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姜维进行11次北伐为什么都会失败?255年11月11日姜维战败退兵

姜维进行11次北伐为什么都会失败?255年11月11日姜维战败退兵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诸葛侃史 访问量:3256 更新时间:2023/12/8 23:42:20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姜维进行11次北伐为什么都会失败?255年11月11日:姜维于北伐中进攻魏军据点失败,被迫退军至钟题(今甘肃临洮南)。

北伐其实是诸葛亮的既定战略。

234年,诸葛亮死于最后一次北伐中。

诸葛亮死后,刘禅加封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平襄侯,负责指挥蜀汉的兵马。

随后的姜维更是位高权重,历任司马、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卫将军、大将军。

直到蜀汉灭亡时,姜维还在剑阁防御,手下有四五万大军,掌握着国家主要的军事力量。

作为诸葛亮的继任者,姜维前后进行了11次北伐,甚至超过了前任。

诸葛亮的北伐是有一定意义的,这是一种攻势防御战略。

蜀汉的实力衰弱,人口仅有90万。而曹魏保守估计,人口也有400万以上,双方兵力有4倍的差距。如果单纯的防御,蜀汉并不容易挡住曹魏的攻势。

曹魏必然会从关中地区沿着数条山道南下,首先攻打蜀汉控制的汉中。

汉中的地区比较狭小,难有回旋的余地,并不容易长期防御。

一旦汉中被曹魏占领,蜀汉大本营成都平原,就直接暴露在敌军威胁下。虽然曹魏想要通过山地攻打成都并不容易,但让蜀汉处于非常不利的战略地位,时刻有亡国的危险,等于大刀架在脖子上。诸葛亮进行不断的北伐进攻,让曹魏疲于招架,想要主动进攻也就没有可能了。

只要北伐在继续,蜀汉就是安全的,战火远离成都平原,在敌人国境内交火。

相比起来,哪怕压榨本国老百姓提供军费和民夫,也总比在国境内开战要好。

诸葛亮死后,姜维想立即进行北伐。然而先是蒋琬后是费祎掌握朝政,他们都阻止北伐。

原因很简单,蜀汉没有持续北伐的实力。蜀汉人口仅有90万,最多可以拿出8万兵力长期作战。

在古代平原地区,维持8万军队作战至少要5万民夫。在蜀汉这种山区,道路艰难,维持8万人恐怕需要8万民夫,甚至更多。

蜀汉的90万人口,青壮年男性最多十几二十万人。这点男人有8万去打仗,8万做民夫,剩下可以种地的男人已经很少了。无奈之下,蜀汉只能让妇女顶上。然而古代农业技术落后,牲畜数量不足,种地可是重体力活,妇女是难以胜任的。这如同让小马拉大车,根本不堪重负的,更别说妇女还要做家务,带孩子。

诸葛亮北伐期间,蜀汉国内算是民不聊生,人民几乎活不下去。

那么,姜维什么会北伐失败?

我们分析一下姜维在248年第3次北伐,就可以知道他为什么会失败。

本来蒋琬和费祎不允许姜维北伐,姜维只在240年有过第一次北伐。当时是陇西的羌人起兵反叛曹魏,姜维认为这是很好的机会,这才被允许出兵。

为什么等到这种时候才出兵?除非上面有人阻拦以外,还是姜维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

诸葛亮在陇右地区和关中地区北伐那么多次,都失败了。姜维认为不可能超过诸葛亮,选择陇右地区以及更西面的羌中地区作为突破口。

羌中就是洮水以西的“西羌”地区,这里的优势是盘踞着大量羌人部落,时不时造反。

羌人虽然是一盘散沙,部落本身战斗力挺强,是可以争取的军事力量。

曹魏大将,雍州刺史郭淮反应很快,迅速出兵拦截。见到曹魏大军杀到,乌合之众的羌人迅速投降或者逃散。失去羌人支持的姜维,因为孤军突出,军粮不济,只能草草撤退。事后,郭淮将叛乱的羌族部落搬迁到关中平原,以便于监视。

此次失败以后,费祎等人更是阻止姜维去北伐。

在244年曹魏却突然大举进攻,曹爽率领10多万主力攻打汉中,蜀汉顿时极为危急!

