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像陈宫这样明智的人,不选择曹操做主公?而是去投靠吕布

为什么像陈宫这样明智的人,不选择曹操做主公?而是去投靠吕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文史斋 访问量:1408 更新时间:2024/3/14 20:30:57

按照企业级理解,又岂止是“明智”,而且还“仁孝、刚毅、正直”!来看裴注《三国志》引《典略》中的一段——陈宫临刑前与曹操的一番“智斗”。下邳兵败后,吕布与陈宫一齐被押上“白门楼”。太祖谓宫曰:卿常自谓智计有余,今竟如何?

宫顾视(身旁的温侯)曰:倘若此人能听我言,未必为所禽也。太祖笑道:今日之事又当如何?宫曰: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死自分也。太祖再问:卿死,奈老母若何?宫曰:闻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老母存亡,在明公也。太祖曰:卿之妻子若何?

宫曰:闻仁治天下者不绝人之祀,妻子存否,亦在明公。不等曹操再问,陈宫道:“请自就戮,以正军法。”慷然趋步而出。这么一来,等于是直接掀桌子,不给曹操机会了。那么请问,此时的曹操,羞辱陈宫的成分多点?还是真心留用的意愿强些?

一、曹操到底想不想留用陈宫

若单读此段,你看,曹操多“和善”。又是母子妻儿的拉家常,还帮着回顾往昔的意气风发——“常自谓智计过人”。无论失败者如何“阴阳怪气”,都一再拉拢、安抚,还“微笑”。妥妥的不计前嫌、唯才是举啊!怎么可能是在羞辱呢?

联系全局,恐怕未必。姑且把陈宫的事儿放下,了解一下张邈先。邈,兖州士族领袖,少以侠义而名。朝廷初征他入仕,便以优异的成绩直接就做了骑都尉,名动天下。素与曹操、袁绍等人交好。《武帝纪》:董卓兵乱,太祖与邈共起义兵。

曹操返乡起事于陈留——靠着个人名望招募乡勇,背后若没有张邈——当时的陈留太守支持,可行吗?事实上,关东联军抗董时,曹操在名义上也只是张邈的部将而已。只是讨董失败后,曹操在袁绍地支持下领了兖州牧,上下易位罢了。

不仅如此,2人在政治上的分歧也越来越多。兵败后,曹操附袁绍势力——另立刘虞为帝。张邈则认同袁术的立场——迎原来的献帝(袁术被朝廷封为左将军)。明面上亲密的合作关系,实际上在水面下早已波涛汹涌,裂痕与日俱增矣。——《张邈传》

邈畏曹公终为(袁)绍击己也,心自不安。再加上曹老板正处创业初期,或许是为了提升工作效率,滥杀迂腐的“名士”惯了。此时以张邈为首的兖州士族态度,也逐渐从迎曹改为叛曹。李、郭之乱后,吕布又逃出长安。

自带“卫护献帝,刺董功臣”光环的温侯,自然深得张邈之心。使得不仅是陈宫,像王楷、许汜等一众兖州士族,都旗帜鲜明地转而接纳吕布,并终于在曹操一伐徐州期间,一齐发动了兖州之叛。《吕布传》:宫初随曹操,后自疑,乃从吕布。

所谓“曹粉”者,以慕武帝才华自居。但也别忘了曹操其人,也常以杀伐果断为名。面对政治异见者,“白门楼”上“枭你首”前调戏几句是大概率事件。像陈宫、高顺这样聪明的人,又怎识不破如此伎俩?可笑的,也只有吕布单纯(幼稚)罢了。

陈宫的聪明之处在于:左右都是个死,先把“忠、义、孝”等“法理”占住。曹公投鼠忌器,也不好灭其族了。陈宫的“大义凛然”,是为保全其家人。陈宫的“明智”,在于了解人之内心。像曹操这样的政治人物处于事业上升期,“灭一户而绝海内之望”,肯定是划不来的。果不其然,“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甚厚。”

二、陈宫为啥不投刘备?

