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禅当年如果告诉司马昭思念故国,司马昭会杀他吗?

刘禅当年如果告诉司马昭思念故国,司马昭会杀他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太白史观 访问量:3491 更新时间:2024/1/15 17:57:53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攻伐蜀汉,最终在姜维和钟会相持于剑阁的时候,邓艾偷渡阴平,袭取成都,诸葛瞻兵败自杀,刘禅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后刘禅被迁往洛阳,受封安乐公,刘禅带领蜀中官员前往府上拜谢司马昭,在宴会上司马昭先后安排了魏舞和蜀舞以供助兴,在一群佳丽女子跳蜀舞的时候,刘禅被司马昭问道:“安乐公,颇思蜀否?”刘禅以一句“此地乐,不思蜀”回复了过去。

随后铣正建议:“倘若司马昭再次问起是否思蜀,陛下就回答先人坟墓远在故国,无日不思,乃心西归,晋王必会放我们回去。”当被司马昭第二次问起的时候,刘禅按照铣正所说告诉了司马昭,司马昭听后顿时觉得刘禅憨态诚实,对刘禅不再怀有戒心。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昭第一次问起刘禅是否思念川蜀的时候,刘禅如果回答思念,无时无刻都想回去之类的话时,司马昭会不会认为刘禅怀有异志从而处死刘禅呢?

其实这个问题在七百多年后的南唐后主李煜身上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公元975年,宋太祖赵匡胤挥军压境,兵围金陵,数月苦战,金陵失陷,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次年,南唐后主李煜被押往汴京,公元978年,因一首《虞美人》触犯龙颜,被宋太宗赵光义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思国之罪而处死。

南唐后主李煜和蜀汉后主刘禅年代虽然不同但是遭遇却是相同,都是亡国之君,都是身在敌国,一个因为乐不思蜀最后得以善终,一个因为一首《虞美人》的思国之词而命丧九泉,一个被笑话了千年,一个因为这首词而被捧了千年。

结合李煜的下场,不难想出刘禅当年如果直接回答司马昭思念故国会落得一个什么样的结局,没错,肯定会被司马昭赐死,事实上历史所流传的乐不思蜀正是刘禅和铣正临时想出的一个保命绝招,绝非后世传说的什么昏君庸主。

乐不思蜀的真实经过很可能是:当刘禅被司马昭问到可否思蜀时,刘禅脑海里面的直接认定就是司马昭在对自己的试探,如果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回答出来,无疑死路一条,最好的办法就是装傻充愣,告诉他不思蜀。

同样在刘禅身边的铣正也意识到了司马昭问话的目的,身为臣子就要想方设法保护主君周全,然而刘禅的回答还不够稳妥,于是为刘禅献上一策,如果被再次问及,就回答思蜀,这样一正一反的回答才能够让司马昭放下戒心,从此永保主君周全。

这君臣二人的配合可谓十分默契,也正是因为刘禅这种大智若愚的心计才保刘禅余生的周全,可悲的是,本来是化险为夷的乐不思蜀,却被后世传为昏君庸主的典范,被人嘲笑千年,岂不可悲!

标签: 司马昭

更多文章

  •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免死,群臣疑惑不解,昭:倒过来读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司马昭

    古今最受争议的皇帝是刘禅,大智若愚与天生愚钝有个词语都加诸于身,现如今,我们只能透过历史的种种细节去揣测刘禅是真傻还是假傻,但一切只能成为揣测,无法下个准确的定义,因为有关他的史料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而《三国演义》带有虚构成分,对于一个人的真实性格未必能反应全面。刘禅并非嫡出,他的母亲是刘备的妾,但刘

  • 诸葛亮去世后,为何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司马昭心里很清楚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盏历史标签:司马昭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还活了17年。然而,17年中,司马懿一直没有组织过伐蜀战争。被魏帝阻止的进军其实,司马懿早有伐蜀之意,只是被魏帝阻止了。诸葛亮去世后,杨仪与魏延相争,发生了激烈内讧。司马懿得知后,“帝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想去打,被魏帝下诏阻止了。(《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想要进军,是很合理的

