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空城计之谜:到底是孔明吓跑司马懿?还是司马懿有意放孔明?

空城计之谜:到底是孔明吓跑司马懿?还是司马懿有意放孔明?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沐沐段子 访问量:942 更新时间:2024/1/23 13:38:23

(说历史的女人——第195期)

题记:空城计在历史上有好几个,就算在三国,也不单是孔明诸葛亮使用过,比如赵云也用过空城计,但是我们一旦说起空城计,却唯独记得孔明诸葛亮的空城计。这一切都要拜《三国演义》之所赐。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这个空城计,诸葛亮设空城计发生的时间是在第一次北伐期间,一开始整体的战况是利于蜀国的,还没有开打,已经有三郡望风而降,诸葛亮的内心别提多得意和舒服了,但是等大军进入实质性的对阵之时,蜀军的前锋部队便惨败,即马谡惨失街亭,蜀军锐气大挫,加上另一线的赵云邓芝也兵败,导致诸葛亮还没笑起来就哭丧起了脸。为了防止腹背受敌,被夹击,那么只有一条路可走:退军,回蜀国老家去。但是曹魏方面却不会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生机,司马懿率军来追。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马谡失街亭之后,诸葛亮内心变得十分紧张和犹豫不定,其实他内心已经被失败的阴云所笼罩。但是诸葛亮毕竟是诸葛亮,他虽然不擅出奇制胜,但是还是深谙行军和治军之道的。所以就安排张苞和关兴各领3000精兵,往武功山的小路走。目的是充当疑兵,遇见强敌不可出战,只鼓噪叫嚣起到威慑对方心理的作用即可。如果敌方担心有伏兵,就会自行退去,然后再领军进驻阳平关。同时,诸葛亮又令张翼带兵去修筑剑阁之道,以迎接后方的部队撤退。再令姜维马岱带兵埋伏在山谷,等大军全部撤退,他们最后再撤。

诸葛亮还做了一些细碎安排之后,全部妥当之后,然后他就亲自带着5000兵马前往西城县去搬运粮草。单是从诸葛亮这个安排来看,就能足见诸葛亮果然是个心细之人,安排得事无巨细,也非常周全,似乎毫无破绽。但正所谓百密一疏,他没有料到司马懿会得到他的动向,因为司马懿亲率十万大军直奔西城。

根据书中的具体交代来看,此时的诸葛亮身边只有2500个士兵,因为另外2500士兵被派去搬运粮草了。同时更糟糕的是,诸葛亮身边也没有大将,只有文官。所以说,当哨兵报告司马懿大军来到时,众人就只有一种表情:大惊失色。其实孔明诸葛亮也是吓得不轻,因此他赶紧来到城楼之上,登高而望,看见司马懿的大军黑压压地从远方分两路压了过来。搁在一般人看到这般情景,基本上都会做出一种选择,那就是快逃。但诸葛亮不愧是诸葛亮,他表现得非常淡定,或者说临危不惧。当然诸葛亮的大脑应该也是迅速转了一下的,逃跑这种念头他不可能没有产生,甚至可以说他的第一念头也是逃,但是面对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想逃的可能性很小,而且逃的后果则更严重,不仅自己所率2500士兵全军覆没,恐怕各处部署的兵马也凶多吉少。因此诸葛亮做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偃旗息鼓,打开城门。

不要以为这样做很轻松,这是需要相当大的胆识的。城门四开之后,他安排一门二十个军士装扮成清扫工打扫洒水,而诸葛亮自己当然也没闲着,他换上轻便的衣服,高坐城楼,面前摆一架古琴,然后就凭栏而坐,焚香弹奏。

却说司马懿大军来到城前,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令人生疑的事,或者说有三个疑点:第一个疑点即司马昭认为诸葛亮城中根本没有兵,他坐在城楼上弹琴,不过是做样子吓唬人。既然司马昭都能看出的端倪,想来司马懿不可能什么也没看到。

第二个疑点是诸葛亮当时所在之城不过是一座小城,并非坚城和大城,所以其屯兵和屯粮是有限度的,如果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强攻,很轻易就能拿下,就算城中有埋伏又怎样?

第三个疑点古人常说擒贼先擒王,既然诸葛亮在这个城中,而且诸葛亮又是蜀汉的顶梁柱,把诸葛亮弄死或捉了,那么蜀汉的天就基本坍塌了。司马懿用十五万之众,硬拿诸葛亮,也是值得的事。可是司马懿却笑了笑,没有做,而是退兵而去。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司马懿并非被孔明诸葛亮吓跑,实际上是司马懿有意放了孔明诸葛亮一马。那么司马懿为何这样做呢?其实司马懿这个老狐狸看问题实际上比诸葛亮更长远,或者说诸葛亮是一心为蜀国大业,而司马懿则还要考虑自己的身家性命之安全。

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就差点因为自己的“狼顾鹰视”之长相而丢掉小命,若不是他埋头苦干装傻子获得了曹丕的信任,他岂能活到今天呢?到了魏明帝的时候,司马懿就更加低调,说白了就是更善于夹着尾巴做人,而且做出了很高的境界,让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他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的地步。

其实以后诸葛亮多次北伐,司马懿采取的措施一直都是防守不战。如果按照正常来看,蜀汉论兵之众不如曹魏,论将之优良也不如曹魏,就算真枪实弹地打,蜀汉也不能赢,但司马懿就是不战。他玩消耗战术,这样第一符合魏明帝的策略,第二也符合司马懿的个人利益,能够让他一直掌兵,不断积累军中声望,第三则可以保命。后来司马懿能够果断成功发动高平陵政变,其中主要军中资源都来源于这一时期的铺垫。

