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魏“肱骨”-司马懿

曹魏“肱骨”-司马懿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小境界大天下 访问量:3246 更新时间:2024/1/24 5:50:28

曹丕身边有很多心腹,也有很多可以信任的人,除了曹操留给他的宗室,就是他自己的党羽,这些人在曹丕夺嫡之争中贡献颇多,比如贾诩提出刘表和袁绍的教训;比如吴质等人鞍前马后的效劳;比如司马懿一直在背后默默的出谋划策,这些人比起曹植身边的那帮文人强很多,所以曹丕得以继位,重用这些人,可惜曹丕去世早,其他的功臣也去世早,唯有司马懿,一直在朝堂之上屹立,侍奉了曹操,曹丕,曹叡,曹芳而成为四朝老臣,从而有机会篡权,不得不说,活的久,就是让人无可奈何。

司马懿,字仲达,其先祖随项羽灭秦后受封殷王,也就是河内,后来汉朝建立,司马家就在河内生根发芽,祖父和父亲都曾为官一方,祖父是颖川太守,父亲做过京兆尹,所以他们家在当时地位也是颇高的,作为司马防的次子,司马懿也从小被寄予厚望,加上天资聪颖,慢慢的在士林中有了名声,有人认为他比他的哥哥司马朗还要有才能,那时候的司马懿和胡昭关系不错,年少轻狂时得罪了同郡的周生,被周生谋害而堵在山谷之中无法出来,幸亏胡昭苦苦哀求最终司马懿得以出来,算是救命之恩,这个胡昭很有才,而且也字孔明,倒是当时一个趣谈。201年,郡守推荐司马懿到曹操麾下为官,但是司马懿认为曹操宦官之后,不愿意在他麾下效力,加上当时天下的局势还没有明朗,不想早早的押注,就以身体有病而拒绝,之后曹操派出刺客试探,司马懿敏锐的猜到了是曹操派来的,因此没有抵抗装作生病,曹操没有怀疑。后来曹操的战功越来越多,甚至击败了袁绍一统北方,司马懿明白,这就不能再躲着了,就慢慢装作身体好转,208年被曹操强制征辟,司马懿也明白这次躲不过去了,也就应召,在丞相府担任属官。曹操与司马懿接触久了就发现司马懿这个人野心很大,而且有“狼顾”之相,对他有些忌惮,想除掉他,那时候司马懿和曹丕关系不错,曹丕还指望司马懿帮他谋取魏王的位置,因此就给司马懿说好话,加上司马懿察觉到危险后兢兢业业,曹操见这样,也就熄了灭口的心思。215年,曹操征讨张鲁而司马懿随军,他建议:这时候刘备并没有稳定好蜀地就迫不及待的出兵江陵,必然根基不稳,只要我们在汉中出兵示威,必然益州震动,随后出兵,伺机而动必可平定益州。而曹操认为不可过于贪心,岂能“得陇望蜀”?司马懿随闭口不言,之后曹操征伐孙权未果,反而让刘备乘势夺取了汉中做大,这时候孙权献上投降之表,曹操认为孙权这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而司马懿明白老板这是给自己台阶,于是夸赞曹操功绩,认为这是顺势而为的事儿。219年,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辅助曹丕,和吴质,陈群,朱烁被称为“四友”,也就是曹丕的四个心腹。后来也曾转任地方,认为荆州刺史和南乡太守两个人品德有问题,不适合在边防重地驻守,曹操不听,结果之后关羽水淹七军,二人果然投降。后来威震华夏的关羽让曹操有些慌乱,又是司马懿提出离间计,认为可以和孙权结盟突袭刘备,曹操依计而行,后来吕蒙白衣渡江,大破关羽。

