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陆逊之子能成三国名将,为何诸葛亮之子,却背负三罪,战败自尽?

陆逊之子能成三国名将,为何诸葛亮之子,却背负三罪,战败自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曾东 访问量:706 更新时间:2024/1/23 20:29:34

一、陆抗:三国最后的名将

公元274年三月,司马炎决定两路夹击,开灭吴之战。于是他命王濬为益州刺史,大造战船,训练水军。三国从这一年开始,事实上进入了倒计时状态。

吴国大将陆抗得知这一消息后,大惊失色。陆抗是陆逊之子,号称东吴,其实就是三国最后的名将。他知道司马炎这一手的可怕。

当年刘备东征,虽被他老爸陆逊击败,却也差点打爆东吴。当时,若曹丕听取刘晔建议,自荆州方向进攻——如此两路夹击之下,别说陆逊了,就算再加上周瑜复生,东吴都难以抵挡。

没想到如今司马炎又祭出这一手,陆抗焉能不惊惧?奈何此刻的陆抗,已重病缠身自知来日不多,便提笔给吴主孙皓写了一个奏折。

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下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

务必尽快加强“西陵”和“建平”这两个地方的防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同时这也是我老爸陆逊活着时,最担心之处。

臣父逊昔在西垂陈言,为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则荆州非吴有也……(出自《三国志》)

可惜陆抗虽忧心如焚,奈何孙皓却完全不当回事。不但“接着奏乐接着舞”,还一不高兴就要砍臣子的人头玩。

就这样四个月后,也就是公元274年的七月,三国最后名将陆抗病逝了,年仅49岁。果然五年后,陆抗的担心变成了现实。

公元279年,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司马炎开启了“两路齐飞”的灭吴之战,西川方向的王濬率军顺流而下,配合荆州方面的正面进攻,吴国毫无悬念的亡了——三国在这一年,彻底结束。

二、陆抗到底有多厉害?

看到这,熟悉《三国演义》的读者该奇怪了:三国最后名将不是姜维吗?咋成了陆抗?只能说,这都怪罗贯中,他是以蜀汉为主角写成的《三国演义》,自然蜀汉亡了,《三国演义》也就结束了。

实则三国历史却是,在蜀汉灭亡后,又过了16年,东吴才灭亡。司马炎不是不想加快进程,而是被陆抗崩了牙。

那是公元272年,晋国名将羊祜和杨肇,统十万之众,还有吴国降将步阐(东吴丞相步骘之子)配合,却在西陵之战中,被陆抗以三万人马揍得惨败。

当时都要把司马炎气疯了,把羊祜从车骑将军,贬为平南将军。杨肇更惨,直接削职为民。正是这一战之后,司马炎和羊祜都意识到了:陆抗不死,吴国难亡。由此这才有了著名的“羊陆之交”。

有人曾复盘过“西陵之战”,结论是,陆抗比他老爸陆逊更厉害。陆逊在夷陵之战时,有孙权力挺,更有许多身经百战的将领辅佐。整个东吴都清楚,这一战若败了,吴国就成刘备地盘了,故而也都全力支持。

可西陵之战时,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了。东吴内部争斗不断,一盘散沙,孙皓暴虐无常,以至于搞得步骘的儿子,都投降了晋国。

况且刘备当年最多五万兵马,而西陵之战中,晋国却是十万之众,更兼名将羊祜统兵,这怎么看怎么比当年夷陵之战时更凶险,更无胜算,结果却被陆抗翻盘。所以也就难怪司马炎,差点被气疯。

三、诸葛父子和陆逊父子

了解完三国最后名将陆抗的厉害之后,自然便会想起一人,谁?正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因为两人的老爸,诸葛亮和陆逊,都以臣子之身,享受独立入传的人物。

也就是说,诸葛亮和陆逊都是单独自立一传,三国时期仅有这两位。哪怕周郎、关羽、荀彧都要跟别人扎堆挤在一起,而没有这超级待遇。因此换句话说就是:诸葛亮和陆逊,才是三国食物链顶端的人物。

《三国演义》为了凸显诸葛亮,搞出了“一时瑜亮”,引得后人至今还用这个成语,形容和赞美,两位旗鼓相当的俊杰。但通过了解三国正史才发现,哪有什么“一时瑜亮”,“一时逊亮”才是真相。

