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时期被人遗忘的一代猛将公孙瓒

三国时期被人遗忘的一代猛将公孙瓒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杨峰品车 访问量:2152 更新时间:2024/1/15 1:40:50

三国时期,除了关羽,张飞等猛将,曹操,刘备等领导人才,其实还有这么一个流量明星,他就是刘备的同学公孙瓒。他的长相不输关羽,他的论辩才能不输杨修,他的领兵能力不输赵云,但是最后他却被盟主袁绍打败,活活烧死,可怜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这位猛将的经历如何呢?三国时期,那么多明星,人们为何对他遗忘了呢?一起来了解下公孙瓒的波澜人生。

边关猛将

公孙瓒是东汉末年的猛将,他出身贵族,祖上是郡守大臣,年轻时他当了一个小官,但因机智善辩,长相高大英俊,于是受到涿郡太守刘君的赏识,提拔他为中郎将。几番交往下来,刘君觉得公孙瓒与常人不同,将来肯定能大有作为,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还介绍他去卢植的门下学习。公孙瓒此时名气不大,对于刘君的做法,他是感激不尽。

当时,卢植弟子众多,想要进入他门下,必须高人引荐,否则很难进入。卢植是儒学大家,兼通军事,在平定黄巾军的叛乱中,他出过不少计谋。为了培养军事人才,他收了不少学徒,在众多学徒中,蜀国政权的建立者刘备就是其中的一个。

公孙瓒看似聪明,但是进入到卢植门下后,他并没有用心学习,而刘备却从卢植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后来,他把学到的东西都用到了政治布局和拉拢人心的实操中,因此,成就了一番伟业,与曹操孙权一起,成为三国时期乱世之英雄。

不久,刘君犯事,被押送至朝廷。按照汉代律法,亲属不能随从,公孙瓒无奈之下想出一个计策,他伪装成杂役,跟着囚车一路护送岳父到京城。朝廷知道此事后,不仅没有惩罚他,反而有感于他的孝顺,封他为辽东长史,从此开始了他的高光时刻。

当上长史后,公孙瓒在辽东一带,经常打胜仗,而且都是以少胜多。后世的学者认为,公孙瓒的带兵有自己的一套,另外就是作战勇猛,有冲劲。一次与鲜卑人的战斗中,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兵力,他大喝一声,抡起双刀左冲右突,吓得敌人狼狈逃窜,从此北方游牧民族都知道了他的名字,公孙瓒一战成名。

由于战功显著,他被朝廷封为涿县县令,刘备此时也在涿县当差,成为了公孙瓒的下属。《三国志》记载:公孙瓒,两头举刀,刺杀胡人数十人。鲜卑见如此阵势,仓皇后退,后不敢入塞。瓒迁为涿令。

178年,大将边章、韩遂叛乱,朝廷从幽州征调三千精锐骑兵,让公孙瓒统率骑兵平定叛乱。刚抵达蓟县,后方就出了事。原来,渔阳的张纯觉得应该是他领兵讨伐叛乱,而不是公孙瓒,因此造成不满。张纯就联合乌桓以及另外一些势力在后方发动了叛乱,很快攻占了北平东部的大部分,以及辽西的附属国。

前有叛乱,后面也有叛乱,先平定哪个呢?公孙瓒决定折返回去平定张纯和乌桓的叛乱。回去后,公孙瓒快速部署,很快打败了张纯叛军,之后,张纯逃跑,乌桓投降。

独霸幽州

188年,北方游牧民族开始频繁袭扰朝廷,尤其是鲜卑人,在辽西一带活动频繁。公孙瓒深入敌后,被鲜卑人围困,双方相持半年多,互有胜负。后来,城中粮草不够,公孙瓒下令杀死马匹,准备与敌人誓死对决。

2日后,公孙瓒见敌军疲惫,乘机突围出去,损失多半将士。鲜卑人此时也损耗殆尽,就没有追击,公孙瓒带领残部,成功返回朝廷。由于作战有功,朝廷封他为都亭侯。

随后,公孙瓒力主讨伐北方游牧民族,在周围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由于作战勇猛,屡获战功,势力不断壮大。由于刘虞主张对胡人采取怀柔政策,因此二人矛盾激化。

刘虞是汉室宗亲,在朝为官多年,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任命他为幽州牧,是幽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虽然公孙瓒手握军权,但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需要经过刘虞的同意。在对待北方

游牧民族的问题上,刘虞主张招安,而公孙瓒主张全力讨伐,用武力镇压。二人的观点代表着两大势力,一方势力不希望战争,希望通过安抚政策发展民生,而另一方势力希望打仗,力主用武力解决问题。

