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曹操晚年时,他的儿子们上演了一场精彩的“继位之战”。而我们都知道,最后的赢家是曹丕。曹操以前很喜欢曹植,为什么最后立曹丕为太子?而比曹丕更有才华的曹植为何会在这场斗争中失败呢?在本文中,我将根据历史数据为您解答这些问题。】
据粗略估计,曹操至少有15个妻子和25个儿子。在这些儿子中,不出意外的话,曹操会选择曹昂为继任者。但是命运总是捉弄人。早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昂在跟随曹操讨伐张绣时为救曹操被杀。曹操最疼爱的小儿子曹冲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莫名其妙地死去,年仅13岁。
曹丕、曹彰、曹植都是曹操的妻子卞夫人所生。曹操的其他儿子,大多都是平庸无才的。也就是说,在曹丕、曹彰、曹植之间展开了所谓的“太子之争”。不过,大多数人都认为,曹操立曹彰为太子是不可能的。
1、曹操立曹彰为太子可能吗?
曹操喜欢曹彰吗?
喜欢。有证据吗?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代君乌丸造反,曹操任命曹彰为北中郎将、甲孝奇将军。大军出发前,曹操语重心长地对曹彰说:“马上就要打仗了,你们在家是父子,在外是君臣,你们要保重身体!
”
拳父子情,跃然纸上。
而曹彰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是让人惊叹。他一马当先,奋勇杀敌,敌人纷纷倒下。打了半日,虽有几支箭,但还是打得不错,乘胜追击,打败了敌人。敌军见曹彰的表现,都吓坏了,纷纷请求投降(见张立瞻,万物皆破,请投降)。北方就这样平定了。
很显然,曹彰是一位武功高强、战技高强的将领。
而曹操对曹彰的表现也很满意。曹彰凯旋而归后,曹操捏着自己的黄胡子说:没想到我儿子这么厉害(黄胡子厉害)!
据《三国志·曹彰传》裴松之注《魏略》记载,曹操在汉中时,刘备派养子刘封前来挑衅。”曹操骂道:“卖鞋织席的人,你还想用假儿子来和我打仗吗?快给我儿子黄旭打电话,让他去和刘峰打。
但是曹彰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学习不好,只能炫耀自己的胆子。
据记载,曹彰自幼爱好骑马射箭。他力大无穷,体格强健,不畏艰险。他多次跟随曹操征战,表现非常出色。曹操却有些失望,对他说:“你不喜欢读书,只喜欢骑马射箭,炫耀自己的勇敢,有什么了不起的?”并且)?
曹彰回答说:做人就应该像卫青、霍去病一样,驰骋沙场,奋勇杀敌,建功立业。怎能宅在家里读些圣贤的书,希望能成为一名医生呢?
那么,曹操是不是对曹植彻底失去了信心呢?
不会,因为他也考验过曹植。
有一次,曹操召集儿子们,让他们表达心声。轮到曹彰说要当将军。曹操又问,当了将军之后怎么办?曹彰回答说:一定要带路,不怕牺牲,不怕灾难。此外,必须严格奖惩。曹操听了,只是笑了笑。
我想曹彰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让曹操很失望。就算他有立曹彰为太子的想法,经过这次谈话,估计也打消了。因为身为君主,怎么会像将军一样,整天打打杀杀?曹彰显然不是一个合格的人选。
曹彰被排除在外,只剩下曹丕和曹植。
2、曹操为什么最终立曹丕为太子?
众所周知,曹植文笔敏捷,才华横溢,能作诗七步,可谓“文笔如神”。
据《三国志·曹植传》记载,曹植十岁时,已能吟诗散文,善作文章。曹操看了他写的文章后,非常惊讶:他为什么要叫人给你(如谦人邪)写呢?”曹植听了这句话,跪下说道:“字是字,笔是写的,你当面审问我,凭什么说文章是别人写的?
人们)?后来,曹操修建了铜雀台,让文人都在台上赋诗。曹植先写完,曹操看了后很是佩服。
从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曹操对曹植是非常钦佩的。不仅如此,曹操还经常请教曹植,结果也很满意(每次来看都难求,一一应声,特别宠爱)。
据《三国志·曹植传》裴松之注《魏略》,曹操欲立曹植为太子(太祖有意立之),且曹植性善(性简,无威),不奢(大众)服装,还不华丽)。
按理说曹植应该是皇位继承人。
那为什么不呢?