刘备死后,诸葛亮独臂撑天。孙权则依靠陆逊,夷陵挫刘备,石亭败曹休,最终美滋滋称“吴大帝”。

诸葛亮和陆逊,更彼此敬重,还经常互相写信。如诸葛亮就写信给陆逊表示:我那侄子诸葛恪,性格太张狂,太缺乏历练,别一上来就委以重任,搞得我都担心不已。

而且更好玩之处还在于,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比陆逊(生于公元183年)仅大两岁,还都属于中年得子(陆逊长子早夭)。

陆抗生于公元226年,诸葛瞻则生于公元227年,陆抗比诸葛瞻大一岁。

哪料最终的结果却是,陆逊之子陆抗成三国名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却背负三罪,兵败自尽。为何出现如此之大的差距?

四、为何差距这么大?

在笔者看来,就一点原因:环境塑造。先看诸葛瞻,诸葛亮死时他八岁左右,从此便被刘禅收养,长大后娶了刘禅的女儿。

由于诸葛亮拥有巨大威望,几乎所有人都期待诸葛瞻,能成为第二个诸葛亮。以至于每当出现某条好政令时,人们就都纷纷表示,一定是诸葛瞻的功绩。(《三国志》: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

再看陆抗,由于陆逊搅入太子之争,被孙权逼死,整个陆家遭到了没顶之灾,陆抗开始夹着尾巴做人。直至六年后,孙权病死前才得以改变,孙权承认,对不起陆逊。

在孙权死后,东吴开启了内斗模式!陆抗的老婆是诸葛恪的外甥女。可诸葛恪这位孙权的托孤重臣,很快被仇敌搞死了。这一下子,陆抗又成了对方的眼中钉。于是陆抗休妻自保。如此过了四年之后,他才被启用,算是转入正轨。

总论分析:诸葛瞻丧父后,就成了温室中的花朵,虽看着光亮照人,却未经风霜,难堪大任,自然是各种的“纸上谈兵”。

比如,当时的蜀汉顶梁柱姜维,继承了诸葛亮遗志,主张北伐用兵,并跟黄皓水火不容。但诸葛瞻却同时把姜维和黄皓,视为了死敌,这简直让人看不懂了!

邓艾偷袭阴平后,他承载着刘禅的最后希望率军阻击,却不听黄崇计谋:据险阻击,非要在平原上,率领新兵硬刚邓艾的“百战之军”,导致兵败。

诸葛瞻死前大呼:我有三罪: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如今又无法打败邓艾,还活着干啥!就这样诸葛瞻背负三罪,兵败自尽。虽保全了忠烈,却无法如陆抗一样力挽狂澜。

再分析陆抗,自陆逊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受各种挫折,甚至性命堪忧,这自然就导致了陆抗,被历练得沉稳干练,成为了三国最后名将。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诸葛瞻的悲剧就在于此!

标签: 陆逊

更多文章

  • 请曹操刘备孙权选出三位“三国韩信”:除了周瑜陆逊,还有谁带兵多多益善?

    历史人物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陆逊

    建安二十年的魏吴逍遥津之战,打出了两个绰号,那就是“张八百”与“孙十万”。这可不是小说杜撰,而是有史料依据的:“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这段话是曹丕写在追忆、嘉奖张辽的诏书上的,虽然可能有些夸大,但绝不可能一点都不靠谱。细看三国史料我们就会发现,张辽的统兵上限绝不

  • 刘备东征失败后,陆逊为何不攻打蜀国?

    历史人物编辑:椒盐侃影标签:陆逊

    说起夷陵之战,很多朋友应该都不陌生。当时,刘备为了报关羽之仇,夺回荆州,率领蜀兵攻打孙权。一开始,刘备一路处境艰难,最后不幸遇到了东吴的军神,最终败得一败涂地。按理说,夷陵之战,蜀国实力已经大伤,东吴完全可以乘胜追击灭蜀。但鲁迅为什么不敢攻蜀呢?这让很多人都觉得奇怪。刘备兵败夷陵后,并没有带领残部返

  • 少年陆逊的悲哀:孙策杀了他的“父亲”,他却不得不选择辅佐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陆逊

