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备的同窗:公孙瓒为何迅速败亡?

刘备的同窗:公孙瓒为何迅速败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米爱旅行 访问量:2900 更新时间:2023/12/29 16:14:26

公孙瓒曾经是统治北方的最强诸侯之一。在他强大的时候,日后瓜分天下的曹、孙、刘三大家族还在各自创业的路上。但是,公孙瓒因为没能统一天下,很快就被打败了。袁绍的军队被袁绍全军覆没。

公孙瓒出身豪门,家族几代人都当过二千氏的高官,但因为他的母亲只是一个妃子,并不被家族看重为妃子,只能做一个小官。.

公孙瓒虽然只是个小官,却处处求学。师从卢植,师从刘备,师从刘宽师傅歇。有时他胆敢违法,还乔装成军人一路护送。

功勋卓著的公孙瓒被提拔为孝廉,担任辽东诸侯国刺史,展现了勇猛的一面。有一次,公孙瓒率领数十名骑兵巡逻边境,不小心遇到了数百名鲜卑骑兵。公孙瓒对部下说,如果不冒着生命危险,我们就都死在这里!说完,一马当先,手持双刃枪,策马杀入敌阵,死伤数十人,率部突围。

经此功名之战,公孙瓒靠着战功升迁,从一个小小的辽东诸侯国主史,经过齐都尉中郎将,一路晋升为焚武将军、姬侯。

公孙瓒成为姬侯时,汉朝的中央政权已经在董卓的掌控之中,公孙瓒还有一个顶头上司——幽州牧刘裕。刘裕以仁爱着称。朝廷派他去幽州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人民。他也主要以软政策对待少数民族。

一山无二虎。公孙瓒这些年在幽州征战,空降的刘裕也不是那么容易压制的。公孙瓒经常小动作破坏刘裕的温文计谋,降低刘裕的威信。举起所有的船。

刘裕和公孙瓒一直不和,直到刘裕的儿子刘贺出现。

刘贺是侍从,一直侍奉在汉献帝身边。汉献帝派他暗中救兵,刘贺在途中被袁术扣留。袁术让刘贺写信给刘裕,让他派出数千骑兵。公孙瓒劝他不要借,刘裕不肯。

这数千骑兵袁术当然不是借来打董卓的,而是他的哥哥袁绍。公孙越孙坚与袁绍手下大将周昂交战,公孙越当炮灰而死。

公孙瓒将罪责推到袁绍头上,派兵攻打袁绍。这就是介桥之战。

刘裕未平定幽州,公孙瓒再次攻打袁绍,被打败,公孙瓒只好撤回蓟县。

此时,公孙瓒被刘裕、袁绍、乌桓三支少数民族势力包围。刘裕与少数民族关系很好。如果缓和了与刘裕的关系,公孙瓒就可以避免在三线作战,全力与袁绍作战。然而,公孙瓒始终将刘裕视为自己最大的威胁,与刘裕之间存在敌对关系。刘裕不忍,派兵攻打公孙瓒。刘裕虽然人马众多,但也不是公孙瓒的对手。一战败北,全家被活捉。不久后,公孙瓒借朝廷使者段勋的到来,以朝廷的名义斩杀了刘裕。

这是一个严重的战略失误,因为刘裕在幽州还是很受欢迎的,而公孙瓒却不善于收拢人心。刘裕的旧部鲜御府联合少数民族军队和袁绍进攻刘裕时,公孙瓒不战而败。他只好退守义县坚守。

跑到易县的公孙瓒还有翻盘的机会,却突然不想战了,怀念太平。他建造高台,储存食物,成为一只铁龟。见状,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强田畜粮。兵法不攻百台。今吾塔千桨,食谷尽,故知天下事。”(以前觉得随便,就能稳定天下,现在发现不是了)有可能,所以我就躲进这个铁壳里,等我吃完这些谷物,世界的大局就会改变)

“高筑城、广积粮”战略历来被视为韬光养晦、蓄势待发的方针。

许多英雄都做到了,比如后世的朱元璋。董卓当时也是这样做的。如果不是吕布换了肘腋,关东联军恐怕拿董卓也拿不下了。

但是,公孙瓒现在的处境,完全不适合低调。在被严密监视的情况下,他仍然处于劣势。仅靠被动防御就可以渡过危机吗?

不得不说,公孙瓒的铁盒修得非常牢固。袁绍打了半天拿不下来,最后靠着“地道战”钻了进去。城未破,公孙瓒自知必败,先杀妻儿,后自刎。

总的来说,公孙瓒是个勇将,却不是个明将。他先是将野心极小的刘裕视为死敌,直接导致了幽州的分裂,又因为表弟之死激怒了袁绍,继而给了自己一棵树。结下了劲敌。

虽然树敌众多,但公孙瓒之所以败北,却是内部问题。问题是,他跟领地内那些有权有势的贵族关系并不好。

东汉末年,天下与其说是皇帝所有,不如说是士绅豪强。大大小小的豪绅统治着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如果他们能得到他们的支持,那就是钱。需粮需粮,需兵需兵;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就没有底子,输一两次就完了。

公孙瓒之所以得不到郝强的支持,是因为他非常痛恨郝强,因为他生来就是郝强,却总是因为王八蛋的身份被人看不起。很反感。

公孙瓒对有权有势的人有着全方位的厌恶,不管你有没有才华,不管你听话不听话,出身权贵都会被踩死,而不是曹操等人,该杀的人并使用。在公孙瓒的统治下,“衣冠楚楚,名声在右,必为法所害,有才之士,必陷于贫乏之地”。当然,寒门也有出众的人才,只是公孙瓒没有意识到,他所信任的人,大多都是庸才。

公孙瓒不想看到霸绅,霸绅只好另寻新的伙伴,比如鲜玉符,比如袁绍。公孙瓒没能摆脱成长环境的限制,最终只能以速败告终。

标签: 公孙瓒

更多文章

  • 唐山风云人物公孙瓒的彪悍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公孙瓒

    唐山,向来出猛人,三国人物公孙瓒,便是唐山的历史名人。公孙瓒,大刘备几岁,与刘备是同学,一同拜当时名人卢植为师。后来,刘备走投无路时,曾投靠过公孙瓒,公孙瓒很仗义,推荐刘备当平原相,后来两人就分道扬镳了。原因很简单,刘备走的是温柔路线,打的是仁德的招牌;公孙瓒走的是粗暴路线,打的是彪悍的招牌。公孙瓒

  • 东光之战:公孙瓒以少胜多,斩杀三万青州黄巾军!