好在关键时候,老将王平沉着稳定,率领区区2万多官兵死守汉中几城,并不随便出击或者撤退,这也是沿用当时魏延的防御政策。

双方鏖战数月,王平驻守的城市艰险万分,却并没有被攻陷。费祎则破釜沉舟,率领数万大军从成都赶来增援。

此时曹魏大军久攻不克,士气低落。曹魏从关中平原运输军粮到汉中平原,需要通过几条艰险的山路,运输量很少。因此,10万曹魏大军出现了严重的粮荒。

此时,曹爽还算聪明,没有冒险同增援的费祎决战,而是迅速放弃攻势,全军撤退回关中平原。

此战蜀汉获胜,但非常危险。如果王平守不住汉中,蜀汉大本营成都平原都要完蛋。

此战后,费祎逐步改变了拒绝姜维北伐的主张。虽然费祎同意姜维北伐,但要求他的兵力不能超过1万,唯恐拖垮蜀汉经济。

而曹魏仅仅在陕西、河南一带,就有差不多10万大军。姜维依靠区区1万人,想要北伐成功几乎没有可能。当年诸葛亮使用8万大军尚且不能成功,更别说姜维这点兵力。

公元247年,姜维第二次北伐,也完全是因为雍州、凉州的羌、胡族人背叛魏国投降蜀汉。姜维出兵去接应,试图得到意外的收获。

这次叛乱规模很大,包括了陇西、南安、金城、西平四个郡,羌人首领分别为饿何、烧戈、伐同、蛾遮塞。但是,曹魏大将郭淮和夏侯霸同羌人打了多年的交道,对付他们很有一套。他们及时派兵拦截蜀汉军队,同时迅速击溃羌胡领袖饿何、烧戈,羌胡迅速溃散。姜维兵力不多,无法留下作战,只能迅速撤退。

不过,羌胡并没有彻底屈服,在248年再次反叛。

此次姜维判断局势,认为羌人遭受毁灭性打击,实力所剩无几。如果此次蜀汉再不给与强力支持,可能未来很多年内,羌人不敢再和曹魏为敌。

于是,248年姜维第三次北伐,这次就用了很多的心思。姜维出兵以后,一反常态,不再打了就走。他自己向西出兵,试图和凉州的羌胡部落合兵一处,随后留下阴平太守廖化在成重山筑城(白龙江河谷),招降被魏军击败溃散的羌人。也就是说,成重山是姜维前进道路上,一个重要的战略支点。

廖化作战多年,经验非常丰富。他认为成重山的蜀汉军队兵力很少,面对曹魏大军很难坚守。一旦成重山被攻陷,姜维的部队就非常危险,陷入进退维谷中。

姜维知道这个基本军事常识,却苦于兵力稀少,无法解决,只能让附近羌人部落支援廖化。

而雍州刺史郭淮非常老辣,一眼就看出了姜维军事部署上的缺陷。他认为成重山非常重要,如果失守就会让姜维全线崩溃。

所以,郭淮派出部下大将陈泰派重兵攻打成重山,同时让夏侯霸率领大军去拦截姜维。

廖化知道情况危急,一面向姜维请求支援,一面用各种计谋引诱陈泰决战,试图让其全面攻城以消耗实力。

陈泰并不上当,只是围而不攻,切断了这里的粮食补给。此时羌人部落见曹魏兵力众多,早就逃得不知踪影。

而郭淮则派遣主力部署在必经之路上,准备伏击赶来救援的姜维大军。

姜维也不呆,迅速同羌胡头领治无戴和白文虎会合,带着他们部落准备南下返回。

此举让蜀汉增加了不少人口,但雍凉羌乱由此被曹魏平定,随后几十年也没有大规模叛乱。

从这个角度来说,郭淮和夏侯霸都是很成功的。

姜维并没有出动主力救援成重山,而是派遣侦察部队查看情况。侦察部队发现沿途有曹魏大军伏击,立即上报给姜维。

无奈之下,姜维一面自行绕路撤军,一面派尖兵入城嘱咐廖化自行突围。

廖化作战经验丰富,找准一个几乎突然出击,顺利突围逃走。不过,廖化的部队只有部分突围成功,还有不少人被困在包围圈内,只能投降。

这边郭淮急忙派主力去截击姜维,但他已经抢先一步撤走。

此战姜维没有任何战果,还损兵折将,羌胡也从此垮台。

即便费祎在253年遇刺而死,没有人公开阻止姜维,北伐大体也是如此,局势无法扭转。

说来说去,姜维的实力太弱,对曹魏难以构成威胁,除非后者出现重大的军事失误。

即便第8次北伐,姜维出奇兵,在洮西大破曹魏将领王经,造成对方数万人伤亡,也无关大局。曹魏兵力雄厚,很快让姜维陷入持久战,最终军粮耗尽退兵。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标签: 姜维

更多文章

  • 为什么诸葛亮推荐将琬在他死后接班当丞相,而不是让姜维接班?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姜维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自从在天水之战中遇到姜维后,就对姜维刮目相看,并设计收服他为徒。看了《三国演义》,很多人都把姜维看成是诸葛亮的弟子,是他选定的接班人。其实在正史中,诸葛亮虽然很佩服姜维,但认为姜维是个“凉州军士”,熟悉军事,有勇有谋,忠于汉朝,所以认为姜维是个有才华的人。但姜维毕竟只是一个新