简单地说——看不起。《典略》:宫少与海内知名人士连接。此时的刘备,与知名人士半毛钱关系也没有,不过一县令而已。明明是被求援,反而来句“孔北海安知刘备邪?”。比曹操和吕布的声誉、地位与实力,刘备也难以望其项背。

讨董失败后,汉室式更微,天下各方豪强都在抓紧时间扩张。以袁绍为靠山的曹操,已然能率军攻打州郡(徐州),占城掠地。刘备的军力如何?除了公孙瓒赞助的数千兵马、田楷的少许骑兵。真实的力量除了能打,不过几千人而已。

如果实力是真的强,先主咋不在大家都在疯狂抢地盘的时候,趁乱抄底呢?吕布虽是寡情薄义,但出逃后兜兜转转跑了一圈,先后投靠过袁术、袁绍、张扬等人,立下北击张燕等战功,实力确实很强。

而且又是带着董卓之首逃离京城,朝廷的正式编中郎将。那时的正统思想,对不起,看重的就是这些。老家在兖州,叛曹后辅佐来投兖州的吕布。咨以对抗曹操,并迅速占领兖州,理所当然的是陈宫首选。

那么刘备执掌徐州后,陈宫为何还是不投呢?吕布投靠徐州时,手下文有陈宫、陈群陈登父子(实际上是跟了吕布),武有张辽、高顺等八健将。上面有名字的,哪一个不是人精中的人精?又有哪一个投靠刘备了呢?

一人不投是偶然,众人都不投,自然有其原因。陶谦托徐州与刘备,结果也证明,仅仅是来了个吕布,刘备也是守不住的。刘备此时的仁义,在疯狂的大环境下,稍显廉价!陈宫叛曹操而投吕布,是那个年代万千背叛事件中的沧海一粟。

没有实力的仁义,也使得有枭雄之姿的刘备,前半生积累不起任何资本。陈宫何许人也?先叛曹操投吕布;在吕布帐下又暗合郝萌;最后在曹兵围攻徐州的时候,吕布本想降曹,他又积极劝阻。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也达不到合格谋士的资格吧?我看,与其说陈公台是明智、刚烈、正直,倒不如说是为己钻营,见利忘义的典型。刘备之仁义,前期哄哄关、张等小青年够了。像陈宫这样的见过世面的世家子弟,谁信?

当然了,捎带一下。没有实力的仁义,自然收割不了资本;但没有实力又没有仁义,下场如吕布者,死得更快。皇叔之所以起势极晚,在于没有基本之地,底子太薄。潜力股,不适合自嗨青年们要日结的初心。

三、一点看法

对照正史(还是注),陈宫的资料极少。《演义》里的公台,罗老师加戏不少。前期如义释曹操,义绝于“负天下人”,义兵于兖州。《三国志》囊括起来,不过“始随太祖”4个字而已。当然了,《演义》加的戏违和感并不强。

体现了作者向善向好的本意。只是比起《三国演义》,知史以“明智”,还是要多读《三国志》比较好。只要是学术问题,即使再怎么贴近史实,也都会引起争论。所谓良史者,争议最小、又广为认同者也。

《三国志》之所以为良史,在于经过数千年以来,数十代史学家的学术考研与辩驳,得出的主流意见。即使到了今天的主流学说,也颇赞同陈寿的选材精炼、更符史实。再加上考古事业的发展,不断有印证。

由此而独立出来,又与现代社科学并立的学说叫——《史料学》。可笑的是,网络上的一众蝇营狗苟,不读主流专家的主体意见,却捧鸡汤、脑补、地摊为圣经,又或是寻章摘句一些前人辩论之后,被弃之不用的牙慧,岂不是贻笑大方?

便如同某剧的某编剧,为打广告鼓吹自己这部戏取才于《三国志》。私底下,记者问他是否看完了《三国演义》,他居然理直气壮地说:“演义”人物太多,记不住那么多人了。你说,他们是在还原历史吗?

标签: 陈宫

更多文章

  • 陈宫好心做了坏事受尽屈辱?被收留的日子如何度过?吕布的心境是

    历史人物编辑:王小建标签:陈宫

    尽管被刘备收留,但吕布在徐州的日子过得并不顺心。关羽、张飞等人时刻对他流露出反感的态度。陶谦的旧部陈珪、陈登父子更是老谋深算,给刘备当起了“卧底”,他俩经常假装忠心耿耿地给吕布出主意,其实一步步地把他往火坑里送。陈宫看到这种局面,急在心里。有一次,他听说袁术派了韩胤来给吕布说媒,想让自己的独生子迎娶

  • 陈宫为曹操立下无数功劳,为何在关键时刻,背叛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彭璐标签:陈宫

    陈宫是曹操前期创业艰难时的重要谋士。在《三国演义》里面,曹操因为自己多疑的毛病,杀了吕伯奢一家老小,陈宫见曹操毫无人性,觉得自己没有跟对人,转而离开曹操最后投入吕布的麾下,专门和曹操作对,最后至死也不投降。但这只是小说加工的事迹,并不是历史的真相。当时的陈宫和曹操素未谋面,而是一年之后才投靠曹操。历