  • 刘禅投降后写下三字,司马昭大笑:免死,众人不解,昭:倒过来念

    历史人物编辑:昕梦倾城标签:司马昭

    在东汉末年,战乱连年,天下大乱。蜀汉的刘备虽然英明神武,但在他去世后,其子刘禅继位,却被人们所诟病。人们都认为刘禅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他的统治导致了蜀汉的覆灭。但是,真相究竟是如何的呢?其实,刘禅并非像外界所说的那样无能,他心中清楚,身为蜀汉的君主,自身的安危就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安危。他并不是没有想

  • 曹操比司马昭能力强,为何司马昭可以统一了天下,曹操却没能一统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刹时的科技标签:司马昭

    曹操之所以最后没有一统天下,我认为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内斗。曹操拿天子做幌子,挟天时以令诸侯,其实为了让自己称霸。但是他的手下后来有很多的人不再忠心于他,所以曹操最后也变得比较敏感,他不相信一些人说的话,所以导致有些人离开了他,最后曹操没有得到天下。曹操一生之中都没有成功的登上地位,他其实就是以挟天子

  • 此人和司马昭当面翻脸,司马昭也无可奈何

    历史人物编辑:汤娜标签:司马昭

    我们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说的就是曹魏权臣司马昭继承了父兄大权独揽的地位,试图篡位的野心天下人都知道。说出这句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时的皇帝曹髦。曹髦小时候被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拥立为皇帝,好不容易熬到司马师死了,以为能收回朝政大权,结果又成了司马昭的傀儡。所以曹髦对司马

  • 司马昭当王纯属巧合?司马昭死因另有蹊跷?司马昭为何不是好人?

    历史人物编辑:夜秦灵标签:司马昭

    这个时候,司马昭灭了蜀国,开始明确地向皇帝提出自己称王的意愿。曹奂没别的办法,只得准奏,封司马昭为晋王,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师为景王。司马昭称王之后,听从幕僚的建议,立长子司马炎为王世子,官带中抚军。 与此同时,大臣们劝他说:“大王,最近襄武县已经出现了祥瑞之兆。您应该借这个机会,戴上十二旒的冠冕

  • 历史上司马昭和他嫂子真的有染吗?

    历史人物编辑:南风一史标签:司马昭

    历史上,夏侯徽出生名门,却嫁给司马师,成为一颗政治牺牲品。夏侯徽很有见识,嫁夫从夫,一心辅佐司马师。司马师每当遇见决策问题,都会与夏侯徽一起商议,夫妻俩平时还是比较恩爱。电视剧《军师联盟》中,夏侯徽在嫁给司马师时,居然被自个的小叔子司马昭看上了。夏侯徽嫁入司马家的时候,曹真、曹休等人来到了司马府,表

  •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放弃杀他,百官不解,司马昭:倒着读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语标签:司马昭

    “此间乐,不思蜀也”是刘备之子刘禅所说的传世名言,之后演变为成语——乐不思蜀,也许正是因为他这种随遇而安的性格,相较于许多其他的亡国之君,刘禅的晚年可以说是过得相当滋润。其实,以司马昭多疑的性格,即便刘禅投降于他,为了斩草除根,他也不会轻易放过刘禅,但刘禅却用三个字,让司马昭最终放他一马,让人不由得

  • 徐庶在曹营遭到冷遇,诸葛亮的一句感慨,却预示了三国未来的走向

    历史人物编辑:半月历史阁标签:徐庶

    相信熟读三国的人都会知道诸葛亮,他是蜀汉阵营当中非常有名的一名谋士,但是在刘备还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他手下最有名的谋士应该是徐庶。当时在徐庶的心目当中,认为正统的皇室应该是汉室,因为刘备是正统的汉朝后代,所以徐庶才会选择投奔刘备,并且给他出谋划策,就连诸葛亮也是徐庶向刘备举荐的,如果没有徐庶,可能也

  • 为何徐庶在离开刘备时,才举荐诸葛亮?原因不简单,并非出于私心

    历史人物编辑:亮亮老唐标签:徐庶

    《三国演义》中,刘备一方曾经有四大谋士,分别是诸葛亮、庞统、法正、徐庶。其中诸葛亮、徐庶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189年,何进密谋在汉灵帝死后,将所有宦官诛杀,于是何进领军集合在洛阳,何进手下丁原本来也是要与何进一起,诛杀宦官,但是突发意外,何进被朝中的宦官所杀。与丁原针锋相对的董卓在此时进京,掌控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