结语:所以说

标签: 司马懿

更多文章

  • 曹魏“肱骨”-司马懿

    历史人物编辑:小境界大天下标签:司马懿

    曹丕身边有很多心腹,也有很多可以信任的人,除了曹操留给他的宗室,就是他自己的党羽,这些人在曹丕夺嫡之争中贡献颇多,比如贾诩提出刘表和袁绍的教训;比如吴质等人鞍前马后的效劳;比如司马懿一直在背后默默的出谋划策,这些人比起曹植身边的那帮文人强很多,所以曹丕得以继位,重用这些人,可惜曹丕去世早,其他的功臣

  • 刘表坐拥荆州名将如云,谋士如雨,却不敢北上与曹操一战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趣读屋标签:刘表

    汉朝末期,群雄逐鹿,各大势力纷纷崛起,意图入主中原,夺得整个天下。当时刘备在各大势力中排不上号,真正的领军者是袁绍、曹操、刘表等人,他们掌握着肥沃的土地和大量兵马。而在这三位巨头中,实力最深厚的就是刘表。他虽然不像袁绍和曹操那样霸气外露,却也颇具实力,不仅拥有荆州这个军事重地,还有十万左右的兵将,以

  • 刘备年近50还是刘表的幕宾,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才愿意跟着他?

    历史人物编辑:近灵说历史标签:刘表

    刘备是人中龙凤,人若能成大事,不在多大年纪。有人成功是少年成名,有些人则是少年老成。刘备无疑是属于大器晚成的,他是拥有自己个人魅力的一个人。以至于在他屡战屡败的情况下,还有一批优秀的人才追随他,关羽、张飞、赵云、孔明是刘备起兵的老底子,相信没有这几个人的话,他是不可能成功的。刘玄德的中年时期可以说没

  • 刘表抱着当世最大的人才库,却为何没能像刘备一样成就霸业!

    历史人物编辑:读史奇闻录标签:刘表

    东汉末年,是一个天下大乱,军阀割据的时代,也是一个时事造英雄的时代,从公元189年董卓作乱到共元220年三国鼎立,短短的三十年间涌现了数百名名扬天下文臣武将,可谓是人才大爆发的时代。但有一个现象却很奇怪:当时有一个军阀坐拥天下中枢,养着一个大型人才库,最终却因为只求自保而导致很快灭亡,他就是荆州的刘

  • 荆州牧刘表称得上三国英杰吗?曹操刘备煮酒论英雄或藏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娱乐大盘点标签:刘表

    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里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刘备对威震九州的刘表还有另一种称呼,即八俊。在东汉中后期,刘表还被世人冠上“八俊”的称号。刘表的“八俊”称号最早出现在《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里,即(刘表)少知名,号八俊。俊,同“儁”,形声字:从人雋声;本义:才智

  • 刘表身边的三员猛将,孙权刘备曹操各得一人,刘备捡了大便宜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有点风标签:刘表

    刘表身边的三员猛将,孙权刘备曹操各得一人,刘备捡了大便宜导语:三国时期除了魏蜀吴里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之外,还有很多英雄豪杰和绝世名将,他们有的天纵英才,有的后天养成,有的甚至喜欢慷慨就义,但不论如何,历史已经给他们留下了浓厚的一笔。比如曾经的荆州牧刘表,他可以杀死名将孙坚,以一人之力统治荆州二十年。

  • 曹操征伐刘表正确吗?赤壁虽败此战却胜,刘备集团人才尽失!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小博主标签:刘表

    在三国的历史上,三足鼎立增强了三国那一历史阶段的时长,若不是三国鼎立、天下三分,魏蜀吴其中的任何两个势力笑到了后面,但是之后的这两个势力的争斗,很快就可以见到最后胜利的那一方。比如在真实的历史上,曹魏率先把蜀国消灭,这一军事行动是在东吴没有插手的情况下,显然,其后没了蜀国,吴国也紧随其后被(晋)消灭

  • 为何刘备不要刘表让的荆州,后来却又和东吴抢着要?

    历史人物编辑:清澜说历史标签:刘表

    刘表压根不是真让,相比之下陶谦就让得真诚的多。当年曹操的父亲曹嵩,行路经过徐州附近。太守陶谦一心想和丞相搞好关系,派了手下前去沿途保护。结果派去的安保队伍,领头的见财起意,把曹嵩给谋害了。惹得曹操大怒,引大军前来兴师问罪,要屠了徐州。陶谦也是后悔不迭,本是好心却办了坏事,自问无力阻挡这场大灾祸。便邀

  • 「东汉末年分三国」57 刘表真的想把荆州让给刘备吗?

    历史人物编辑:永召说历史标签:刘表

    三国演义中刘表想把荆州让给刘备,可是刘备却推辞不受,那么刘表是真的想把荆州让给刘备吗?对比陶谦让徐州给刘备,就很明显发现刘表让荆州的意图。曹操借杀父之仇进攻徐州;借天子之名南下荆州。对陶谦而言,徐州城破之后将会被曹操诛灭三族,对刘表而言,荆州城破之后他会换个工作单位。因此,陶谦和刘表虽然都是面临曹操

  • 此人本是刘表旧部,追随刘备奉命镇守重地,其子做一事保刘禅不死

    历史人物编辑:朱玉飞标签:刘表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俗话说得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古代战乱之时,人丁短缺,常常会出现父子齐上阵的情景。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受当时社会背景影响,毕竟四处战乱,只有拿起武器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富贵险中求”的心理,很多男儿都渴望入伍谋求富贵。在动荡的三国时期,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