刘虞不顾公孙瓒的反对,大力发展经济,恢复了幽州的生产生活,因此很快受到百姓的推举和爱戴。乌桓归降后,公孙瓒本应该乐见其成,但他却心中不快,认为刘虞有意拉拢乌桓,

冷落自己,他禁不住想:“难道自己打那么多胜仗,还不如刘虞的一纸文书?”公孙瓒心胸狭隘和好战的性格,暴露无遗。

190年,刘虞成功安抚乌桓各部,乌桓再次成为汉朝属国。叛将张纯被门客王政斩杀,随后,王政提着首级献给了刘虞。由于此事的成功,刘虞被朝廷封为太尉,位列三公。此时,公孙瓒与他的矛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不久,刘虞找了个借口,把公孙瓒派驻到右北平驻守。这个时候,军阀袁绍看出二人之间的矛盾,于是利用公孙瓒向冀州牧韩馥施加压力,随后趁机夺取了冀州。不久,黄巾军流窜到冀州,准备与黑山军汇合,知道此事后,袁绍就想借助公孙瓒的势力和威名,除掉黄巾军。

191年,公孙瓒率步骑两万人大破黄巾军,杀死敌军3万余人。青州黄巾军弃辎重,奔走渡河。公孙瓒等他们过到一半时出击,再次大败黄巾军,死者数万,俘虏七万余人,车甲财物无数。此战令公孙瓒声威大震,军队人数跃升到十万多人。

一年后,汉献帝不愿意被董卓控制,就让刘虞之子刘和通知刘虞进京勤王,但刘虞的军队在路上被袁术围困,公孙瓒献上计谋,却被刘虞驳回。此事后,公孙瓒决心铲除刘虞。

魂归易京

193年,公孙瓒借机杀死刘虞,挟持朝廷,成为北方最大的诸侯,此后,他开始与袁绍、袁术、孙坚等争霸中原。

公孙瓒作战虽勇猛过人,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喜欢冒进,常常跑到敌人的后方偷袭,一旦成功,就是奇功,但是一旦失手,就可能命丧黄泉。由于勇猛,北方游牧民族听见他的名字就很害怕,因此公孙瓒带兵时期,他们很少进犯。

但作为一个将领,公孙瓒缺乏谋略,而且他心胸不够开阔,常常为一些小事大动干戈。由于过于迷信武力,不重视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葬送了他的一世英名。

刘备是他的同学,身上有缺点,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比公孙瓒要好很多。不过遗憾的是,刘备后来不愿屈居在公孙瓒之下,于是自己单干了。至于深层的原因,可能跟二人与地方豪强的态度有关。

刘备深谋远虑,一直希望和地方豪强合作,以便在经济上得到支持,而公孙瓒却不断打压豪强,弄得二人逐渐貌合神离,最后刘备不得已,离开了他这个同学兼同乡。

其实从出身看,公孙瓒和刘备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落魄贵族,小时候家里都不富裕;都是幽州涿县人,都师从卢植的门下,是同窗好友。除此外,二人年轻时都当过小官,而且曾在一个地方当差,当时公孙瓒是刘备的直接上司。

基于这些,二人还是很有缘的,但由于政见的不同,二人最终分道扬镳。如果二人没有分开,而是合作发展,估计后来的历史要被改写了。

194年,刘备南下徐州,投靠了陶谦,从此他与公孙瓒彻底分开。陶谦原来是公孙瓒的手下,后来投靠袁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他逐渐发展起自己的势力。但陶谦这个人,胸无大志,很快就被刘备建立起来的势力压制了。

其实,从公孙瓒与刘备的关系看,二人的分手并没有导致完全的不和,他们分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立场的不同,跟二人之间的友谊关系不大。事实证明,刘备的选择是对的,是照顾大局的,而公孙瓒的选择不仅错误,而且缺乏大局观。这点从他打压地方豪强就能看出。

由于刘备的大局观意识和善于笼络人心,他得到了关羽、张飞、赵云等名将的支持,与曹操、孙权展开了三足鼎立之势,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英雄时代。而公孙瓒却由于性格弱点,手下的大将纷纷投靠他人麾下,比如原来一直在他手下做事的猛将赵子龙,后来投靠了刘备。

199年,公孙瓒被袁绍击败,困于高楼,引火自焚。烧死的下场可能连他自己都无法判知,无数次的征战中,他没有死,最后却死在了大火中。

一代猛将公孙瓒,虽然机智善辩,长相俊朗,但由于他心胸狭隘、不善识人等弱点,最终被更强的英雄所淹没。他的故事令人感到痛惜,不过,在那个跌宕起伏、英雄辈出的年代,他的存在确实为当时的时局增添了一丝色彩,值得后世的说书人好好玩味体会。

标签: 公孙瓒

更多文章

  • 公孙瓒一手好牌,为何竟落得自焚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刘纪亮标签:公孙瓒

    公孙瓒没有陨落之前,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公孙瓒是个标准的高富帅,爱骑白马作战,名副其实的“白马王子”,他不但容貌美、气质佳,而且声音洪亮有才能,涿郡刘太守很欣赏他就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了他,还打包了许多的珠宝相送,家有贵妻,公孙瓒在事业上更加顺风顺水。但是公孙瓒最后却混成了“光杆司令”,公孙瓒越混越差无

