呢?

其实,徐庶今天说出的话,后来不但做到了,而且还有机会帮刘备的,不是有这样一个熟悉的谚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吗?”讲的就是足智多谋的徐庶,虽然在曹操身边做官,却始终不忘刘备的恩情和自己的承诺,终生不为曹操出谋划策的典故来源。当然,这是后来的话。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在三国时期,曹操的阵营中曾经有过三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物,他们分别是徐庶、关羽和荀彧。他们对曹操的态度不尽相同,结局也是一留、一走和一死的不同的命运。其实,徐庶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典故的真正创造者。

谈谈笑笑两个人,接近过了一个多时辰,徐庶抬身要告别,刘备难舍又难分。“先生,我送你一程吧!”说罢,拉住徐庶手,两个人牵手同行走出长亭外,文武人等随后跟,亭外众人齐上马,刘备悲伤泪盈盈,一直送去三里路,徐庶齿把话分:“刘皇叔,不用送,不用再送了!”刘备执意要相送,文武只得随后跟,不觉又送三里路,徐庶停马话轻音:“刘皇叔,停步吧!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多多保重,我你后会有期!”

(图片·来自网络)

后面的众文武也觉得够意思了,关羽、张飞也不耐烦了,直性的张飞就说:“大哥啊,既然先生这样说了,就让先生走吧!”他不等刘备开口,随即又对徐庶说:“军师,你一路保重,我等不远送了。”刘备这才停住马,用手擦擦眼中泪,总有依依不舍情,说:“先生呀,请你路上多保重,翻山越岭自留心,是我刘备连累你呀,今生永远欠你情。”

刘玄德讲出内心真心话,听得徐庶更动情:“刘皇叔呀,你说哪里话来,按理说,我应该下马行大礼的,只因我如今归心如箭,只能在马上给你行礼了,说罢,拱手作揖把礼行,刘备还礼带躬身。“驾!”徐庶摧马扬鞭去,只听得马蹄声声滚沙尘。

(图片·来自网络)

“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刘备边哭边说,泪如泉涌,等他摸泪再望时,徐庶的背影却被一片绿成荫的树林隔断了。他一边啜泣抽噎,一边摇头叹气,十分焦急地自言自语:“唉,我恨……我恨哪!”

旁边的孙乾大夫觉得好奇,就问:“主公呀!你恨,恨谁呢?恨曹操?还是恨徐庶呢?”“唉,我恨前面的这片树林,怎么会把军师先生遮住了?我若早晓得这片树林会妨碍我,我昨天就派人把这片树林统统砍倒,如今要砍掉树林也来不及了,已经来不及了!”刘备说出这番饱含深情的话,感动了随行文武所有人,“刘皇叔,真是仁义又道德,对人确实是真心。”

(图片·来自网络)

“唉——”关羽也是摇头又叹息哪,只是边旁劝慰刘备:“大哥,先生走了,走远了,我们回去吧!”这时节,文武官员也纷纷来相劝:“主公啊,走吧!反正树林挡着,也看不见了,主公回去吧。”刘备还是呆在那里,迟迟不肯离去而泪流不止。这情景,着实令人唏嘘感叹!

刘备泪如泉涌,悲观失望甚是伤心,一拨马头正要回身转,突听有人高声喊:“主公,徐庶先生走转来了。”刘备听着,还以为是开玩笑呢,没有理会。这时,张飞也叫起来了,“大哥,徐庶先生走转了,徐庶先生走转来了。”

刘备听,心惊奇,回头看,徐庶正拍马而来,跑到刘备眼前近,气喘吁吁,忙不迭地说:“主公,我有一件事忘记了,忘记了对你讲了!”他一边讲一边勒住马,十分焦急汗涔涔。

(图片·来自网络)

刘备见了,也是十分着急,忙说:“先生,你先喘一下气,停一会儿,慢慢地说吧。”徐庶停顿了片刻,接着说:“主公呀,我走了之后,你切莫别这么悲观啊,我今天的脑子也很乱。”刘备心里想:“我还以为你有什么要紧之事呢?难道你就是为了这句话,匆匆忙忙又赶回来的吗?”

其实,徐庶的话,尚未说完,稍等片刻,他接着说:“主公呀,附近有个大能人,你可以去请他啊!”刘备想,哪里还有什么大能人?像你这样的大能人,也弃我而去,去帮曹操了,天下还有谁比你更有本事呢?”