220年,曹操去世,司马懿负责葬事,他能够稳固局势,带着曹操的棺木回到邺城,随后扶持曹丕继承魏王位置,他能够准确的判断局势,朝臣建议曹仁放弃樊城,襄阳回防而防止孙吴突袭,司马懿认为孙权刚得罪了刘备,不会再来进犯曹魏,朝臣不听,最终曹丕下令烧城,曹仁撤军后孙权没有进军,曹丕只能后悔。之后在曹丕登基的七年里,司马懿的官位也是缓慢上升,也被封了侯爵的位置,两次跟随曹丕南下讨伐东吴也有建功立业,后来曹丕病重,任命他为辅政大臣后就去世了,孙权乘机派诸葛瑾,张霸兵分两路进攻襄阳,自己亲率军队进攻江夏,而司马懿迅速出兵,先退孙权,后败诸葛瑾,之后斩杀张霸而稳固了江南局势,回朝后升任骠骑将军。227年司马懿奉命驻守荆州一带,那时候的孟达曾叛蜀入魏得曹丕信赖,曹丕去世后曹叡并不信任他,他就有些惶恐,于是想再归蜀国,司马懿明白他有反心,于是表面上写信安慰他,告诉他没事儿,暗地里带领精锐兵马星夜兼程突袭,他知道孟达优柔寡断,只要自己够快,就能在吴蜀支援前干掉他,后来果然如司马懿所料,两国援军被阻拦,司马懿再次成功平叛。随后司马懿在孟达驻地收买人心,将那些为非作歹之辈送入京城领罚而宽松的对待百姓,后来和曹叡讨论吴蜀问题,认为应该对东吴采取防守的阵势,曹叡深以为然,派司马懿在宛城驻扎,结果后来曹休不听命令而贪图战果南下,损兵折将而病故。后来诸葛亮出兵北伐,曹叡派出曹真,司马懿带兵征讨,当时曹魏实力强大,加上有张郃这种猛将,迅速击退了蜀军,后来因为大雨而班师(蜀地地形复杂,大雨易山洪,班师是无奈之策),231年,蜀军再次北伐,司马懿出兵抵抗,战况究竟如何亦不可知,反正蜀军肯定没赢。233年,匈奴叛乱,司马懿平叛后麾下建议应该防止诸葛亮再次北伐,而司马懿说诸葛亮数次北伐都因为粮草不济而被迫终止,因此这次他应该会囤积几年粮草才出兵,不必过于担忧。234年,诸葛亮率领蜀军主力再次北伐,和司马懿对峙于五丈原,也有吴军出兵配合作战,不过被满宠所拒,当时曹魏高层的战略和司马懿一致,认为没有必要和蜀军决战,只要拖就能赢,因此坚守不出,期间诸葛亮多次挑衅而司马懿都不予理会,麾下将士不满之后他又和曹叡唱了一次双簧,曹叡派出辛毗配合司马懿唱戏,而司马懿和蜀军使者的交流中明白诸葛亮身体每况愈下而要处理很多的政务,慢慢的就会支撑不住,因此司马懿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战略决策,后来诸葛亮去世,蜀军回军中发生内讧,杨仪杀死了魏延,司马懿想进军,被拒绝,就撤军回到洛阳。237年,占据辽东的公孙度自立为帝,明显挑衅曹魏朝廷,于是司马懿带领军队讨伐辽东,声东击西而围攻襄平,三战三捷而公孙康被迫向孙权求援,一个刚刚自立为帝的人就被包围了首都,可能显示不出司马懿厉害?不过公孙康是真拉夸,之后辽东大雨连绵,司马懿临危不乱下令防守,也不冒泡进攻,让公孙康一度占了不少便宜,而司马懿对部下讲“当时进攻孟达是咱们要以快打快,而现在咱们粮草充足,养精蓄锐,雨停之后再破襄平”,期间有朝臣想召回司马懿,而曹叡认为,司马懿必破公孙康,果然雨停之后魏军围困襄平而强攻,大意的公孙康以为魏军已经无再战之力,于是匆忙之中想投降,结果被司马懿拒绝,而麾下士卒投降者多,司马懿来者不拒。后来公孙渊想突围,结果失败,战死于城墙之上,随后司马懿下令宽容的对待辽东之民,而部下要求司马懿发放衣物被他以君王之物,岂能随意发放。毕竟当时司马懿功高震主,如果再收买人心就不好了,这一举动,可以让曹叡对他更信任,至此,辽东平定。

