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高平陵之变实则埋祸于十年之前,曹爽难辞其咎

高平陵之变实则埋祸于十年之前,曹爽难辞其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芝芝之文艺 访问量:3878 更新时间:2024/1/19 13:49:43

景初二年十二月八日,年仅三十五岁的魏明帝曹叡因为长期沉湎于酒色,突然重病不起。虽然宫中御医多方医治,但是一直不见起色,曹叡也不得不考虑身后之事。

曹叡曾经生了三个儿子,但是全部早夭,所以他后来收养了曹询、曹芳为养子,此时曹询年仅八岁,而曹芳只有七岁。曹叡最终选择了曹芳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考虑到曹芳年幼,所以曹叡决定任命顾命大臣来辅佐曹芳。

但是曹叡面对一个大问题,就是曹丕继位以后,对曹氏宗亲约束严格,禁止亲王干政,规定“藩王不得辅政”。曹操的嫡系子孙被排斥在魏国的政治舞台之外,曹洪又因为当年不借钱给曹丕被怀恨在心而被免职,所以长期以来仅有曹休、曹真两系曹氏宗亲积极参与朝政,在朝堂之上还有一定的影响力。

随着曹休、曹真等人去世,此时曹氏宗亲已经日益衰微,而世家大族则权势日重。曹叡身体健康时还可以靠自己的权威来控制朝堂,但是现在重病之时他自知必须选择合适的顾命大臣,来均衡朝堂力量对比,避免幼主登基以后大权旁落。所以曹叡一开始草拟了一个全部由宗室组成的班子:

《汉晋春秋》:帝以燕王宇为大将军,使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对辅政。

这几个人中燕王曹宇是曹操的儿子,曹叡的叔叔,曹爽是曹真之子,曹肇是曹休之子,夏侯献是曹操原本宗族夏侯家出身,都是皇室宗亲。而秦朗的母亲就是当年曹操和关羽争夺的秦宜禄妻子杜氏。他虽然是秦宜禄的儿子,但是杜氏被曹操纳为妾室以后,将秦朗也是视为己出,曾经说过“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因此秦朗也可以算宗室之人。

曹叡很显然是希望由这些皇室宗亲来总揽朝政,避免世家大族趁皇帝年幼之时夺权。然而这个名单的意图过于明显,所以马上遭到了朝中世家大族出身的大臣们反对。曹叡此时身体日益欠佳,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也有些力不从心。

而更糟糕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变生肘腋,原本应当属于同一阵营的曹氏宗亲和曹叡亲信大臣之间的矛盾突然激化,结果导致事情发生突变。曹叡的亲信大臣刘放孙资两人一向和夏侯献、曹肇、秦朗等人不和。夏侯献、曹肇更是早就不满曹叡对他们的宠信,此时觉得马上要大权在握,因此流露出要对付刘孙两人的意思,声称两人已经为时不久。

《汉晋春秋》:中书监刘放、令孙资久专权宠,为朗等素所不善,惧有后害,阴图间之。

《世语》:刘放、孙资久典机任,献、肇心内不平。殿中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此亦久矣,其能复几?'指谓放、资。放、资惧,乃劝帝召宣王。

刘放、孙资两人不甘心坐以待毙,于是决定冒险行事,放手一搏。他们趁曹肇被曹宇叫去议事,仅有曹爽在曹叡身边当值时入宫面见曹叡,以曹丕有遗诏规定亲王不能议政为由,反对曹宇出任顾命大臣,同时构陷曹肇、秦朗等人在曹叡生病期间与宫中才人调笑,而曹宇把守宫禁,不让自己进宫面君,担心有竖刁赵高之祸。

刘放、孙资一直受到曹叡的宠信,因此曹叡对两人所说深信不疑,勃然大怒,问两人除了曹宇之外还有谁可以辅政,刘放、孙资乘机推荐了曹爽,并提议由朝中资历最深的司马懿辅助。曹叡因此决定更换顾命大臣人选,禁止曹宇等人进宫。后来曹叡有所反悔,刘放、孙资二度入宫,再次说服曹叡。

