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是一个很有争议性的人物。一方面他的个人魅力很高,是蜀汉后期坚定不移的北伐者,在蜀汉灭亡后还用生命为赌注来制定一个复国大计。但是另一方面姜维也有穷兵黩武的指责。而且很多人认为,蜀汉的灭亡,姜维要负很大的责任。因为姜维改动了从张鲁到刘备到魏延到诸葛亮长期经营的汉中防御体系,导致汉中防御空虚,钟会的十万大军能够轻易进入汉中。
姜维改动汉中防御体系的目的是要放曹魏军队进来,然后坚守关城,让敌人不能继续深入。等到敌人后勤不足,要撤退的时候,再出击对汉中的敌军打一场歼灭战。结果则是钟会打破关城,深入到剑阁;在姜维从沓中东救的时候,邓艾又偷渡江油,进入成都平原,逼迫刘禅投降。这样看来,姜维似乎确实是蜀汉灭亡的帮凶。但实际上“魏灭蜀之战”中出现很多无法人为控制的意外。如果没有这些意外,姜维很有可能完成之前的构想,对钟会打一场成功的歼灭战。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这件事。
“魏灭蜀之战”发生的意外
如果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那么在“魏灭蜀之战”中,蜀汉未必会灭亡,反而有可能对邓艾、钟会等人打一次成功的防御战。可惜偏偏有各种意外发生,而且成堆的出现,最后导致蜀汉灭亡。
首先是“魏灭蜀之战”之前的战争动员时期。司马昭弑君的举动虽然加强了对曹魏的控制,但也让自己陷入道德危机,拖慢篡位的进程。为了转移矛盾,提升名望,司马昭需要一次对外的巨大的胜利,不允许再出现失误。所以司马昭在伐蜀的准备工作做得很足,发动了至少十八万的兵力。这次对蜀汉的军事行动的规模应该是最大的一次了。
姜维此时为了北伐陇右的需要,屯兵在汉中以西的沓中。不过他一直留意曹魏在关中地区的动向。钟会在关中集结十二万大军,不可能没有动作。于是姜维向刘禅上表,要求向阴平桥头和阳安关口派出援军。一方面加强汉中这个对曹魏军队的口袋的牢固性;一方面保证沓中和汉中之间的交通畅通。结果消息传到成都,刘禅听信黄皓的鬼话,没有及时发兵。这可以说是“魏灭蜀之战”中蜀汉一方最愚蠢、最不可思议的意外。
然后是重要地区守将的陆续投降。阳安关口的守将蒋舒以出城杀敌为由,率领大部队投降曹魏,然后反攻下阳安关口。这次倒戈让钟会得到阳安关口囤积的大量粮食,更让钟会突破汉中的口袋,得以继续深入到剑阁;而在邓艾偷渡江油的时候,江油守将马邈投降,导致邓艾顺利穿过山地,进入平原地区,又击败诸葛瞻的蜀汉中军的最后抵抗力量,迫使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殄敌之术”实行的可能性
姜维改动汉中防御体系,固然有加强沓中兵力,方便北伐陇右的原因,但也是蜀汉战略思想的一次巨大改变,从原有的以防御为目的,变成利用汉中平原请君入瓮,关门打狗。高风险高回报。那么在“魏灭蜀之战”中,姜维有没有可能实现这种“殄敌之术”呢?如果没有发生这些意外,其实是有可能的。
司马昭在伐蜀之前对蜀汉的兵力有过一个估计,在九万左右,用于北伐和前线城关围戍防御的兵力在五万左右,其余四万。这个数字基本上符合事实,但稍微少一些,蜀汉灭亡后尚且有十万。小编认可司马昭对汉中以及沓中兵力的估算,大概五万左右,蜀汉其余地区比如成都、永安、南中、江州(这个存疑)等地兵力又有五万。事实上蜀汉危急的时候,兼领庲降都督、永安都督的阎宇已经率兵支援成都;庲降副贰都督霍弋也有支援成都的计划。永安和南中各留两、三千兵力(江州位处腹心不用留兵),成都和其他郡县留一万到两万兵力应对突然状况(比如南中、涪陵、汉嘉等地叛乱,东吴的偷袭,或者邓艾偷渡江油这种奇袭),蜀汉还能拿出三万左右的兵力。
假设刘禅听从姜维的建议,提前派遣廖化镇守阴平桥头;张翼、董厥支援阳安关口,两支援军各一万五的兵力,那么蜀汉就不会那样被动。虽然曹魏在西线上有超过六万的兵力,但是蜀汉的地形毕竟山地居多,且占有主场优势,坚守阴平桥头一段时间,等待沓中的姜维部队顺利向阳安关口支援应该不成问题;而另一方面一万五千士兵进驻阳安关口,稳固了汉中的人心,也杜绝蒋舒投降反攻下阳安关口的可能。
这个时候姜维和廖化在桥头大致有四万人(蜀汉各地守军数量没有明确记载,这些数字都是小编根据一些资料进行粗糙的估算的),分出一万五千与汉寿的胡济共同守卫剑阁(胡济应该有几千人,加起来将近两万人守剑阁问题不大,姜维、张翼、董厥、廖化四部四万人都可以抵挡钟会和诸葛绪十五万大军,证明这个地方绝对易守难攻),姜维自己率领三万人到阳安关口,更加保证汉中的安全。这样一来,蜀汉和曹魏就在汉中处于一种均势。钟会军队更为强大,十五万之巨;蜀汉这边阳安关口有四万五左右,处于包围之中的汉、乐二城以及黄金围等围戍大概有一万五左右,蜀汉在汉中共计六万。虽然数量上远远落后于钟会,但作为防守方,有城坚粮足的优势。事实上直到蜀汉灭亡,汉、乐二城和黄金围都没有被魏军攻破。
钟会的军队众多,需要的粮食消耗也更大。而从关中到汉中需要走连绵不绝的秦岭山地,后勤上的困难非常大。钟会根本坚持不了太长的时间,只能选择撤军。这个时候姜维的“殄敌之术”就很有可能取得成效。钟会大军又饥又疲,士气低落,还要由秦岭撤退;蜀汉军队则以逸待劳,士气高涨,是追击的一方,而且相对于曹魏军队来说更加善于山地作战。更何况在汉中平原还有汉、乐二城以及黄金围(兴势围不知道有没有失守)作为钉子影响曹魏军队的撤退,东吴方面也派援军牵制魏兴、新城、襄阳的曹魏军队。此时战局完全是朝对蜀汉有利的一方扭转。
小结
总体来说,姜维改动汉中防御部署的计划虽然冒险,但是是合理的,是兼顾防御汉中和进攻陇右两个方面的需求的,也是符合蜀汉后期的环境的。而且在“魏灭蜀之战”中,如果一切顺利,姜维不仅能够守护住汉中,还有可能对钟会大军造成巨大杀伤。但是战略设想是一件事,具体的执行上是另一件事。刘禅不听前线作战多年的姜维,反而听从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黄皓的巫蛊邪说,导致严重的延误战机;随后蒋舒、马邈等人的投降,彻底打乱蜀汉的防御体系,最后导致蜀汉的灭亡,姜维计划的彻底失败。
参考文献:《三国志》、《华阳国志》、《晋书》、《襄阳记》、《中国历史地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