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出英雄,英雄聚三国!
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是一个极其动荡的岁月,连年战乱致使人口锐减,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按说,这本该是一个被斥责的年代,然而奇怪的是,三国竟然“反其道而行”,成为历史上最为绚丽的时代之一,引得无数后人的推崇。究其原因,也许正是因为在三国这个舞台上涌现了数不清的风云人物,他们凭着各自的文韬武略将三国书写成一部无比经典的历史剧
每每提及三国英雄,人们的回忆好像都集中在三国前期和中期,毕竟,那是一个英雄“井喷”的阶段。到了三国后期,局势开始明朗,人物也都开始趋于平淡起来,因此,三国晚期的英雄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像邓艾、像钟会、像杜预、像陆抗,当然,还有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姜维,他们虽然也在三国历史上占了一席之地,但显然没有关羽、赵云、张辽他们显赫。对他们来说,这显然不公平,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很多人哪怕十分优秀,到头来也只能是一种点缀
在三国晚期的风雲人物中,姜维无疑是最尴尬的一位。众所周知,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就成为蜀汉的支撑,十四年中,姜维从未遗忘诸葛亮临终所托,始终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先后九次出兵北伐。哪怕在得知邓艾偷袭成都、迫使刘禅率众投降后,姜维依然凭借个人能力在做着最后的拼搏。单从这一点来说,姜维就有足够的资本赢得人们的敬重,可遗憾的是,现在质疑姜维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人将蜀汉的灭亡归咎在姜维身上对其大加指责。姜维,俨然成了三国晚期最受争议的人物!
那人们对于姜维的批判到底有没有立足点呢?如果仔细梳理的话,还真有,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忠诚
别怀疑这一点,在历史上,忠诚不仅是一种个人修养,也被认为是评价人品的关键环节。尤其在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后,“忠君爱国”就是衡量道德的一个标准,就像明清交替时,范文程、洪承畴等人本是明朝的杰出人物,但是,就因为投降清朝而成为后人唾骂的对象,最后,连乾隆也把他们当成反面教材编入《贰臣传》。
由此可见,在古代,人们是十分看重忠诚的。
有人该问了:姜维对蜀汉不忠诚吗?对,他对蜀汉很忠诚,但是,大家可能遗忘了他曾是魏国将领的事实。虽然姜维降汉是诸多因素交汇的结果,而且还有许多不可抗拒的因素,但是,姜维确实投降蜀汉了。东晋史家孙盛就对姜维此举极为不满,在其著作中将姜维视为不忠、不孝、不义之人。人们在道德上对姜维的批判,大体都来源于此
其二:北伐
诸葛亮死后,姜维先后九次北伐,这被认为是姜维生平最大的功绩,但事实上,姜维的北伐真的让人看不懂
诸葛亮死后,蜀汉内部对于是否北伐、如何北伐存在很大的争议。姜维主张北伐,并沿袭诸葛亮的道路;蒋琬同样统一北伐,但是,他认为诸葛亮选择的路线太过艰险,给后勤补给带来很大压力,他主张顺流而下,先取魏国的魏兴、上庸;费玮则坚决反对继续北伐,他觉得诸葛亮都无法完成的事业,剩下的人更是难以完成,蜀汉应该“敬守社稷”。也就是说休养生息
正是有了这些分歧,在蒋琬和费玮执政期间姜维根本就无力进行北伐,直到二人去世,姜维掌握大权,这才开始出兵北伐
先不说北伐是否有必要,从路线上来看,蒋琬当时的建议并非毫无道理,可姜维九次北伐竟然没有一次采用;另外,从北伐次数上来看,姜维确实有功,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姜维的多次北伐都是胜少败多,除了消耗蜀汉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突破,反而使蜀汉愈加贫弱;最严重的是,姜维屡次北伐激怒了司马昭,这才导致了蜀汉的过早灭亡
姜维的精神固然可嘉,但是,从战略上来看,北伐在当时确实是一个严重的失误。也难怪陈寿在《三国志》中也批评姜维是:
“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这算不上是冤枉了姜维;
其三:身死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可姜维却选择了前者
姜维投降钟会,这是诈降已经得到公认,姜维伺机恢复蜀汉的决心也让人感动,但姜维没有死于沙场、而死于钟会之乱,这被很多人认为是丧失了一个将领该有的气节
姜维一生,北伐中原既是他的辉煌之处,也是他的争议所在,虽然可以用“秉承丞相遗志”来作为托词,但是,却实实在在地损耗了蜀国的国力。蜀国的灭亡可能是无可避免的历史趋势,但姜维的北伐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
总得来说,姜维是功小于过的,他的固执和坚持是个人魅力的体现,但是,却以蜀汉为代价,这有点得不偿失。
人们赞誉姜维的是品德,人们批判姜维的是时势,自古忠孝两难全,姜维,真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