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企业级理解,又岂止是“明智”,而且还“仁孝、刚毅、正直”!来看裴注《三国志》引《典略》中的一段——陈宫临刑前与曹操的一番“智斗”。下邳兵败后,吕布与陈宫一齐被押上“白门楼”。太祖谓宫曰:卿常自谓智计有余,今竟如何?
宫顾视(身旁的温侯)曰:倘若此人能听我言,未必为所禽也。太祖笑道:今日之事又当如何?宫曰: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太祖再问:卿死,奈老母若何?宫曰:闻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存亡,在明公也。太祖曰:卿之妻子若何?
宫曰:闻仁治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存否,亦在明公。不等曹操再问,陈宫道:“请自就戮,以正军法。”慷然趋步而出。这么一来,等于是直接掀桌子,不给曹操机会了。那么请问,此时的曹操,羞辱陈宫的成分多点?还是真心留用的意愿强些?
一、曹操到底想不想留用陈宫
若单读此段,你看,曹操多“和善”。又是母子妻儿的拉家常,还帮着回顾往昔的意气风发——“常自谓智计过人”。无论失败者如何“阴阳怪气”,都一再拉拢、安抚,还“微笑”。妥妥的不计前嫌、唯才是举啊!怎么可能是在羞辱呢?
联系全局,恐怕未必。姑且把陈宫的事儿放下,了解一下张邈先。邈,兖州士族领袖,少以侠义而名。朝廷初征他入仕,便以优异的成绩直接就做了骑都尉,名动天下。素与曹操、袁绍等人交好。《武帝纪》:董卓兵乱,太祖与邈共起义兵。
曹操返乡起事于陈留——靠着个人名望招募乡勇,背后若没有张邈——当时的陈留太守支持,可行吗?事实上,关东联军抗董时,曹操在名义上也只是张邈的部将而已。只是讨董失败后,曹操在袁绍地支持下领了兖州牧,上下易位罢了。
不仅如此,2人在政治上的分歧也越来越多。兵败后,曹操附袁绍势力——另立刘虞为帝。张邈则认同袁术的立场——迎原来的献帝(袁术被朝廷封为左将军)。明面上亲密的合作关系,实际上在水面下早已波涛汹涌,裂痕与日俱增矣。——《张邈传》
邈畏曹公终为(袁)绍击己也,心自不安。再加上曹老板正处创业初期,或许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滥杀迂腐的“名士”惯了。此时以张邈为首的兖州士族态度,也逐渐从迎曹改为叛曹。李、郭之乱后,吕布又逃出长安。
自带“卫护献帝,刺董功臣”光环的温侯,自然深得张邈之心。使得不仅是陈宫,像王楷、许汜等一众兖州士族,都旗帜鲜明地转而接纳吕布,并终于在曹操一伐徐州期间,一齐发动了兖州之叛。《吕布传》:宫初随曹操,后自疑,乃从吕布。
所谓“曹粉”者,以慕武帝才华自居。但也别忘了曹操其人,也常以杀伐果断为名。面对政治异见者,“白门楼”上“枭你首”前调戏几句是大概率事件。像陈宫、高顺这样聪明的人,又怎识不破如此伎俩?可笑的,也只有吕布单纯(幼稚)罢了。
陈宫的聪明之处在于:左右都是个死,先把“忠、义、孝”等“法理”占住。曹公投鼠忌器,也不好灭其族了。陈宫的“大义凛然”,是为保全其家人。陈宫的“明智”,在于了解人之内心。像曹操这样的政治人物处于事业上升期,“灭一户而绝海内之望”,肯定是划不来的。果不其然,“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甚厚。”
二、陈宫为啥不投刘备?
简单地说——看不起。《典略》:宫少与海内知名人士连接。此时的刘备,与知名人士半毛钱关系也没有,不过一县令而已。明明是被求援,反而来句“孔北海安知刘备邪?”。比曹操和吕布的声誉、地位与实力,刘备也难以望其项背。
讨董失败后,汉室式更微,天下各方豪强都在抓紧时间扩张。以袁绍为靠山的曹操,已然能率军攻打州郡(徐州),占城掠地。刘备的军力如何?除了公孙瓒赞助的数千兵马、田楷的少许骑兵。真实的力量除了能打,不过几千人而已。
如果实力是真的强,先主咋不在大家都在疯狂抢地盘的时候,趁乱抄底呢?吕布虽是寡情薄义,但出逃后兜兜转转跑了一圈,先后投靠过袁术、袁绍、张扬等人,立下北击张燕等战功,实力确实很强。
而且又是带着董卓之首逃离京城,朝廷的正式编中郎将。那时的正统思想,对不起,看重的就是这些。老家在兖州,叛曹后辅佐来投兖州的吕布。咨以对抗曹操,并迅速占领兖州,理所当然的是陈宫首选。
那么刘备执掌徐州后,陈宫为何还是不投呢?吕布投靠徐州时,手下文有陈宫、陈群、陈登父子(实际上是跟了吕布),武有张辽、高顺等八健将。上面有名字的,哪一个不是人精中的人精?又有哪一个投靠刘备了呢?
一人不投是偶然,众人都不投,自然有其原因。陶谦托徐州与刘备,结果也证明,仅仅是来了个吕布,刘备也是守不住的。刘备此时的仁义,在疯狂的大环境下,稍显廉价!陈宫叛曹操而投吕布,是那个年代万千背叛事件中的沧海一粟。
没有实力的仁义,也使得有枭雄之姿的刘备,前半生积累不起任何资本。陈宫何许人也?先叛曹操投吕布;在吕布帐下又暗合郝萌;最后在曹兵围攻徐州的时候,吕布本想降曹,他又积极劝阻。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也达不到合格谋士的资格吧?我看,与其说陈公台是明智、刚烈、正直,倒不如说是为己钻营,见利忘义的典型。刘备之仁义,前期哄哄关、张等小青年够了。像陈宫这样的见过世面的世家子弟,谁信?
当然了,捎带一下。没有实力的仁义,自然收割不了资本;但没有实力又没有仁义,下场如吕布者,死得更快。皇叔之所以起势极晚,在于没有基本之地,底子太薄。潜力股,不适合自嗨青年们要日结的初心。
三、一点看法
对照正史(还是注),陈宫的资料极少。《演义》里的公台,罗老师加戏不少。前期如义释曹操,义绝于“负天下人”,义兵于兖州。《三国志》囊括起来,不过“始随太祖”4个字而已。当然了,《演义》加的戏违和感并不强。
体现了作者向善向好的本意。只是比起《三国演义》,知史以“明智”,还是要多读《三国志》比较好。只要是学术问题,即使再怎么贴近史实,也都会引起争论。所谓良史者,争议最小、又广为认同者也。
《三国志》之所以为良史,在于经过数千年以来,数十代史学家的学术考研与辩驳,得出的主流意见。即使到了今天的主流学说,也颇赞同陈寿的选材精炼、更符史实。再加上考古事业的发展,不断有印证。
由此而独立出来,又与现代社科学并立的学说叫——《史料学》。可笑的是,网络上的一众蝇营狗苟,不读主流专家的主体意见,却捧鸡汤、脑补、地摊为圣经,又或是寻章摘句一些前人辩论之后,被弃之不用的牙慧,岂不是贻笑大方?
便如同某剧的某编剧,为打广告鼓吹自己这部戏取才于《三国志》。私底下,记者问他是否看完了《三国演义》,他居然理直气壮地说:“演义”人物太多,记不住那么多人了。你说,他们是在还原历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