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①曹丕文武双全
很多人只知道曹植有才华,却往往忽略了曹丕也有才华。
先说曹丕的文采。曹丕不仅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与曹操、曹植并称为“三曹”,是“建安七子”之一。他自幼读经,通晓各家学说。虽然在诗坛上的地位比不上曹操、曹植,但在文学上的地位就不一定了。第一,他的《燕歌行》被誉为“七言诗之祖”。第二,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第三,他代表了“文学自觉”的精神。
陈寿对他的评价是:
“早年,皇帝喜爱文学,以写作为业,着有数百篇。
”
“文帝才华横溢,文采斐然,博学多才,才学兼备。”
这样的曹丕,够有才啊!
此外,曹丕不仅有文采,还有军事才能。五岁学射箭,六岁会射箭,八岁会骑马。他的骑射高明到一定境界(追鸟十里,奔射百步)。所以,连荀彧都称赞他,觉得他不可思议(听说君好左右射,实在是不可能)。不仅如此,曹丕还会击剑、下棋、弹琴。可以说是无所不能,样样精通。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曹丕的“才”比曹植的“才”更全面。
所以你不能因为曹植有才,就认为曹操要立他为太子。
②古时强调“立子以长不以德”,“立子以德不以爱”
曹丕比曹植年长,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古代的继承制度有两种,一种是“立子为长而不为贤”,意思是继承人必须从子孙的子孙中选出,年龄最大的必须是选择,而不是最有能力的。另一种是,“立子以德不以爱”,意思是如果没有儿子,应该选择最有德的,而不是最喜欢的。
正因为曹植贤德,曹操最“爱”他,所以曹操更不能选择他。否则,曹操就得背负“立子为德不为长”或“立子为情不为德”的骂名了。
很多人又会说了,曹操不就是提拔人才,不折衷贬低人才吗?你怎么会受这种想法的影响呢?
鉴于这一点,我想说的是:那是一种传统,连汉高祖刘邦都避免不了,更何况是曹操呢?
应该说当时的士大夫都是这么想的,比如崔琰:
”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识以仁孝智,应承正统。焉将坚守。”
又如毛杰:
“袁绍近来毁家灭国,不顾子孙后妃,这样的大事,不宜传闻。”
③曹植太任性,曹丕会假装得人心
用《三国志》的话说就是:
“智任性,不自励,狂饮,文帝以术制服,故作谦让,宫人摇摆议论,遂立为太子。”
曹植嗜酒如命,给曹操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围攻曹仁。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郑禄将军,要他救曹仁。没想到,曹植临走前,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曹操后悔不已,罢免了曹植。
如果曹植这次表现好的话,还是有可能拿下这一局的,可惜没有把握住。
3、除了以上原因,曹植的失败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吗?
在“继承之战”的过程中,朝廷内部形成了两派势力。
一派支持曹丕,主要代表是吴植;另一派支持曹植,主要代表是丁仪、丁真、杨修两兄弟。
俗话说“三个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但是这句话有时会失效。就拿这次“继位之战”来说,丁仪、丁真、杨修还真打不过吴植。
吴植,字刚劲,博学多才,给曹丕出谋划策,真是妙不可言。有一次,曹操即将出征,曹植当众写了一篇文章。华丽的文辞,着实精彩,曹操也很高兴(左右属首,王一月颜)。曹丕一见,顿时黯然失色,不知如何是好。吴志低声对他说,让他哭就好。曹丕照吴植说的做了,曹操着实被打动了,开始怀疑曹植没有诚意(花言巧语,诚意不足)。
而曹植这边的人,比如杨修,都是故作聪明,想出了坏主意。比如,他每次都帮曹植写很多问答。曹操每问一个问题,马上就有人给他答复。几次下来,曹操就知道其中的窍门了。曹操从此对曹植产生怀疑,对杨修更加憎恨。
从这点来看,谋士是没有用的,这也是曹植失败的一大原因。
结论【我觉得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曹丕不仅是长子,而且才华横溢,用对了人。而曹丕的失败也再正常不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