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夷陵之战,刘备占据居高临下,为何败给东吴陆逊?

夷陵之战,刘备占据居高临下,为何败给东吴陆逊?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西瓜唠车 访问量:673 更新时间:2023/12/11 16:35:46

蜀汉章武元年,也就是公元221年,昭烈帝刘备经过一年多的准备,终于发动了对东吴的这次大规模的战役—夷陵之战。这次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战役的结果以蜀汉败北,东吴胜出而结束,对后来的历史进程影响深远。

图-蜀吴夷陵之战示意图

夷陵之战前,公元219年,驻守荆州的关羽以策应刘备北伐汉中,发动了襄樊之战,水淹曹操七军,威震华夏,结果却被东吴吕蒙截杀,荆州落于孙权之手。公元220年,曹操卒,魏王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次年,刘备也称帝,国号汉。刘备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打着为好兄弟关羽复仇的旗帜,率军东征东吴孙权。

关于刘备为何要发动这次对东吴的战役,很多人都认为就像蜀汉打出的旗号是为关羽报仇那样,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方面,或者说是出兵的一个借口而已。真正的原因则在于,东吴孙权夺走荆州,使得蜀汉不得不考虑拓展战略空间,夺回荆州才是刘备不顾群臣反对,发动这次战役的真正目的所在。

图-湖北荆州位置及周边地形

魏蜀吴三方,刘备一方综合实力本就处于劣势,对任何一方都无任何优势可言,尤其是失去荆州以后,只能龟缩在蜀地,这才是最致命的。北上空间达汉中已到极致,继续北上就面临这对魏的正面对决,蜀汉显然没有准备好。相比之下,曾经长期经营的荆州之地,曾为蜀汉强有力的人才、物资输出之地,刘备在此则有很大的民意基础和世族的支持。拿下荆州,则可对长江下游的东吴形成压迫之势,将极大地拓展蜀汉的战略空间。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刘备率军约3万余(后来又有五奚蛮万余加入),总兵力约5万,水陆并进东出鱼复(今重庆奉节),这里当时是蜀汉和东吴的分界之处。我们都知道,长江三峡正是西起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长江三峡这段水道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地跨重庆奉节县、巫山县,湖北恩施巴东县,湖北宜昌秭归县、宜昌市,全长约193公里。三峡两岸均高山林立,对峙而出,悬崖峭壁,高达一千多米。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促就了如今的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工程。

图-长江三峡

在三国时期,长江三峡是中原西进巴蜀,巴蜀东出中原的必经之路,也是最便捷的通道,因此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大军占据上游优势,很快就攻取了三峡峡口,然后顺流而下。东吴孙权此时压力山大,一方面刘备大军力大势强,攻势猛烈;另一方面曹魏在东面虎视眈眈,搞不好就有亡国的危险。迫于无奈的孙权,向魏国称臣,被封吴王,暂时稳住了北方的曹氏。同时,派出大军5万,由陆逊率领逆水而上,抵挡蜀汉大军的进攻。

刘备大军顺利夺下巫地(今湖北恩施巴东)、秭归(今湖北宜昌秭归),势如破竹。东吴一路退却直至宜道(今湖北宜昌宜都市)、猇亭(今宜昌猇亭区)一带,转入战略防御。蜀汉和东吴大军在此僵持,谁也奈何不了谁。

图-湖北宜昌宜都市俯瞰

陆逊为何不在三峡和刘备展开决战而要一路后撤到猇亭呢?看看三峡的地理环境就大概知道原因了,长江三峡的环境决定双方只能进行水战,两军数量上旗鼓相当,而占据上游的刘备无疑是占据优势。沿长江逆流而上的攻入蜀地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但那是建立在逆流一方有绝对实力的情况下。如东汉初,大将岑彭率战舰数千艘逆流而上,平定益州公孙述。此时的东吴显然不具备这种条件,宜昌则是长江出三峡后第一个较大、地势相对开阔的地区,两边的山势也不如三峡段那么险峻,刘备方的居高优势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面对坚守不出的陆逊,刘备亲临猇亭督师使尽各种办法,骂阵啊什么的,甚至连分兵的招数都用上了,陆逊就是不接招。刘备派张南率兵围攻宜都,指望陆逊能出兵救援。因为宜都守将孙恒是孙权的侄子,要是一般的将领可能还真就分兵去救援了。陆逊毕竟是名将,就是不分兵,让刘备的目的没有达到。

图-湖北省宜昌市人文地图

本来打算速战速决的刘备一方,结果被动地被拖入了消耗战,主动把控战场的节奏没了。双方相峙半年多,这对深入敌方东吴境内几百公里的蜀汉一方,绝不是什么好事,士气涣散已经是预料之中,甚至连作为统帅的刘备都有些放松警惕了。为何如此说呢?因为为应对酷暑天气,他命水军上岸了,将兵营扎于密林之中,而此举的代价实在是太惨痛了。陆逊抓住时机,发起大反攻,火烧蜀军连营,前后夹击,同时水军控遏江面隔断两岸蜀军的联系。蜀军全线被打爆,近5万大军损失殆尽,将领非死即降,刘备只身逃回白帝城。

图-白帝城示意图

曹操一把火烧赢了官渡之战,吴蜀联盟一把火烧赢了赤壁之战,而这次的夷陵之战,蜀汉败于东吴,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因为一把大火。夷陵之战的大败,使得蜀汉元气大伤,以至于后来缺乏可用之将,蜀汉由鼎盛走向进一步的衰落。

标签: 陆逊

更多文章

  • 坑死刘备、关羽两兄弟的牛人——陆逊!

