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备新野大败,为何携10万百姓一同撤退,水镜先生一语道破真相

刘备新野大败,为何携10万百姓一同撤退,水镜先生一语道破真相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阿墨游戏解说 访问量:4590 更新时间:2023/12/7 2:19:16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刘备迁移新野百姓的故事,当年曹操举兵南下时,刘备携樊城、新野之民南渡。逃跑过程中,曾有人建议刘备丢弃随行的百姓,轻装简行,可是刘备不忍,虽然最后被曹操追上,险些被擒。刘备当时虽不忍抛弃子民,携众前行,但却留下了“仁义”的好名声。而这也显示了刘备高超的政治手段,里面可能包含有刘备宽仁信义的“真仁义”,也可能包含着刘备战术上的“假仁义”。那么刘备带走百姓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刘备

刘备当年投曹操时,曹操就曾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联孙权时,周瑜也认为他“终非池中物也”。但是比起曹操与孙权,刘备却半生辗转,这是因为他没兵没城,本钱也少得可怜,所以刘备要想立足于三国乱世,就没法走曹操与孙权的制霸之路,只能另辟蹊径,而刘备所选择的这条“蹊径”到底是什么呢?

曹操

首先,刘备将其“皇叔”的汉室宗亲身份号召力最大化,这实际上就是他的本钱,其次就是以仁义立身,《三国演义》中刘备曾说过:“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曹以急,吾以宽;曹以暴,吾以仁;曹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虽然这段话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但也符合历史上刘备的一贯作风。刘备以仁义立身,虽然屡战屡败,但名声却越来越大,前有“衣带诏”之义举,至荆州后又“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已经用这种方式赚下了立足的资本。

刘备

后来刘表病逝,曹操兵不血刃拿下了荆州,此时刘备的机会也就来了。曹操虽强,但有屠城的“前科”,荆州百姓厌之更惧之,而刘备这个时候却带百姓一起撤退,更得“仁义”之名。当时诸葛亮劝刘备弃百姓而先走,但刘备不从,此举为其收拢荆州人士之心直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赤壁之战后,刘备轻松得了荆州四郡,而这与他前段时间的苦心经营是分不开的。

刘备

以上便是刘备的“真仁义”,那他的“假仁义”呢?刘备多步卒,曹操多骑兵,追击刘备的又是其精锐虎豹骑,此时刘备若要逃,恐怕也很难逃得过曹操的追击。而刘备是携百姓而逃,从长坂坡之战的过程来看,刘备在前,百姓在后,那么百姓有没有可能成为刘备阻挡曹操骑兵的缓冲带呢?其实这是有可能的。如果百姓留在新野,或者被曹操屠城,又或者成为曹操的人口资源,刘备无一所得。但如果携百姓而逃,若曹操追击不至,这些人口资源依然是刘备的,若曹操追击迅速,百姓还能减缓虎豹骑的进军速度。无论哪一种情况发生,刘备都能坐收“仁义”之名,何乐而不为呢?

百姓

退一步说,如果当时刘备孤身逃走,那么城中剩下的百姓也并不会遭殃,因为曹操占据荆州之后,首先进行的就是安民,以曹操的智谋,必然深知百姓的重要性。而刘备却鼓动百姓和他同行,其实是为了自己“火烧新野”做好准备,当曹仁领兵进入新野城时发现城门洞开,城中无人,便驻军城中,晚上就被火攻,导致曹军大败。试想一下,刘备如果不带走城中百姓,又如何施展火攻之计,若是烧死或者烧伤城中百姓,那刘备多年积累的“仁义”之名岂不是要付之东流了?

火烧新野

而且刘备的野心,在他三顾茅庐之前,被水镜先生司马徽看的一清二楚。当时司马徽对刘备说起“卧龙”诸葛亮时,就曾说道:“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所周知,姜尚和张良皆乃世之名臣,姜尚擅于用兵,而张良长于谋略。司马徽这么说,意思很简单,诸葛亮是姜子牙,那刘备就是周武王,而诸葛亮是张子房,那刘备就是刘邦。其实刘备虽然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但其内心是有称帝想法的,而当时司马徽不仅说出了刘备的心思,还为他指明了一条实现梦想的路径。

水镜先生

其实,一个人如果“假仁义”一辈子,那就是“真仁义”了,无论如何,刘备仁义之君的名号,是无须置疑的。

标签: 水镜先生

更多文章

  • 三国中的隐世大才,诸葛亮庞统奉之为师,不是水镜先生

    历史人物编辑:小袁带爸妈旅游标签:水镜先生

    说起三国中的文臣谋士,人们一般首先想到的便是“卧龙”“凤雏”,“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但是“卧龙”“凤雏”这外号究竟是谁给他俩起的?有人说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但其实不是,而是另有其人,这人比司马徽大十来岁,被司马徽引为知己,他就是隐世大才庞德公。庞德公是东汉末荆州襄阳名士,与司马徽极其交好,司马徽

  • 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了卧龙和凤雏,为什么不推荐司马懿呢?