想到这里,刘备就说:“先生,既然如此,就麻烦你叫这个大能人来新野找我吧。”徐庶听了,觉得暗暗好笑,心里沉吟:刘皇叔呀刘皇叔,你想得也太简单了,这个人会与我徐庶一样,也会这样随便吗?我好像是在路边被你捉过来似的,老实说,这个人与我徐庶不一样,你亲自去请,也不一定会请成功啊。

(图片·来自网络)

徐庶本来是不想管这些闲事的,但又觉得刘备对他实在太好了,再说,他走了之后,刘备会对今后的前途失去信心,所以,他才又特意赶回来向刘备举荐的。“刘皇叔呀,这个人是青年后生郎,满腹经纶有才华,假使你能把他请过来,就好比周文王遇着姜子牙刘邦遇着张子房,灭曹兴汉整朝纲,那真是如掸灰尘啊。”

刘备闻听这番话,即向徐庶刨根问底了:“先生,这个人与你的本事相比如何呢?”徐庶一听,连忙说:“哎呀,刘皇叔,你说哪里话来呢?我怎么能好与他相比呢?这个人的才华起码胜我徐庶十倍哪!”刘备笑一笑,心里想:你这话也太夸张了,你的本事,照我说已经是天下第一了,用我手下601个人马,消灭了曹操3万3人马,这世界上还有谁的本事能胜过你十倍呢?

(图片·来自网络)

想到这里,刘备就忙问:“先生,这个人到底有多大本事呢?”“哎呀,刘皇叔啊,说起这个人,抬头能看天文,低头能察地理,见面能识人和,六韬三略、兵书战策,无其不知,无其不晓;辩风云,观气象,能知兴毁之事,腹藏治乱之计,有经国济世之才,这个人胜过当年管仲,不亚于孙膑哪!刘皇叔啊,你如果能把这个人请来,定天下易如反掌,灭曹操不用吹灰之力,你若想成一番大业,非他不可哪!”

刘备听了,心里有些迟疑,“这么说来,这个人差不多是神仙了”,但转而一想,“我已经到了这地步,徐先生是不会与我开这种玩笑的。”想到这里,他就“愿闻其详”,问道:“不知此人名带姓,也不知他住地北与天南?”

(图片·来自网络)

“刘皇叔啊,这个人复姓诸葛,单名亮字,表字孔明。”“什么?名字叫诸葛亮?”刘备心里想,这诸葛亮名字,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我只知道,水镜庄司马徽老先生说过,如今,天下大能人,是什么凤?什么龙?想起这里,刘备就说:“先生呀,我记得上次在水镜庄过宿,你老师司马徽先生曾经对我说过:’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那么我想问一下,这诸葛亮与这‘一龙一凤’比起来,谁的本事更好些呢?”

“哈哈哈!”徐庶抱腹大笑,“哎呀,刘皇叔啊,‘一凤一龙’是什么人,你大概还不知道吧?凤者,是襄阳人士,姓庞,名统,字士元;龙者,就是这诸葛孔明哪。”刘备有些迷惑,“什么?’龙’就是诸葛孔明。到底是诸葛亮,还是孔明?”徐庶再解释道:“诸葛亮,字孔明,就是同一个人哪。”刘备恍然明白,“哦,诸葛亮就是卧龙吗?”

(图片·来自网络)

“刘皇叔啊,说起孔明他出身,原籍本是山东人,早年父母早亡故,叔父对他最关心,全家迁居到此地,住在襄阳城西门,地名南阳卧龙岗,所以他号称卧龙道人。”刘备越听越有兴趣,才晓得诸葛亮是个大能人,心里又想:我也不想诸葛亮比你徐庶强十倍,只想与你徐庶差不多,我也就心满意足了。这时,徐庶再次叮嘱:“刘皇叔啊,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安乎!”

刘备连连点头来应诺,转而关切地说:“先生呀,你向我荐举大能人,刘备我没齿不忘你的恩,你娘亲关在皇城地,日夜挂念不安心,今日打搁你的时间这么久,还请你赶路快动身。”徐庶闻听了很感动,心里感叹:刘备真是仁德君。

他手执马鞭将要走,临行勒马又是再三话叮咛:“刘皇叔啊,此次相请诸葛亮,必须耐心再耐心,切不可一念之差中途废,你必须要有周文王邀请姜子牙的精神。”

(图片·来自网络)

“驾!”说罢,摧马如飞去,转眼之间,树林阻隔看不着人。刘玄德目送徐庶泪盈盈,也只得随带文武回新野。接下来,才是老少皆知的经典故事——刘备“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刘备求才若渴的仁主形象,可谓是煞费苦心,他终于请出了天下奇才诸葛亮。王安石在《诸葛武侯》中就指出:“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其意就是,以弱小的蜀国能与魏、吴两国抗衡,鼎足三分,是因刘备虚心得孔明的辅佐之故。

事实就是如此,正是因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刘备,在刘备提供的这个空间里,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入川取川、智取汉中、南平五路、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慨然展吕望之才,施子房之鸿略”,才开创了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图片·来自网络)

二零二三年三月二十日

标签: 徐庶

更多文章

  • 曹操大军在赤壁遇险,徐庶看出来了,难道其他谋士看不出?

    历史人物编辑:王增涛标签:徐庶

    要说三国里最轰轰烈烈的大场面,那就是赤壁之战了,曹操八十万大军被周瑜烧得死伤无数,从此曹操再也不敢说能轻而易举一统天下了,但是我们都知道曹操的谋士有很多,徐庶是知道的,但是他绝不可能说出来,那么其他谋士呢?都没看出来吗?每一股势力集团的谋士都特别重要,关系到集团的整体利益和方向,主要是给主公提供建议

  • 历史上徐庶的结局如何?为何诸葛亮知道后会不停地叹息?