  • 降将姜维有何过人之处?诸葛亮竟把一生所学全部传给姜维

    历史人物编辑:汪锦标签:姜维

    大家好,我是历史漫谈君。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诸葛亮的爱徒,他衣钵的继承者,为蜀汉兢兢业业付出三十余年的姜维。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姜维幼年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喜好郑玄的经学。姜维的父亲姜冏曾是天水郡功曹,时逢羌、戎叛乱,姜冏挺身护卫郡守,死在战

  • 姜维错用一人,让蜀国付出惨痛代价,蜀汉灭亡姜维有多大责任

    历史人物编辑:史风标签:姜维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曹刘孙三家独大,并引得众多谋臣虎将为各自的志向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有"卧龙"和"凤雏"之称的诸葛亮与庞统。刘备在新野三顾茅庐,才请出了诸葛亮出山,为蜀汉大业殚精竭力。而诸葛亮的关门弟子,就是标题中提到的姜维。姜维原本是曹魏阵营的人。后来被诸葛亮招降,一同为

  • 诸葛亮死后谁才是他的继承人?姜维垫底,第一当之无愧!

    历史人物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标签:姜维

    在很多人心目中,蜀汉后期继承诸葛亮遗志的就是姜维。其后来主持的多次北伐更让后人认为其是真正继承了诸葛亮遗志的传人。无论是在民间传说还是《三国演义》中,都刻意地将姜维描写成了诸葛亮的传人这一角色。那事实上,诸葛亮死了之后,曾先后有蒋琬、费祎、董允行使了丞相的职权。那究竟谁才是真正继承了诸葛亮遗志的那个

  • 姜维北伐中原,三位将领是姜维翻不过去的“三座大山”

    历史人物编辑:陈帅说历史标签:姜维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后,蜀后主刘禅继位,这时候的刘禅不能够主持大局,因此诸葛亮成为了掌权者。只不过诸葛亮没有篡位,一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主持大局的时候,不断地进行北伐,只不过诸葛亮的北伐是没有成功的。那么诸葛亮的接任者,姜维也进行了北伐。与诸葛亮一样,姜维的北伐也是没有成功的。诸葛亮去世之后,

  • 姜维死后背负骂名,83年后有人发现一封信,真相终于水落石出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爱旅行标签:姜维

    姜维死后,有人找到一封信,投降魏晋的真相曝光是这样姜维是继承了诸葛亮遗志的一个蜀汉大将,但是大家对诸葛亮的评价一直都非常不错,然而姜维虽然9次北伐为蜀汉尽心尽力,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姜维不配。因为诸葛亮是事必躬亲让人折服,但姜维却最后投降了魏国,这是他洗不干净的一个污点。在姜维死后83年,此时是司马

  • 三国中,姜维取得北伐最大的胜利后,为何没有趁机扩大成果呢?

    历史人物编辑:客多文史标签:姜维

    古代社会认为“良臣择主而事,忠臣不事二主”,这是古代人君权思想的的体现,延续两千多年,正是这种思想束缚了臣子,大部分的臣子都想着成为“忠臣”,他们也身体力行地实现自己的愿望,但历史上也有一些“墙头草”臣子,能够背叛本来的君主,选择新的君主,他们会被历史谴责,无论他们立下如何大的丰功伟绩。三国时期蜀汉

  • 诸葛亮的衣钵传人姜维:为什么姜维死后扔被人剖腹、挖胆?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姜维

    因为“被人”的人是敌人!姜维再怎么英勇再怎么忠心,也只是为了蜀汉政权,对于他的敌人魏国而言,他是必须要除掉的敌人!如果这个计谋成功,钟会十几万大军中,除了钟会的亲信之外,其他的中高层将领估计都会遇难,而且这支大军一旦造反,他们在魏国老家的家属家眷必然也会遭到魏国政府的清算,自己的亲属很可能就此遇害,

  • 姜维:还是打仗最安全

    历史人物编辑:励志小龙说标签:姜维

    “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次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这是《三国演义》卷末诗,里面透着对诸葛亮和姜维这对师徒无尽的感叹,无形中也透出了大丈夫壮志未酬的凄凉感。诸葛亮六出祁山,徒劳而返;姜维九伐中原,也是未得寸土,留给后人无

  • 赵云征战一生,老年大战姜维,夸姜维好枪法,说明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话车点睛标签:姜维

    赵云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提到他自然少不了提到他的武艺,统兵打仗倒显得不太重要了,这也是演义中武将排名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原因之一。赵云征战一生,未遇对手,然而,老年时跟随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却遇到了对手,年轻气盛的姜维,赵云与姜维大战,事后却一直夸姜维好枪法,这说明了什么?赵云为何极少地这么夸人?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