    历史人物编辑:毛姐说历史标签:水镜先生

    想必大家对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这句话比较熟悉吧,这句话可谓是《三国演义》中的一句名言,乃是水镜先生说于刘备之言,刘备后来得到卧龙凤雏才在众多诸侯之中三分天下。不过很可惜这句话只是《三国演义》一家之言,正史中并没有这句话的记载,刘备得到卧龙凤雏也没有得到天下,也没有让天下安定,显然这句话在《三国演义

  • 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一句话,已预料到了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小迪逗你笑标签:水镜先生

    鞠躬尽瘁名天下,万载千秋谁堪之。诸葛亮在刘备的协助下,不知多少次化险为夷,建立了蜀汉势力,最终形成了三国局面。可惜天命难为,一场磅礴大雨把多年的精心布局浇为一场空。终究光复汉室成了美梦,天才也难免含恨而终。其实,早就有预言说。诸葛亮和刘备的缘分,和最后的悲惨结局,都是已经注定的,而这个预言之人正是水

  • 水镜先生推荐卧龙凤雏,却为何没有推荐司马懿,原来是为了避嫌

    历史人物编辑:刘规说娱乐标签: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这个人我们知道,他向刘备推荐了卧龙和凤雏,并说出了这两个人只要得到了一个人就能够得天下。因此刘备这辈子最大的目标就是争取到这两个人,当然了最后他也争取到了不过唯一有一点可惜的就是凤雏死的有点快,所以刘备没有统一天下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并且这句话不靠谱啊,因为蜀汉是三国里面第一个灭亡的,那么在当

  • 水镜先生三弟子,卧龙凤雏千古流传,唯独他结局最惨

    历史人物编辑:晚星文史斋标签:水镜先生

    看过三国的人应该都知道,水镜先生一共有三个弟子,分别是徐庶,诸葛亮以及庞统,而这三名徒弟在当时都是相当有名的。水镜先生在当时的名气很高,大家都非常尊敬他,而且他又培养出了如此杰出的徒弟,所以很多人都觉得他是奇才,奇才的徒弟自然也是奇才,只不过水镜先生的这三名徒弟在命运方面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来说说庞统

  • 诸葛亮有意用谷物喂鸡延时,想多听水镜先生讲课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水镜先生

    #头条中国史#从小到大的我们,听惯了大家夸奖诸亮智谋超群,是三国里最聪明的人物,但少有人谈起诸葛亮年少时学习的努力。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足智多谋,人称“卧龙”。辅佐刘奋建立蜀国,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诸葛亮年少时,跟随襄阳城里的名士,水镜先生学习文化知识,非常珍惜每次的学习时间,总

  • 号称“水镜先生”的司马徽为什么不肯出山辅助刘备?

    历史人物编辑:守正说史标签:水镜先生

    历史上关于司马徽为什么不出山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司马徽有大才,他在分析当时的政治环境后,认为即使辅佐刘备也不可能完成统一大业,所以就懒得出山,不如过过闲云野鹤的自在生活。首先来看第一点,也就是许多人认为的司马徽本身不适合当军师这个观点。简单点来说就是司马徽虽然眼光独到,结识一众有

  • 未卜先知?《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为何说诸葛亮“不得其时”?

    历史人物编辑:侯卫朝标签:水镜先生

    “卧龙虽得明主,但不得其时”乃是《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司马徽所言。至于司马徽为何能做出如此精准的预判,是因为他开了上帝视角。没错,就这么简单!《三国演义》是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当时距离三国时期已经过去一千年,对于三国的历史,罗贯中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审视的,蜀汉被曹魏所灭,这对于他来说是既定事

  • 《三国演义》中,让人捉摸不透的水镜先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水镜先生

    《三国演义》里,水镜先生司马徽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人物,表面看来深不可测,细想起来有装逼的嫌疑,他的神操作,让当时的中国多分裂了几十年,为司马氏篡位埋下了伏笔。 刘备被蔡冒追杀,马跳檀溪后,策马而行,路上遇到一个牧童,牧童看见刘备问道: “将军是刘备刘玄德吧?”刘备觉得奇怪,心想:我第一次来到这里,一

  • 同姓司马,三国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什么不向刘备举荐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史学无涯标签:水镜先生

    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答“三国水镜先生为什么不向刘备举荐司马懿”,顿时奇了怪,仔细找了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资料,这才明白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聪明”!司马懿和司马徽,虽然大家都是司马这个姓氏,但是并没有亲戚关系,一个是长期居住在河内郡温县(如今的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一个是居住在颍川郡阳翟(如今的河南省平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