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被曹丕逼迫不得已,在大殿上作下这首千古绝唱,抒发兄弟手足之间相互残杀的无奈。曹植的众多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在与廊下文人们互相酬赠的过程中所创作的,如《赠王梁》等诗词。
这些诗词主题很多,有鼓励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也有以道德为主题的。这些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都比较正向积极,且诗歌用词较为朴实,蕴藏着诗人的真情实感。这部分创作数量虽较少,但却写得很好,真实地描写出百姓困苦的生活。当时曹植看见北方临海的居民的生活情况十分困苦,于是写下《泰山梁甫行》。
建安十六年曹植随军西征关右,途经洛阳,亲眼看到这座曾经的繁华城市,如今却如此落寞,就此写下《送应氏》。从诗中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内心的那种悲痛而又无奈的情感。这部分描写现实生活写照的诗歌,摒弃那些辞藻华丽的用词,将作者所见所感融入诗词中,给人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曹植这部分诗歌与其他相类似诗歌一起,共同构成描写现实社会、反映人民生活的现实主义诗歌风格。建安二十五年的时候,曹操因病卧床不起,身处在王孙贵族家,使得曹操的诸子都开始为自己谋划。曹植的生活由此也发生巨大改变,步入忧患迭生的太和时期。
曹植的忧患,无非是来自其兄曹丕对曹植的疑虑,毕竟当时曹植也曾是继位的热门人选。曹丕刚登上魏王、丞相的宝座,就把曹植的两个好友残忍杀害了,最终这把刀也一定会落到曹植的头上。就在这一年十月,曹丕逼迫汉献帝将皇位禅让与他,并以其妻儿威胁,迫于无奈,汉献帝昭告天下禅让皇位于曹丕。
曹丕登上皇位之后,更加肆无忌惮地对他的兄弟进行迫害,曹丕派出自己的心腹手下,到各兄弟的封地去监视他们,有任何异动随时禀告。曹植是重点被监视的对象,曹丕的手下用尽全力都要找出曹植的错处,尽管曹植一再小心,还是被带到首都洛阳,遭到无情的治罪,幸亏得到其生母的庇护,才得以保全性命。
自此,曹丕加强对曹植的各项限制,不允许他未得诏命就私自离开封地,与各个诸侯之间不能互通消息。除此之外,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减半了他的粮饷,让他多次迁徙变更封地,不过好在,曹丕在皇帝的宝座上只坐了六年,就因病去世。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叡继位,称为魏明帝。其子继承曹丕的统治方针,对各个诸侯以防范为主。
但此时,曹植成为曹叡的叔父,是他的长辈,所以表面上曹叡不得不对曹植表示一点尊重,因此在限制上宽松了一些。在限制上的宽松,使得曹植不再像之前曹丕在位时那样担心忧虑,也使得他又重新燃起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希望。于是他鼓足勇气,多次上书曹叡,要求其给予政治上的任用。
但曹叡毕竟是曹丕之子,也因为父亲的缘故,内心对曹植的不信任可以说是从小就养成的。面对曹植的请求,曹叡每次都只是应付了事,先口头上嘉奖一下,然后就无果了。曹植还是只能在自己封地内,孤独地过着毫无人生意义的生活,身边只有仆人,对面只有妻儿,发表高谈阔论无人听,阐述道义伦理无人问。
曹植的心情长期处于低落的状态,对曹植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损害。太和六年,曹植带着遗憾和仇恨离世,享年四十一岁。总观曹植在黄初一太和的十二年间的生活,确如他自己所说的,他是“禽息鸟视”,是“圈牢之养物”。忧生之搓生活的大幅度变化,自然会影响及他的创作。
在曹植生命的后期,他所创作的作品作品确实有所减少,不见起初的贵游作品,也再不见那种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佳作。在人身自由被限制之后,他的很多作品确实也不再更新了,更新最多的,无疑就是表达自己身处忧患境地的苦闷之情。
曹植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他的一生十分坎坷不幸,但上天却赐予他无尽的诗歌才华,也算是不幸人生中的那一丝幸运。
参考资料:
《七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