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的刘备形象,实际上与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差距很大,很大程度上是拜《三国演义》所赐。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将刘备塑造成一个忠贞不二的汉室苗裔,在演义中,刘备礼贤下士,为人谦逊,处处散发着伟大的人性光辉,最重要的是,他还有着高贵的血统——大汉高祖皇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小说中甚至列出了从刘胜到刘备着整个一系的详细姓名。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备似乎并没有演义中的那么光辉伟岸。比如,连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三顾茅庐,刘备实际上也没有演义中所表现的那般求贤若渴: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可见,刘备实际上只是去了几次,才见到了诸葛亮。并没有像演义中所说的,在诸葛亮午睡时毕恭毕敬站在门外静候。他的表现,和其他创业时期的君主并没有多少差别。
至于刘备的真实身份,到底是不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这个也是无从考证的,一直以来都是他自己这样声称而已。根据考证,如果按照演义中的说法,不仅刘备不是汉献帝的皇叔,反而汉献帝的辈分要比刘备还高。
综上,可以看出,真实的刘备,虽然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也算是一号人物,但他身上很多所谓的"吸引人"的地方,并不突出。尤其是他汉室后裔的身份,在当时相信的人很少。更重要的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刘备的表现一直相当稳定——屡战屡败。基于这种表现,没有人才会将保压在刘备身上。
包括心怀汉室的荀文若。
前文说到,刘备未必是汉之苗裔,同样滴,曹操也未必是汉之贼子。曹操到底是否有篡汉自立知心,到目前为止一直是一个有着极大争论的问题。就曹操早期的表现以及晚期的一些自述而言,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将兴复汉室作为己任的忠良: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根据《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曹操的自述来看,曹操最后身居宰相之位,已经超过了自己的预期。而在他早期,担任校尉时,他的志向一直是为国讨贼。这一点从他早期的行为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比如袁术称帝后,他第一个攻打袁术,保证了汉家正统。至于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更确切的说法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当时的诸侯已经丝毫不听从汉天子的诏令,若不是曹操,"不知天下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可以说,至少在曹操自称魏王之前,曹操对汉朝表现出的忠心,是被当时的士子真真切切地看在眼里的。加上曹操本身实力雄厚,因此很多士子将"兴复汉室"的希望寄托在了曹操身上,其中也包括荀彧。
当荀彧发现曹操可能有不臣的倾向时,已经太晚了,当时的曹操已经控制了朝野,用他自己的说法,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因为自己功绩多所以仇家也多,但此举客观上的确造成了汉室的进一步衰微。此时,荀彧想要脱身,已经再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