为了防止再生变故,刘放请曹叡下诏召司马懿进京。由于曹叡病重不能握笔,刘放干脆直接扶着曹叡的手写下诏书,召正从辽东前线返回司马懿火速进京,并免去了曹宇等人的官位。

至此,刘放、孙资和曹宇、夏侯献、曹肇之间的争斗,以刘孙两人的完胜告终。刘孙两人能获胜,一是因为曹叡对他们的信任,二来则很可能曹爽已经和他们达成了交易。

刘放、孙资入宫时曹肇虽然不在,但是曹爽还是守在宫中。此时他完全可以阻止两人进宫,让曹宇等人赶来,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且刘放、孙资攻击曹叡等人时,他在一旁也不做任何辩白,任由刘孙两人进言。而曹叡稍微有改变主意的想法,刘放和孙资就能马上知道。

最后刘放更是举荐曹爽出任顾命大臣,这固然有曹爽不过是个纨绔子弟,能力有限,易于控制的原因,但是更大可能是事先双方已经达成了交易:曹爽帮助刘孙二人入宫,并在宫内通风报信,而刘放和孙资则举荐他出任顾命大臣。

由于曹丕对宗室一直控制使用,曹宇、曹肇等人是少数自曹丕时代起还长期在活跃在朝堂之上的宗室成员。他们突然全部被免职,驱逐出中央,对于原本就衰微的曹氏宗室来说,这一打击无疑是致命的,此时再无一人可以来填补他们的空缺。

而曹爽虽然得以出任顾命大臣,但是在曹宇等人已经被排斥出朝堂的情况下,仅靠曹爽一系显然是无法和司马懿为代表的世家们对抗。因此高平陵之变的隐患,实则埋于此时。

标签: 曹爽

更多文章

  • 识字不超过10个的王平,是如何凭借三万军队挡住曹爽十万大军的?

    历史人物编辑:赵明标签:曹爽

    在《三国演义》中,王平出场较多是和马谡一起守街亭,马谡不听王平劝谏遭致腐败,王平反而得到诸葛亮的赏识。在真实的历史上,王平也是非常有能力的一员将领,镇守汉中时曾凭借不到三万军队击败曹爽十万大军。不识字的将军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人。因为小时候养在外祖父何氏家,所以又叫何平,后来

  • 历史上的司马懿有多狠?杀了曹爽一家,诛灭三族,大肆杀戮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微赏标签:曹爽

    三国时期,出现了两位尽人皆知的谋士,一位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另一位的名声就不怎么样了,他就是司马懿。现如今,关于司马懿的电视剧、电影是越来越多。三国演义中,对司马懿的描写也是非常多的,毕竟他是当时诸葛亮的主要对手。不可否认的是,司马懿在谋略上丝毫不比诸葛亮逊色。诸葛亮在军事是有短板的。三国演义中的诸

  • 曹爽怎么说也是个大将军,为什么在“高平陵事变”中不战而降?

    历史人物编辑:十年磨一见标签:曹爽

    在魏明帝曹睿去世后,年幼的曹芳即位,不得已魏明帝任命曹爽、司马懿等人为辅政大臣。辅政大臣之间围绕着最高权力而争斗不休的情况,在历史上史不绝书。曹爽与司马懿之间也不例外。曹爽作为曹氏宗亲,位居大将军,握有实权。而司马懿官居太尉,在曹睿的时代里,经常领兵作战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曹爽对司马懿多有猜忌,于

  • 司马懿为求保护自己和魏帝,不得已诛杀曹爽,走上篡位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刘帅说历史标签:曹爽