之后,司马懿接到曹叡连环诏书而回京,结果曹叡也病重了,司马懿再次作为托孤大臣,和曹爽一同辅助新君。孙权再次兴兵来犯,又是司马懿出兵对抗,241年,兵分四路的孙权被司马懿以轻骑兵骚扰,大军强攻的阵势吓退了朱然,随后在三州口追击到吴军大破之,打了胜仗的司马懿更加的谦虚,因为他明白功高震主。244年,大将军曹爽想从司马懿手中夺权权利,就讨伐蜀国想建立威望,司马懿劝阻无果,结果被王平击败,加上粮草不济,最终曹爽撤军,结果被蜀军追击,损失惨重。245年,曹爽开始夺权,毕竟宗室比权臣关系更进一步,司马懿只能蛰伏起来,再次装病,曹爽就不是个有本事的人,自然把朝政搞得一团糟糕,这样很多人期待司马懿出来主持大局,后来曹爽还把郭太后赶到后宫而带着自己几个心腹把持朝政,期间多次试探司马懿,司马懿装作老眼昏花,骗过了曹爽,随后等待着机会。249年,曹叡的高平陵修建好,曹芳去祭拜,然后曹爽带着一大帮心腹走了,司马懿乘机联合心腹,又骗郭太后说是为了还政于曹芳,太后遂下达诏书,司马懿打开武器库分发武器,夺取了洛阳政权,之后又派人游说曹爽,骗他回来,曹爽本来就是个草包。天子在手,还有兵权居然听司马懿蛊惑孤身回到了洛阳,最终成为了阶下囚。之后的几年,司马懿在国内排除异己而培植党羽,当上了魏国的丞相后又诛杀曹爽,朝政大权都在他手中,有人不满造反不是他的对手,反而让司马懿有借口把曹魏王公都抓了起来,便于自己掌握。251年,司马懿去世,已经把魏国的权利都转移到了自己的心腹和子嗣手中,至此魏国大权旁落,步了东汉的后尘。死后谥号宣文,后来西晋建立成了高祖。

司马懿这一生,审时度势是没的说,而且特别善于伪装自己,曹操,曹叡都被他骗了,三马同槽最后是马腾遭殃,他对于魏国功劳显赫又知进退,因此曹叡只能倚重他,而曹爽又明显不是他对手,也不下手干掉他,加上司马懿活的久,那曹魏大权旁落,也就没办法了。

标签: 司马懿

更多文章

  • 刘表坐拥荆州名将如云,谋士如雨,却不敢北上与曹操一战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趣读屋标签:刘表

    汉朝末期,群雄逐鹿,各大势力纷纷崛起,意图入主中原,夺得整个天下。当时刘备在各大势力中排不上号,真正的领军者是袁绍、曹操、刘表等人,他们掌握着肥沃的土地和大量兵马。而在这三位巨头中,实力最深厚的就是刘表。他虽然不像袁绍和曹操那样霸气外露,却也颇具实力,不仅拥有荆州这个军事重地,还有十万左右的兵将,以

  • 刘备年近50还是刘表的幕宾,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才愿意跟着他?

    历史人物编辑:近灵说历史标签:刘表

    刘备是人中龙凤,人若能成大事,不在多大年纪。有人成功是少年成名,有些人则是少年老成。刘备无疑是属于大器晚成的,他是拥有自己个人魅力的一个人。以至于在他屡战屡败的情况下,还有一批优秀的人才追随他,关羽、张飞、赵云、孔明是刘备起兵的老底子,相信没有这几个人的话,他是不可能成功的。刘玄德的中年时期可以说没

  • 刘表抱着当世最大的人才库,却为何没能像刘备一样成就霸业!

