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临死前,因为曹芳年幼,特意命曹爽和司马懿两人辅政,一同作为顾命大臣。刚开始的时候曹爽认为司马懿是四朝元老,两次顾命,“年德并高”,所以很尊重他,以父辈相待。可以说这一时期两人相处得不错。
不过后来曹爽的亲信何晏等人认为曹爽不该把大权委之于他人,建议他架空司马懿,自己掌权。曹爽听了他们的蛊惑以后,把司马懿明升暗降,提升他为太傅,却夺了司马懿的实权。接着曹爽又任命自己的兄弟和亲信曹羲、曹训,曹彦、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等人出任要职,权倾一时,司马懿也不得不暂时称病避让。
但是即使此时双方的关系也不算太差,司马懿也没有太敌视曹爽。后来邓飏等人劝曹爽起兵伐蜀以增加声望,司马懿此时不是坐视曹爽失败以后看热闹,而是加以劝谏。曹爽不听坚持出兵,结果大败而归。魏国实力大损,曹爽也声望大跌。
飏等欲令爽立威名於天下,劝使伐蜀,爽从其言,宣王止之不能禁。
曹爽伐蜀失败以后,能力低下的问题暴露无遗,而且又重用自己亲信,加上迟迟不肯归政给曹芳。因此魏国朝堂之上很多大臣对他不满,认为他祸国专权。司马懿此时出来发动高平陵之变,只是为了扭转魏国危局而已,而非篡权,因此才会得到蒋济、高柔、王观等重臣的支持。
因此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只是曹爽自己无能又像专权,结果搞得一塌糊涂,逼得司马懿动手而已。如果曹爽老老实实的话,司马懿毕竟也是深受曹丕、曹叡之恩,不大可能自损名声发动政变。即使真的发起政变,其他重臣也不大可能支持司马懿,成功的几率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