  • 易京之战:袁绍与公孙瓒的最后一战

    历史人物编辑:不忘的历史标签:公孙瓒

    易京之战是中国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期,袁绍与公孙瓒的最后一战。易京之战日期:198-199年参战方袁绍公孙瓒、张燕指挥官与领导者大将军袁绍济北太守牵招鄄都督王摩前将军公孙瓒骑都尉何刚龙骧将军田豫北平太守文则游击将军王门兵力90000人150000人,其中100000人为黑山贼援军伤亡与损失20000人

  • 赵云为何要从公孙瓒处逃脱,一心前去投奔刘备呢?原因很简单

    历史人物编辑:一丫文史阁标签:公孙瓒

    在三国的时候,刚开始时赵云是在公孙瓒的手下。刚开始的公孙瓒十分地信任他。起初,公孙瓒看到他相貌堂堂,仪表端正,是一块好苗子,想培养他。所以才简洁明了地收留了赵子龙。赵云刚开始还以为自己投奔的是明智的君主。后来,赵云在见到刘备之后,才发现,自己想要的投奔的人,原来是像刘玄德这样子的人。但是,自己还是在

  • 刘备的同窗:公孙瓒为何迅速败亡?

    历史人物编辑:黑米爱旅行标签:公孙瓒

    公孙瓒曾经是统治北方的最强诸侯之一。在他强大的时候,日后瓜分天下的曹、孙、刘三大家族还在各自创业的路上。但是,公孙瓒因为没能统一天下,很快就被打败了。袁绍的军队被袁绍全军覆没。公孙瓒出身豪门,家族几代人都当过二千氏的高官,但因为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妃子,并不被家族看重为妃子,只能做一个小官。.公孙瓒虽然

  • 唐山风云人物公孙瓒的彪悍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公孙瓒

    唐山,向来出猛人,三国人物公孙瓒,便是唐山的历史名人。公孙瓒,大刘备几岁,与刘备是同学,一同拜当时名人卢植为师。后来,刘备走投无路时,曾投靠过公孙瓒,公孙瓒很仗义,推荐刘备当平原相,后来两人就分道扬镳了。原因很简单,刘备走的是温柔路线,打的是仁德的招牌;公孙瓒走的是粗暴路线,打的是彪悍的招牌。公孙瓒

  • 东光之战:公孙瓒以少胜多,斩杀三万青州黄巾军!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公孙瓒

    公元184年(甲子年),张角相约信众在3月5日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这意味着黄巾起义的爆发。东汉王朝为平息叛乱,只能任由各地的诸侯拥兵自重,虽然黄巾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诸侯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在此期间,刘备因为参加平定黄巾起义,所以获得了朝廷册封

  • 长坂坡赵云毫无惧色,为何面对少年姜维他却大惊?他打不赢姜维?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姜维

    原文:姜维献计于马遵曰:“此郡后必有伏兵,某愿请五千军伏于要路。太守先遣来人回报,随后发兵出城,不可远去,止行三十里便回,但看火起为号,前后夹攻,伏兵可胜也。如诸葛亮自在此处,必被某所擒矣。”遵用其计。原文:子龙跃马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子龙大惊,暗思:“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斗

  • 姜维临死前喊出了5个字,成功干掉了曹魏2员大将,司马昭乐坏了

    历史人物编辑:动鉴历史标签:姜维

    我计不成,乃天命也!姜维号称“幼麟”,足智多谋,能征善战,他镇守天水郡时,让诸葛亮都很头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姜维投降诸葛亮,成诸葛亮的得意弟子。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主持北伐,然后最终北伐失败,蜀国灭亡,姜维以身殉国。姜维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蜀汉内部的掣肘,让姜维劳力伤心。诸葛亮去世之后,蒋琬

  • 郭艾伦发怒怼裁判,男篮仍有2人情绪不稳,姜维泽徐杰可顶替登场

    历史人物编辑:阿信点评标签:姜维

    前言 郭艾伦怒怼00后小将跟裁判,男篮的3名后卫情绪不稳受到了质疑,徐杰、姜伟泽等优秀的4后卫。则是被呼吁重新召回到男篮,被乔尔杰维奇给提拔上场,这样才能打出我们世界级别的水准,在球场当中发挥的更加优秀。我们不妨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和大家公开讨论一下。第一个方面,郭艾伦怒怼了00后的小将赵俊峰,而且还

  • 三国四大狠人,一个活捉关羽,一个干掉张飞,一个坑死姜维

    历史人物编辑:超级七品小芝麻官标签:姜维

    说起三国狠人,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吕布,因为吕布武功天下第一,足以吊打众人!也有人说夏侯惇才是狠人,当年对战曹性,他竟然直接吃掉了自己的眼珠,令众人大跌眼镜!不过在本文看来,其实上述这些人都算不上是三国最狠的人,真正的三国狠人乃是以下四人,他们一出手就干掉了关羽、张飞、姜维、邓艾等名将!干掉关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