  • 陈宫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何弃曹操而去,最后宁死也不投靠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记录幸福生活标签:陈宫

    说起陈宫这个人,在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印象中,他仁义、忠信且悍不畏死,是位有着文人风骨的谋士,不谈正史,只谈演义,陈宫为何弃曹操而去,最后宁死也不投靠曹操呢?曹操错杀吕伯奢十常侍之乱后,董卓进京掌控大权,荒淫朝政,当时的曹操满怀报国之心,借献刀之名企图刺杀董卓,但计划失败,曹操匆忙逃命。曹操逃到中牟

  • 真实的陈宫有多厉害?玩转过曹操、刺杀过吕布,致力于称雄

    历史人物编辑:王增涛标签:陈宫

    引言:受益于《三国演义》广为流传和影响深远,三国成了国人心中长久的话题。是个人都可以说一句,以至于不谈三国,不足以语历史,不知刘关张,都难说自己是国人。这影响力除了影响东瀛外,因为游戏的输出,还让外国朋友中有了无数三国爱好者!也因此,三国无双中的吕布,成了最让人念叨的话题,一个勇将封神,就是三国演义

  • 陈宫曾是曹操的救命恩人,为何最后却被曹操所杀?

    历史人物编辑:吴秀红标签:陈宫

    陈宫,字公台,最初乃是中牟县县令,当时董卓霸占京师,视皇帝为傀儡,独揽朝纲,祸乱宫廷,曹操畏惧其势力也早已拜投到了董卓门下,只是他并非真心效命,在与王允等一干忠于皇帝的老臣密谋策划后,决定行刺董卓,只是董卓老奸巨猾,曹操行刺失败,只得慌忙逃走,一路逃到了中牟县,此时关于他通缉令早已到达中牟,因此无奈

  • 三国时,陈宫为何投靠名声不好的吕布,而不投靠刘备呢?

    历史人物编辑:黎承龙标签:陈宫

    在三国前期时,各路大军师还没怎么登上历史舞台,陈宫就出场了。这可是曹操最倚重的谋臣,当时的曹操还不成气候,两人共同落难。 但是后来陈宫发现曹操枉杀吕伯奢一家,毫无愧疚之意。等曹操做大时,还干出屠城这种荒唐事,让陈宫难以忍受,一怒之下离开了曹操。 ▲于和伟饰演的曹操 不过,陈宫接下来选择的是武将吕布,

  • 为什么陈宫一直看不上刘备,明知吕布无能也不改投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爱雨一生标签:陈宫

    陈宫,是三国时期,比较有名的谋士。如果吕布能够完全听从陈宫的计策,说不定还真能成为雄踞一方的诸侯,多坚持几年。不过,有勇无谋的吕布,却屡屡不听陈宫的谋划,最终落了个身首异处,还牵连了陈宫。陈宫作为一个“聪明人”,自然可以看出吕布的弱点。那他为何不另寻明主,特别是投靠近在咫尺的刘备呢?这还要从陈宫的为

  • 陈宫为什么宁愿辅佐名声极差的吕布,也不愿意跟随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党荣刚标签:陈宫

    汉末时期的陈宫,他为人忠直,智谋出众,他开始是曹操账下的心腹谋士,为曹操入主兖州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却背叛曹操,在曹操攻打徐州时引吕布攻打兖州,差一点就颠覆曹操在兖州的基业。最后和吕布一起在下邳被擒,宁死也不向曹操低头,最终被曹操杀掉。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陈宫宁愿辅佐名声极差的吕布,也不愿跟随曹操呢?

  • 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曹操更能哭:典韦、陈宫、袁绍、郭嘉

    历史人物编辑:黄静圆标签:陈宫

    有一个歇后语说的是,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在《三国演义》的刻画下,刘备似乎特别容易哭哭啼啼,其实刘备也是堂堂燕赵男儿,没那么容易哭。真实的历史上,曹操比刘备能哭多了!陈宫提起陈宫,大家就容易想起曹操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史料中其实并没有曹操说过这句话的相关记载。陈宫这个人性情刚

  • 陈宫叛逃曹操后,选择投靠吕布而并非刘备,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人物编辑:刘奥迪标签:陈宫

    陈宫之智亦足与操相敌,但布不能用,亦未到出神入鬼妙处这是后人李贽对东汉末年名士陈宫的一段评价,点评得非常好。在本人看来陈宫的智谋确实能和曹操相提并论不分上下,但是作为他的主子吕布却对陈宫不是很信任,导致未能发挥出陈宫该有的能力。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熟知,陈宫原本和曹操相识并认为曹操有成大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