    历史人物编辑:情怀历史号标签:公孙瓒

    公元184年(甲子年),张角相约信众在3月5日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兴兵反汉,这意味着黄巾起义的爆发。东汉王朝为平息叛乱,只能任由各地的诸侯拥兵自重,虽然黄巾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诸侯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在此期间,刘备因为参加平定黄巾起义,所以获得了朝廷册封

  • 长坂坡赵云毫无惧色,为何面对少年姜维他却大惊?他打不赢姜维?

    历史人物编辑:赵旭莉标签:姜维

    原文:姜维献计于马遵曰:“此郡后必有伏兵,某愿请五千军伏于要路。太守先遣来人回报,随后发兵出城,不可远去,止行三十里便回,但看火起为号,前后夹攻,伏兵可胜也。如诸葛亮自在此处,必被某所擒矣。”遵用其计。原文:子龙跃马挺枪,直取姜维。战不数合,维精神倍长。子龙大惊,暗思:“谁想此处有这般人物!”正战斗

  • 姜维临死前喊出了5个字,成功干掉了曹魏2员大将,司马昭乐坏了

    历史人物编辑:动鉴历史标签:姜维

    我计不成,乃天命也!姜维号称“幼麟”,足智多谋,能征善战,他镇守天水郡时,让诸葛亮都很头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姜维投降诸葛亮,成诸葛亮的得意弟子。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主持北伐,然后最终北伐失败,蜀国灭亡,姜维以身殉国。姜维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蜀汉内部的掣肘,让姜维劳力伤心。诸葛亮去世之后,蒋琬

  • 郭艾伦发怒怼裁判,男篮仍有2人情绪不稳,姜维泽徐杰可顶替登场

    历史人物编辑:阿信点评标签:姜维

    前言 郭艾伦怒怼00后小将跟裁判,男篮的3名后卫情绪不稳受到了质疑,徐杰、姜伟泽等优秀的4后卫。则是被呼吁重新召回到男篮,被乔尔杰维奇给提拔上场,这样才能打出我们世界级别的水准,在球场当中发挥的更加优秀。我们不妨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和大家公开讨论一下。第一个方面,郭艾伦怒怼了00后的小将赵俊峰,而且还

  • 三国四大狠人,一个活捉关羽,一个干掉张飞,一个坑死姜维

    历史人物编辑:超级七品小芝麻官标签:姜维

    说起三国狠人,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吕布,因为吕布武功天下第一,足以吊打众人!也有人说夏侯惇才是狠人,当年对战曹性,他竟然直接吃掉了自己的眼珠,令众人大跌眼镜!不过在本文看来,其实上述这些人都算不上是三国最狠的人,真正的三国狠人乃是以下四人,他们一出手就干掉了关羽、张飞、姜维、邓艾等名将!干掉关羽的

  • 他是司马懿的克星,两次粉碎诸葛亮北伐,魏延姜维都不是他的对手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姜维

    提起《三国演义》,很多人脑海里最先浮现的便会是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司马懿、孙权、周瑜等人,他们或是有雄才的一方霸主,或是足智多谋的军师,或是勇猛无敌的将军。很多人对三国时代的认知基本上都是来自《三国演义》,但《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根据历史改编的一部小说,体现的是他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领悟,他

  • 姜维并不比魏延强,为何诸葛亮更看重姜维?魏延自己把牌打烂了

    历史人物编辑:蔡文丽标签:姜维

    在诸葛亮心中,姜维的地位似乎远比魏延要高,给人的感觉处处打压魏延,又把姜维当成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那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其实并不是这样,这是《三国演义》造成的幻觉,诸葛亮指定的正牌接班人是蒋琬,他对姜维确实很看重,但有没有当作接班人培养,这有待商榷。至于魏延,诸葛亮并没有刻意针对。魏延的悲剧是其性

  • 诸葛亮精心挑选的姜维,为何死前却弃之不用?看其后期就知真相

    历史人物编辑:周扒皮侃历史标签:姜维

    汉朝末年,魏国将领姜冏受命平定羌胡,不幸兵败身亡。在姜冏去世的那年,他的儿子姜维才十三岁。失去了父亲的姜维开始了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生活,虽然父亲不幸战败,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但姜维却并没有因此记恨魏国,反而对魏国一直忠心耿耿,想着迟早有一天他要为父亲报仇。228年,蜀国名谋诸葛亮出兵北伐,姜维身为魏国名

  • 姜维死后83年,一份密档在四川被发现,里面23字解开三国千年谜团

    历史人物编辑:爱搞笑的毛毛毛标签:姜维

    三国是一段乱世,其中势力最强大的军阀应当数曹操,如果不是在208年,曹操率领的大军被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击败,那么全国统一的进程还应当提前几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在《三国演义》当中,后期的诸葛亮和姜维似乎扮演着一个比较悲情的角色,他们多次想要光复汉室,北伐中原,可是每当有寸进之功,就会突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