    了解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司马懿是曹操后期阵营当中的顶梁柱,大家对他的印象可能通常都是多疑、能忍、野心,其实多疑能忍是真的,要是说到野心,他诛杀曹爽,也不能说全是为了自己独揽大权,其实是为了保护魏帝曹芳。司马懿的多疑是出了名的,比如诸葛亮算准了他的多疑谨慎性格,才会以空城设计他;后来在孔明北伐死于五丈

  • 蜀国草根猛将他制止魏延造反三万人打的曹爽十几万人狼狈不堪

    历史人物编辑:燕燕遇时尚标签:曹爽

    诸葛亮去世后的十来年,蜀汉在继任首相蒋琬、费袆等人的领导下,以休息养生为上计,基本不主动发动战争。虽然朝中也有姜维等激进的主战派总在高唱继承丞相遗志,光复大汉江山的调子。蒋、费还是对姜维进行了抑制,顶多让他带不上万的兵力骚扰下曹魏的雍、凉地区,平定下不安分的少数民族的叛乱等等。其间曹魏的权力争斗也是

  • 私取先帝老婆,欺负新皇帝,如果你是司马懿,你也会杀死曹爽的

    历史人物编辑:鉴赏史标签:曹爽

    “司马懿诈病赚曹爽”是《三国演义》中经典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以正史为蓝本而写的,并非作者虚构,问题是司马懿为什么夺权呢?真的是因为曹爽要杀他?答案并没有这么简单,如果你是司马懿,面对那样的曹爽,你也会夺权的,依小编看来,当时的皇帝曹芳也是对曹爽很不爽的。司马懿曹爽父亲是曹真,曹真就不用说了,曹魏功勋之

  • 高平陵政变时,如果曹爽听见了他谋士的计谋,天下的走势会怎样?

    历史人物编辑:眼镜说数码标签:曹爽

    249年正月初六,曹爽兄弟带着少帝曹芳,一起出洛阳拜高平陵。隐忍多时的司马懿立刻发动政变,占领武库和京城各处要害,包围皇宫。随即,司马懿联合太尉蒋济等人拜见太后,奏告曹爽有不轨之心,请求太后废黜曹爽兄弟兵权。太后“敕如奏施行”。随即,司马懿以太后名义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又以太仆王观

  • 高平陵之变,如果曹爽选择挟天子抵抗,有没有机会战胜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七秋往事标签:曹爽

    公元249年,曹魏发生了高平陵事变,司马懿趁着曹爽带着曹芳离开洛阳至高平陵扫墓之时,起兵控制了京都,继而掌控了曹魏政权。魏明帝曹睿病逝前,将曹芳托孤给了曹爽和司马懿,二人成了辅政大臣。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氏宗亲的打压,被剥夺了实权,司马懿一时无法参与政令决策,他一直在等待时机。为了麻痹曹爽,司马

  • “机深螳后雀,祸隐马中牛”,曹爽惨败司马懿就在于此!

    历史人物编辑:闲人一支烟标签:曹爽

    曹爽与司马懿之间的矛盾,也是逐渐发展的。明帝死时,宫廷中曾出现次小的纠纷。明帝原拟以后事属燕王曹宇,以燕王宇为大将军,与夏侯献曹爽、曹肇等共同辅助齐王芳。中书令刘放、中书监孙资,居中掌权日久,曹献、曹肇心內不平。刘放、孙资害怕燕王曹宇等掌权后对自己不利,乘间向明帝诉说燕王不堪大任,并向明帝推荐曹爽和

  • 高平陵事件,曹爽兄弟如果听从了他的建议,西晋王朝根本无法建立

    历史人物编辑:秋原侃历史标签:曹爽

    历史的走向,看似偶然,其实必然,历史上的每一个重要决策都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在东汉末期,曾经有人想袁绍建议,让他迎回汉献帝,建都邺城,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兵马以讨不臣。假如,袁绍迎回汉献帝,以他雄踞四州兵力及财力,曹操根本没有机会一统北方,连刘备都没有机会发展。可惜袁绍不能采纳,白白让曹操给捡走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