    《礼记》之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子夏问孔子:“有人和我有杀父之仇,我该怎么办呢?”孔子告诉他:“什么都不干了,睡觉做梦也不能忘了这个大仇,和他不共戴天,哪怕是在光天化日的闹市之中遇到他,也不用考虑回家拿兵器的事情,直接和他拼了。”的确,自古以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尤其是在那些世

  • 若刘备带诸葛亮去伐吴,蜀国还会输吗?陆逊说了24个字给出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陆逊

    刘备被认为是三国起兵最尴尬的主角。但他也凭借自己的仁义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最终建立了蜀国。后来,刘备以一己之计占据了荆州和益州,打败了曹操占据了关中。随后,刘备更是大放异彩,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上将。并让他最信任的二弟关羽镇守战略要地荆州。而镇守荆州的关羽却遭到孙权部下吕蒙的袭击。最

  • 孙权为什么要逼死自己的谋士陆逊?

    历史人物编辑:孙金星标签:陆逊

    魏蜀吴三国争霸的过程中,每一个王朝都有属于自己的谋士,没有这些谋士的辅助,主公肯定是不会成就大业的。就拿曹操来说,没有郭嘉的辅佐,恐怕曹操根本统一不了北方。要知道当时的北方有袁术这样的大诸侯,没有谋略肯定是不行的。 结果袁谭和袁尚两兄弟在袁术死后,开始了互相争夺,这时候的曹

  • 陆逊大火随风起,夷陵吴枪英姿在!

    历史人物编辑:吴文磊标签:陆逊

    战略天蓬说: #三国志战略版##云起龙襄#大家好,我是天蓬!陆逊大火随风起,夷陵吴枪英姿在!本期内容开始前,天蓬想先改正一个失误。上一期天蓬说鲁肃兵书带援其必攻是错误的,鲁肃没有援其必攻的兵书!天蓬想着带恢复战法基本都带有援其必攻兵书!苦笑!鲁肃使用临敌不乱,程普使用军形兵书!本期天蓬特意找巽风|云

  • 东吴国力是蜀汉两倍,为何陆逊不北伐?

    历史人物编辑:张成涛历史标签:陆逊

    魏蜀吴三国争霸无疑是尽人皆知的,小说三国演义的出现,让人们对三国时期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段大分裂时期,可是在这样的战乱年代,出现了很多厉害人物。包括诸葛亮、司马懿、荀彧、郭嘉等等。虽然三国是一个战乱年代,但是三国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诸葛亮无疑是这个年代的代表人物之一。赤壁之战

  • 毛主席评说陆逊战胜刘备,是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到底有几层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贪吃的骆驼标签:陆逊

    毛主席在看三国时期的史书时,曾看到陆逊替东吴抵抗刘备一节,毛主席在看完这段书之后,提笔写下了这么一句评语: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公元221年,刘备打着为二爷报仇的旗号,御驾亲征东吴,虽然当时三爷也走了,行军军师法正也不在,当时战事一开始的时候,刘备仍然节挥出了他老将的风采,打的吴

  • 孙权晚年粗暴嗜杀,就连对东吴鞠躬尽瘁的陆逊,也没能有好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震旦说标签:陆逊

    在魏蜀吴三个开创者中,刘备自不用说,向来都是颠沛流离,东奔西走,多历患难,直到晚年才打下一份基业;而北方的曹操,虽说也是一个官二代,但作为宦官之后,身世和东汉那种“四世三公”的名门比起来基础还是差得远,他本人也是从基层干起,亲自沐雨栉风征讨四方,经历诸如濮阳遇吕布、宛城遇张绣、渭水逢马超这种死战。这

  • 诸葛亮、陆逊、司马懿、如果三人相拼,谁能独领风骚,笑到最后呢

    历史人物编辑:心研墨香标签:陆逊

    三国中真正改变魏蜀吴实力对比的谋士,绝对应该荣归司马懿。为何呢?联吴抗刘杀关羽,别看就这一条妙计,后续发挥的作用,一百个诸葛亮都比不上。细看汉中决战,刘备用诸葛亮之计,五虎名将各路齐出,打的曹操哭爹喊娘,关中决战几乎折损了他40万的精锐部队。司马懿想法助阵,也被一锅端的打回洛阳老家。曹操和司马懿估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