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都是自己的儿子,而且都是有才能的,尽管在演义中曹操似乎更喜欢曹植,但实际上,曹操对曹丕和曹植都是有所期待的,特别是在曹冲死掉之后。众所周知,曹丕最终在这场夺嫡之战中获得了胜利。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曹植斗不过曹丕呢?
第一、长幼有序
曹操的长子原本是曹昂,但曹昂是个福大命不大的人,他年少时就因病去世了,而原本排行第二的曹丕一跃成为曹操幸存的“长子”。而曹植尽管是曹操第三子,但因为年龄排在曹丕之后,按古代君王立长不立贤的古训,曹丕已占得先机,成了名义上的“继承人”。
第二个、才艺和器识
曹植被时人视为“绣虎”,他的文学才华在曹丕之上,但政治斗争或者政治权变并不以文学才华作为衡量标准。卖弄机灵和文采,曹丕不是曹植的对手,但曹丕懂得藏拙,他在谋士的建议下尽力揣度曹操心理,“从而隐其诡诈,以敦扑、无华、纯孝的形象面对乃父”。
有一次,曹操带兵出征时,曹植以长篇诗赋的形式做为送别礼,把父亲大夸特夸、大赞特赞了一番,令曹操笑逐颜开,欢心不已。而曹丕吟不出那么高水平的诗赋来,索性来了三缄其口,而是改作肢体动作来表达,他一脸忧伤,泪眼婆娑,装作一副生离死别的样子,这令曹操也眉头紧蹙,伤感不已。但事后,曹操却曹丕的诚心而感动不已,认为曹丕更忠于自己。
才艺固然重要,但器识更重要。换言之,性格和修养是决定性的因素。器量狭隘、性格浮躁、见识短浅的人即使才高八斗,在官场上也必然是失败者。如大才子曹植在文坛上傲视同侪,深得其父曹操的赏识和宠爱,离太子之位只有一步之遥,但最终还是跑不过其兄曹丕,被曹丕捷足先登。究其原因,正是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饰”,被人抓住痛脚;而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扬长避短,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最终荣登太子之位。
第三、外在人脉
曹丕和曹植两人各自拥有各自的党派。曹植这边有荀彧、杨修、丁仪等超级牛人的支持,而曹丕这边有贾诩、司马懿等超级谋士的支持,可以说旗鼓相当,势均力敌,
但曹植坏就坏在杨修这个人身上,要知道杨修虽然拥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却也是个恃才放旷之人,往往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小聪明,这令曹操很是反感。
曹操把处处作死的杨修处死之后,对曹植也同样冷漠了许多。而曹丕的拥蹙者却显得成熟稳重很多,为其出了不少谋献了不少计。可以说身边的参谋发挥作用的大小也左右了曹丕和曹植两人命运。
综上,曹植之所以斗不过曹丕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他这样的人自然会吸引杨修这样的人,这也导致他的参谋团和曹丕的相比不成熟了很多。这其实不过验证了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