    历史人物编辑:晓迷童标签:陆逊

    公元183年,当22岁的热血青年刘备正与“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羽、张飞“于乡里合徒众”,准备在乱世大干一场时,陆逊方呱呱坠地。谁也想不到,几十年后,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会成为刘备、关羽的克星。提起陆逊,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夷陵之战,很多人说刘备之所以败给陆逊,是由于轻敌,因为陆逊在夷陵之战时名声未

  • 夷陵之战,赵云援军一到,陆逊为何立马收兵

    历史人物编辑:汽车早知标签:陆逊

    我们先看下原著是怎么写的时赵云在川中江州,闻吴、蜀交兵,遂引军出;忽见东南一带火光冲天,云心惊,远远探视,不想先主被困,云奋勇冲杀而来。陆逊闻是赵云,急令军退。——《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我们可以从原著的只言片语中了解,似乎确实是赵云吓走了陆逊,一句“陆逊闻是赵云,急令军退”可见一斑。但是如果结合当时

  • 陆逊算不算的上东吴第一智将?

    历史人物编辑:颜小四煮娱标签:陆逊

    陆逊是三国后期的重要人物,也是推动三国剧情分歧点的重要英雄。他曾经以一封信骗倒了关羽,一把火烧掉了刘备的伐吴大军,号称是东吴最强大都督。其实都督这个词不稀奇,北边的袁绍、东边的东吴都出现过这个头衔。都督不像典军校尉,或者是偏将军,是一个正式的官衔,只要是你的老板信任你,就派去主管某地军事的重要将领,

  • 打败刘备的的陆逊,忧虑伤痛屈死病床

    历史人物编辑:蔡良安标签:陆逊

    陆逊是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将,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和丞相。他是孙策的女婿,世代为江东大族。公元222年,夷陵之战中,陆逊大败刘备的蜀汉军,一战成名,此后陆逊在东吴出将入相,位极人臣。陆逊晚年不幸卷入孙权二子——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斗争,为保太子遭孙权多次责骂,最后陆逊忧伤过度,含恨而终,追谥为昭侯。

  • 陆逊之子能成三国名将,为何诸葛亮之子,却背负三罪,战败自尽?

    历史人物编辑:曾东标签:陆逊

    一、陆抗:三国最后的名将公元274年三月,司马炎决定两路夹击,开启灭吴之战。于是他命王濬为益州刺史,大造战船,训练水军。三国从这一年开始,事实上进入了倒计时状态。吴国大将陆抗得知这一消息后,大惊失色。陆抗是陆逊之子,号称东吴,其实就是三国最后的名将。他知道司马炎这一手的可怕。当年刘备东征,虽被他老爸

  • 请曹操刘备孙权选出三位“三国韩信”:除了周瑜陆逊,还有谁带兵多多益善?

    历史人物编辑:半壶老酒半支烟标签:陆逊

    建安二十年的魏吴逍遥津之战,打出了两个绰号,那就是“张八百”与“孙十万”。这可不是小说杜撰,而是有史料依据的:“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这段话是曹丕写在追忆、嘉奖张辽的诏书上的,虽然可能有些夸大,但绝不可能一点都不靠谱。细看三国史料我们就会发现,张辽的统兵上限绝不

  • 刘备东征失败后,陆逊为何不攻打蜀国?

    历史人物编辑:椒盐侃影标签:陆逊

    说起夷陵之战,很多朋友应该都不陌生。当时,刘备为了报关羽之仇,夺回荆州,率领蜀兵攻打孙权。一开始,刘备一路处境艰难,最后不幸遇到了东吴的军神,最终败得一败涂地。按理说,夷陵之战,蜀国实力已经大伤,东吴完全可以乘胜追击灭蜀。但鲁迅为什么不敢攻蜀呢?这让很多人都觉得奇怪。刘备兵败夷陵后,并没有带领残部返

  • 少年陆逊的悲哀:孙策杀了他的“父亲”,他却不得不选择辅佐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好不好看我行不行标签:陆逊

    《礼记》之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子夏问孔子:“有人和我有杀父之仇,我该怎么办呢?”孔子告诉他:“什么都不干了,睡觉做梦也不能忘了这个大仇,和他不共戴天,哪怕是在光天化日的闹市之中遇到他,也不用考虑回家拿兵器的事情,直接和他拼了。”的确,自古以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尤其是在那些世

  • 若刘备带诸葛亮去伐吴,蜀国还会输吗?陆逊说了24个字给出答案

    历史人物编辑:蹴鞠亚洲女足标签:陆逊

    刘备被认为是三国起兵最尴尬的主角。但他也凭借自己的仁义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最终建立了蜀国。后来,刘备以一己之计占据了荆州和益州,打败了曹操占据了关中。随后,刘备更是大放异彩,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上将。并让他最信任的二弟关羽镇守战略要地荆州。而镇守荆州的关羽却遭到孙权部下吕蒙的袭击。最

  • 孙权为什么要逼死自己的谋士陆逊?

    历史人物编辑:孙金星标签:陆逊

    魏蜀吴三国争霸的过程中,每一个王朝都有属于自己的谋士,没有这些谋士的辅助,主公肯定是不会成就大业的。就拿曹操来说,没有郭嘉的辅佐,恐怕曹操根本统一不了北方。要知道当时的北方有袁术这样的大诸侯,没有谋略肯定是不行的。 结果袁谭和袁尚两兄弟在袁术死后,开始了互相争夺,这时候的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