    历史人物编辑:战史看客标签:徐庶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于徐庶的影响恐怕是少之又少,他也确实在书中作为了一个酱油角色,只不过还是干下了两件大事情,其一就是献上计划帮助刘备顺利把樊城握在手中,其二就是指点刘备去招徕诸葛亮,这才有了三顾茅庐的发生。不过徐庶也着实有些可怜,他本是刘备的手下,却因为母亲被曹操所挟持才不得不转投他营,其后更是

  • 徐庶回马为什么推荐了诸葛亮,自己却泯然于乱世之中?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徐庶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里,每天都上演着精彩的戏码,或南征北战,建功立业,或运筹帷幄,勾心斗角。在这诸多英雄中,有一个人的事迹却颇值一书,也许他算不得英雄,却让人毫不反感,因为他有弱点,有感情,很像我们这些普通人。他就是徐庶,诸葛亮的同学,也是影响了诸葛亮命运的人。徐庶是颍川人,没有什么背景,

  • 不献一计的徐庶,真的没有献计?他为何讨厌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电工与机械维修标签:徐庶

    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谚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估计大家也都是已经耳熟能详了,而这句话的主人公,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这个人徐庶,徐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绝对是一个人才,刚开始的时候帮助刘备,打败曹操南下,挫败了曹操的士气,接下来的事情,大家估计也都是耳熟能详,也就非常的了解了!因为徐庶的才能被曹操给看上

  • 徐庶试探刘备是否真的贤明,刘备这样对他说

    历史人物编辑:亮亮老唐标签:徐庶

    三国时期,有个非常有名的谋士徐庶。他听说刘备是一个为人宽厚仁慈的贤明之主,所以很想投靠他,但是又不知道刘备是否真的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贤明。于是,徐庶就想试探一下刘备的虚实。一天,徐庶去找刘备,碰巧见到刘备正专心致志地欣赏座下的战马,便走上前对刘备说:“我以前曾学过一点相马术,让我来看看您的马。”刘备叫

  • 徐庶降曹时向诸葛亮推荐刘备为何会被怼

    历史人物编辑:崔雷标签:徐庶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神一样的人物,在三国时代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几乎无人能跟他相比,因为他是封建时代的一面忠诚和智慧的旗帜。在三国同一时期,曹操手下有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在诸葛亮的智慧和算计面前,黯然神伤;孙权手下也有很多英雄好汉,也被诸葛亮的心计折磨得咬牙切齿、恨之入骨。不过诸葛亮在择主的时候是

  • 河南焦作发现三国徐庶之墓,墓地打开,揭晓一个千年传说

    历史人物编辑:何柳静标签:徐庶

    汉末三国诸多运筹帷幄的谋士中,“于新野高歌自荐,到曹营一言不发”,徐庶徐元直对蜀汉刘备来说至关重要,毕竟有了徐庶力荐好友孔明,刘备才能三顾茅庐问计天下,而离开蜀汉投身曹魏后,徐庶的才华却始终未得施展,生平远没有诸葛亮那般浓墨重彩,历史上真实的徐庶亦与演义中人相距甚远。《三国志》《魏略》记载,颍川人士

  • 徐庶离开刘备以后结局如何?为何诸葛亮听说以后连连叹息?

    历史人物编辑:叶银强标签:徐庶

    刘备属实可怜,自己好不容易有了一个谋士,结果还被曹操这个家伙使用阴谋诡计给抢走了。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刘备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手底下谋士太少了,他也属实倒霉,到了后期好不容易有一个庞统,一个法正可以拿来撑场子。结果这两人寿命都不长,搞的整个蜀汉集团就只有一个诸葛亮在唱独角戏,诸葛亮也确实挺辛苦的。相

  • 徐庶谋略过人,却不愿再辅佐刘备,原因并非那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闲聊科技标签:徐庶

    徐庶不回刘营有三条理由徐庶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次要人物,是为诸葛亮的出山作铺垫的,但他的形象被写的十分生动,到现在还流传着一个关于他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徐庶,字元直,化名单福,曾短暂辅佐刘皇叔,为其大破曹仁八门金锁阵。后曹操俘虏徐母到许昌,他不得不分手刘备,投入曹操阵营。那么,徐庶的

  • 谋士徐庶,他一面之词,为何会让刘备不辞辛苦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石庆松标签:徐庶

    谋士徐庶,他一面之词,为何会让刘备不辞辛苦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文|少年带你读历史在三国中,刘备三顾茅庐的事情是一件耳顺能详的事情,推荐刘备去请诸葛出山的就是谋士徐庶。那么为何他的一面之词,为何刘备不辞辛苦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其中原因究竟何在?其实这个原因也有两点。先来说第一点,在诸葛亮没有跟上刘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