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是曹操帐下第一谋臣,辅佐曹操尽心竭力。一直到曹操当上魏王之后,民间传说他和曹操反目,曹操派人把荀彧干掉了。
一种说法是赐蒸鹅,因为荀彧生了大疮,吃蒸鹅必死;第二种是送给荀彧一个空盒,荀彧明白空盒的意思,马上自杀。
这可真是会编会说!
可能这种传说源自于古代说书人的嘴。那时候没有电视,老百姓最喜欢的就是听书。这些说书人往往为了吸引眼球,就把好人说成天生少有人间全无,就把坏人说成头上长包脚底流脓。
老百姓便大声喝彩,然后往说书人身上乱丢大钱。
荀彧跟着曹操大半辈子,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有什么理由要杀他?
荀彧是在公元191年投奔曹操的,原先他在袁绍那里任职。
袁绍是个蠢蛋。有时候忽然之间很精明,像个贤明的君主。更多时候就是个糊涂蛋,是非不分。
荀彧看穿了袁绍的本质,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他。
那么,天下诸侯那么多,他为什么选择了曹操呢?
那时候的曹操,青年英俊,雄才大略,有着重振朝纲的理想和愿望。有人评论说那时的曹操早就想推翻汉室而自立,简直是胡说八道。就像开公司,你说刚开业就要三年完成上市的任务,现实吗?
股份公司上市,需要明面上的资料(暗地的不说),比如财务报表、营销数据、交税记录、资产大小等等,上缴给证监会审批。你新开一个公司,投资多少钱?盈利能有多少?员工多少人?市场占有率多大?主营产品盈利如何?
三年上市,痴人说梦,只有没头脑的傻子才会相信。
曹操那个时候的理想,就是恢复汉朝朝廷的正常秩序,自己做一个能臣。请不要忘记,曹操是“西园八校尉”之一。
担任洛阳县令的曹操,拿着五色大棒,痛打宦官蹇硕的叔叔,是何等的执法不阿。
这和荀彧不谋而合。
荀彧的理想,就是兴复汉室,可是靠他一个人是完成不了的。
他必须寻找一个杰出的英主,能够实现他的理想。
而曹操,恰好是这么一个执法不阿、情怀沸腾的热血青年,甘愿和荀彧同赴国难。
荀彧选择了曹操,是“事在人为”;曹操选择了荀彧,是“非卿莫属”。
荀彧没有让曹操失望。他推荐戏志才,曹操的实力迅速在诸侯中脱颖而出;他推荐程昱,曹操在军中有了上传下达的最佳人选;他推荐郭嘉,曹操得到了三国前期第一谋士。
曹操东征陶谦的时候,被吕布偷袭大本营兖州,是荀彧严防死守,没有让吕布得逞;曹操带兵官渡对抗袁绍的时候,是荀彧咬牙坚挺、调集粮草让曹操坚持到了最后。
荀彧为曹操,奉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和热血,曹操当着所有人对荀彧说:“您就是我的子房啊。(子房是汉初谋士张良的字)”
但是曹操逐步地变了。征袁术、杀吕布,降张绣、灭袁绍,平定北方,进而占据荆州。曹操已经成为了一个骄狂无度的君主。
人,往往随着环境的变迁而改变。如同我们赚到了第一桶金,便乐不可支,丑态百出。
这时候的曹操,已经不再把心思放在复兴汉室、重振朝纲的上面,也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越来越张扬的做法,和荀彧的理想渐行渐远。
到了曹操封为魏王的这一天,荀彧只能与曹操分道扬镳。因为,他别无选择。
还有什么事,比自己的理想破灭更让人心碎呢?
荀彧只能够以告老的借口离开曹操,这是他唯一的选择。
曹操是有感情的,虽然他杀起人来眼都不眨。
对于共事了大半辈子的荀彧,他只能让他自由离去。因为他知道,荀彧的理想不是被曹操自己破灭,是汉室名存实亡的时局演变造就的。
让荀彧自由离去,才是对荀彧最好的报答。
何况,此时的荀彧,已经是一个快六十岁的孤独老人。
生命行将结束,荀彧还能有作为吗?
曹操最终没有代汉自立,他仅仅是魏王。但是极有可能,他没有办法面对天国之中荀彧那双哀伤的眼睛。
荀彧是安静地在家里死去的。风烛残年,他回顾着戎马半生的自己,嘴角现出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
这丝微笑的意义,只有他自己知道。
或许,曹操在同时同刻的那一瞬间,也能感知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