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里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刘备对威震九州的刘表还有另一种称呼,即八俊。在东汉中后期,刘表还被世人冠上“八俊”的称号。
刘表的“八俊”称号最早出现在《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里,即(刘表)少知名,号八俊。俊,同“儁”,形声字:从人雋声;本义:才智超群的人;引申义:才貌超群,千里挑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八·人部》:十人者曰豪,百人者曰杰,千人者曰俊,万人者曰英。《春秋繁露·爵国》:德万人者谓之俊。
刘表,能被世人冠上“八俊”的美誉,可见其才智在东汉中后期是千里挑一,甚至是鹤立万人之中。一千八百年来,不管是史书,还是野史,甚至是小说,对东汉后期的“八俊”的记载都不尽相同,而刘表的“八俊”美名也众说纷纭。
梳理一下东汉后期的“八俊”,有以下三种来源。
首先,《三国志》。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只用“少知名,号八俊”六个字来记载刘表有“八俊”的称号。但能与刘表并称为“八俊”的其他七人姓甚名谁就不得而知。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魏晋时期张璠《后汉纪》及《汉末名士录》,其中《后汉纪》曰:(刘)表与同郡人张隐、薛郁、王访、宣靖、【公褚恭】公绪恭、刘祗、田林为八交,或谓之八顾。《汉末名士录》云:(刘)表与汝南陈翔字仲麟、范滂字孟博、鲁国孔昱字世元、勃海苑康字仲真、山阳檀敷字文友、张俭字元节、南阳岑晊字公孝为八友。因此,陈寿只记刘表为“八俊”之一,反未明确“八俊”具体名字;而裴松之只引刘表列入“八交”、“八顾”或是“八友”。
接着,《后汉书》。
范晔在《卷七十四·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只用“与同郡张俭等俱被讪议,号为‘八顾’”一句话来表述刘表被列入“八顾”行列;而在《卷六十七·党锢列传第五十七》却将刘表归在党锢清流人物的“八及”,即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为“八及”。范晔对“顾”和“及”各有一句精辟地注释,即“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换句话说,顾是以自己德行引导世人追求社会正义,反抗暴政;及是自己言行引导世人追随人中英杰,壮大清流。为此,范晔只说刘表为“八顾”之一,也未明确除张俭以外“八顾”具体人名;而“八及”倒十分明确。
最后,《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文末提到“(刘表)幼好结纳,与名士七人为友,时号‘江夏八俊’。”江夏八俊中其他七人分别为:汝南陈翔和范滂(书中误记为刘表同郡,即山阳)、山阳檀敷和张俭、鲁国孔昱、渤海范康、南阳岑咥。毕竟《三国演义》是小说,其所写文字的可信度终究不如《三国志》、《后汉书》这类史书所记载。所以,罗贯中虽明确“八俊”的名与籍贯;但《三国演义》中的“八俊”前面有一个地名定语“江夏”,一下子将“八俊”的范围由一个国家缩小到一州、一郡;更为重要是罗贯中是小说家,不是史学家;而《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书。
俊者,言人之英也。为俊者皆是东汉士林当中佼佼者,当世英杰。刘表在党锢之祸前后的光辉事迹皆无可寻,甚至连活动轨迹鲜有记载。再者,陈寿对刘表评价不高,根本达不到“八俊”的水准。
笔者按:差异,指差别、不同;奇异、奇怪。刘表,虽在《三国志》里有“八俊”美称,却无“俊杰”事迹,更无“英杰” 的水准,以致在不同书籍有“八顾”、“八交”、“八友”,甚至有“江夏八俊”的不同称呼。正所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