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操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谜团,其一生不但文治武功一流,就连生儿子也厉害的很,他生的儿子不但多,而且能力不凡的也不少,简直可以组成一个排了,那可真是纯粹的曹家军,单凭这一点,刘备和孙权两个合起来也不是对手啊。不过儿子多了固然是好事,但也有令曹操烦恼的的地方,比如曹操到晚年,选定接班人时,就曾很费伤神,正经犹豫不定了好一阵子,最后在无奈之下选定曹丕继承他的大位。那么,在二十五个儿子中,曹操究竟最中意哪个继承他的大位呢?一向精明的曹操,为什么会在晚年时对继承人问题感到困惑呢?这就要仔细分析一下曹操早年间的家庭情况,以及他儿子们的一些情况了。
曹操早期的家庭概况:
曹操由于家世背景不错,且成事又比较早,所以身边从来不缺女人,19岁就被举荐为孝廉,步入官场,这一点是很多人都望尘莫及的。估计曹操身边很早就应该有女人,按《魏略》记载,曹操原配夫人是丁氏,而丁氏一入门时,曹操身边就有了妾侍刘夫人,且为曹操生了二儿一女,分别是曹昂、曹铄和清河长公主。所以这三个子女应该是曹操最早生育的几个子女,其中曹昂为长子,女儿为长公主。
长子曹昂的地位:
按一般观点认为,曹昂虽为长子,但其母是妾侍,他只是庶长子,按封建礼法,地位是次于嫡长子的,所以考虑他是曹操中意的继承人理由似乎并不十分充分,但曹昂却不是那么简单的。曹昂至少有两点优势是他的弟弟们无法相比的:
首先是他身份的转换。曹昂出生时虽然是庶长子的身份,但由于其母刘夫人早早过世,使他很快又迎来了一位新的强有力的母亲,那就是曹操的正室原配丁夫人,丁夫人进门后,不久就成了曹昂的养母,后期丁夫人也未生育自己的子女,所以他自然不会薄待曹昂,有了这样强有力的母亲支持,曹昂如果不出意外,是很有可能优先继承曹操大位的。
其次是曹昂个人孝、德、能等方面的表现,也都是比较出色的。曹昂二十岁时就被举为孝廉,只比曹操晚了一年,而且很早就跟随曹操征战,具备积累实战经验的机会和条件,这是其能力方面的表现。曹昂最令曹操不能忘怀的是他对父亲的孝心,曹昂之所以战死,完全是为了搭救曹操。197年,曹操在征讨张绣时,由于精虫上脑,这边刚征服张氏的男人,那边就迫不及待占了张济的遗孀邹夫人,导致张绣复叛,杀得曹操措手不及。在最危机的时刻,曹操不仅骑的战马被箭射死,其本人脸颊、右臂和脚也都受了伤,眼看就要丢掉老命的时候,他的儿子曹昂及爱将典韦拼死救了他的性命。曹昂见父亲受伤又没了战马骑,便将自己骑的马给了曹操,而他徒步拼杀,最后与典韦、曹安民等战死于乱军之中。由此,曹操才得以逃脱性命。可见,曹昂对曹操的孝行是百分百不含糊的,他要是能死里逃生,曹操怎么可能不优先考虑将大位传给这个儿子呢?
曹昂之死对曹操家庭的影响:
曹昂战死对曹操家庭的影响是很大的,逃回来后,丁夫人听说曹昂战死的来龙去脉,她伤心欲绝,对曹操的意见很大,常在曹操耳边念叨:“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甚至常常“哭泣无节”,搞得曹操回到后院就心情郁闷,一怒之下,将丁氏遣送回娘家,希望她能回转心意原谅自己。但令曹操想不到的是,丁夫人至死也没有原谅曹操。后来,曹操曾亲自到丁家去看望丁夫人,并“抚其背”说:“顾我共载归乎!”丁夫人却默不作声,曹操最后用近乎商求的语气说:“得无尚可邪!”就是说“跟我回家,可不可以?”丁氏依旧不理他,导致曹操甩下一句“真诀矣”,便绝望而归。
可以说,曹操在宛城夺张济老婆的代价是非常大的,直接导致了他和长子的“死别”,以及和原配丁夫人的“生离”。因为这两个人都是他至死也不能放下的人,在病危的最后时刻,曹操曾慨叹:“我前后行意,於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脩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意思就是说,我一辈子做事没有什么是有负于人的。唯一放不下的是死后,如果有灵的话,子脩要是向我询问他的母亲在哪里,我将如何回答他呀!由此可见,曹操至死仍然记挂着曹昂和丁夫人,这说明在其内心深处始终对他们怀着深深的愧疚之心。
曹昂之死对曹魏的影响:
众所周知,曹操晚年对继承人问题是比较困惑的,从现有史料看,他对自己的继承人主要是纠结于曹丕、曹植之间,他曾多次向身边的近臣征询立世子的意见,甚至曾一度打算传位给曹植,但最终发现二者都不是其最满意的继承人,所以在无奈中只能退而求其次,最后确定传位给曹丕。按史料记载看,曹操心目中最想要传位的儿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曹昂,另一个就是曹冲。但如果曹昂能侥幸活命,传给他的可能性应该更大一些,因为曹昂不早死,其养母丁夫人就不能负气而出,这样曹丕之母卞氏也就始终只能是妾侍,曹丕也就成不了嫡长子。
如此,曹昂身兼嫡长子之位,在内有丁夫人全力支持,在外有以身救父之功,他的弟弟们怎么和他争呢?所以他的机会应该是最大的。曹丕继位后也曾对大臣说过:“孝廉(曹昂)长兄,自然应当继承这个位置。如果仓舒(曹冲)还在的话,我也当不了皇帝。”可见,曹操最中意的继承人极可能是曹昂,这确实不是空穴来风。只可惜,历史无法回放,即使是曹操这样厉害的人物,也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
参考资料:《后汉书》《三国志》《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