    历史人物编辑:读史奇闻录标签:刘表

    东汉末年,是一个天下大乱,军阀割据的时代,也是一个时事造英雄的时代,从公元189年董卓作乱到共元220年三国鼎立,短短的三十年间涌现了数百名名扬天下文臣武将,可谓是人才大爆发的时代。但有一个现象却很奇怪:当时有一个军阀坐拥天下中枢,养着一个大型人才库,最终却因为只求自保而导致很快灭亡,他就是荆州的刘

  • 荆州牧刘表称得上三国英杰吗?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或藏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盘点标签:刘表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里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刘备对威震九州的刘表还有另一种称呼,即八俊。在东汉中后期,刘表还被世人冠上“八俊”的称号。刘表的“八俊”称号最早出现在《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里,即(刘表)少知名,号八俊。俊,同“儁”,形声字:从人雋声;本义:才智

  • 刘表身边的三员猛将,孙权刘备曹操各得一人,刘备捡了大便宜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有点风标签:刘表

    刘表身边的三员猛将,孙权刘备曹操各得一人,刘备捡了大便宜导语:三国时期除了魏蜀吴里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之外,还有很多英雄豪杰和绝世名将,他们有的天纵英才,有的后天养成,有的甚至喜欢慷慨就义,但不论如何,历史已经给他们留下了浓厚的一笔。比如曾经的荆州牧刘表,他可以杀死名将孙坚,以一人之力统治荆州二十年。

  • 曹操征伐刘表正确吗?赤壁虽败此战却胜,刘备集团人才尽失!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博主标签:刘表

    在三国的历史上,三足鼎立增强了三国那一历史阶段的时长,若不是三国鼎立、天下三分,魏蜀吴其中的任何两个势力笑到了后面,但是之后的这两个势力的争斗,很快就可以见到最后胜利的那一方。比如在真实的历史上,曹魏率先把蜀国消灭,这一军事行动是在东吴没有插手的情况下,显然,其后没了蜀国,吴国也紧随其后被(晋)消灭

  • 为何刘备不要刘表让的荆州,后来却又和东吴抢着要?

    历史人物编辑:清澜说历史标签:刘表

    刘表压根不是真让,相比之下陶谦就让得真诚的多。当年曹操的父亲曹嵩,行路经过徐州附近。太守陶谦一心想和丞相搞好关系,派了手下前去沿途保护。结果派去的安保队伍,领头的见财起意,把曹嵩给谋害了。惹得曹操大怒,引大军前来兴师问罪,要屠了徐州。陶谦也是后悔不迭,本是好心却办了坏事,自问无力阻挡这场大灾祸。便邀

  • 「东汉末年分三国」57 刘表真的想把荆州让给刘备吗?

    历史人物编辑:永召说历史标签:刘表

    三国演义中刘表想把荆州让给刘备,可是刘备却推辞不受,那么刘表是真的想把荆州让给刘备吗?对比陶谦让徐州给刘备,就很明显发现刘表让荆州的意图。曹操借杀父之仇进攻徐州;借天子之名南下荆州。对陶谦而言,徐州城破之后将会被曹操诛灭三族,对刘表而言,荆州城破之后他会换个工作单位。因此,陶谦和刘表虽然都是面临曹操

  • 此人本是刘表旧部,追随刘备奉命镇守重地,其子做一事保刘禅不死

    历史人物编辑:朱玉飞标签:刘表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俗话说得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古代战乱之时,人丁短缺,常常会出现父子齐上阵的情景。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受当时社会背景影响,毕竟四处战乱,只有拿起武器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富贵险中求”的心理,很多男儿都渴望入伍谋求富贵。在动荡的三国时期,自然

  • 好运天降,为何刘备接受了徐州,却没有接受刘表的荆州?

    历史人物编辑:莽原说标签:刘表

    好运天降,为何刘备接受了徐州,却没有接受刘表的荆州?建安十三年,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很快就率大军南下,他试图夺取荆州。令他都没想到的是,刘表死后,接班的刘琮几乎是没有抵抗就已经投降,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荆襄之地,可惜他在赤壁战败,没能进一步夺取天下。荆州自古以来就是天下的战略要地,这里四通八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