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有能力,有才干,武功修为高,又相貌堂堂,应该是老天很是眷顾他了。但是公孙瓒最终以失败自杀而告终,并且拖累了全家人,跟着他一起死,实在是悲惨之极了。究其原因,其实也不是多么复杂,总结一下就是四个字:德不配位。
公孙瓒因为才貌双全,而被太守赏识,招为上门女婿,人生开始变得青云直上。他一下子就又一个普通的侍卫升为了中郎将。因为他也有些才干,很快就坐上了北平太守的高位。从此以后,公孙瓒就变得自以为是,目中无人。
公孙瓒屡次反对幽州牧刘虞的少数民族政策。刘虞主张对边境的少数民族进行安抚,公孙瓒则主张武力征服。公孙瓒实力强大起来后,就根本不把上司刘虞放在眼里。他打败了鲜卑族的入侵,使得北方游牧部落不能南下入侵,应该是有功与大汉的。但是他又打败了刘虞,并将刘虞活捉杀害。公孙瓒的这一做法,广受诟病。你不听老领导的话,自立门户也就罢了,何必要杀死老领导呢?这不是弘扬暴力,践踏仁德的做法吗?如果暴力能解决一切问题,那么人类社会将会是什么样的状态?人类区别于动物世界的主要特征,不仅仅是人类会直立行走、会使用工具等等。人类还有道德、法制、伦理、信仰等等。
公孙瓒崇尚武力而不讲底线,最终的结局肯定难以善终。
公孙瓒一系列的做法触犯了众怒。尤其是他杀死刘虞,大家都忍无可忍了。刘虞为人比较仁慈,也没有什么大过错,公孙瓒为了争权夺利而杀了他,是犯了大忌。没有任何人希望自己的部属反抗自己,杀害自己的老领导就更是怙恶不悛了。站在一个主公的立场,公孙瓒的做法似乎是人人得而诛之。
于是袁绍联合乌桓等等地方势力,对公孙瓒展开围攻剿杀。公孙瓒兵败自杀。公孙瓒失败的原因不在乎以下几点:
第一、树敌太多,遇到危难,无人帮助和解救。
公孙瓒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因此就忽视道义的力量。他用武力打败少数民族,又用武力打败刘虞,就认为武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有效手段。岂不知自古以来“成败在乎实力,但公道自在人心”。
他一时的胜利只是冲昏了自己头脑,而不是能够壮大事业的契机。有些时候,武力的确能解决问题;但是武力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法宝。
公孙瓒一味追求武力夺取利益,而不顾道义。最后遭到袁绍等人的联合围剿,其实太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了。
第二、不会用人,留不住人才。
公孙瓒喜欢亲临一线作战,这个似乎也不是错。身先士卒也是一名将领的优秀素质。但是凡事都要有个尺度,公孙瓒在战斗中,很是喜欢单挑对方的大将,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公孙瓒曾经单挑吕布,当时十八路诸侯迎战吕布。其他诸侯都是派部将出战的,唯独公孙瓒手下有不少精兵强将,却非要单挑吕布,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第二次,磐河之战,他又单挑文丑。两次单挑,公孙瓒都以失败告终,而且两次都是命悬一线。第一次被张飞所救,第二次被赵云所救。公孙瓒这种行事风格,给他本人和他的部队都潜伏了巨大的危机。他一旦失手,基本就是全线大败了。这也是他过分相信武力的原因,另外他的个人英雄主义太强。公孙瓒的做法就容易对手下大将造成压抑感,而出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局面。赵云也是因此,总是闷闷不乐,常怀离开之心。
公孙瓒曾亲眼目睹赵云大战文丑,对赵云的武艺超群了解很深,却因为赵云初来乍到而不予重用。大战袁绍时,用武艺平庸的严纲做先锋大将,而把赵云放在后边。结果严纲被袁绍的大将鞠义秒杀,公孙瓒大败亏输,如果不是赵云斩杀了鞠义力挽狂澜,公孙瓒当时就很有可能被袁绍消灭。赵云就这样的两次精彩绝伦的表现,还是被公孙瓒冷落一边。赵云的失望简直是无与伦比了。
第三、视野狭隘,经不起挫折。
俗话说得好:胜败乃兵家常事。公孙瓒跟袁绍大战,袁绍的大军杀进城里,公孙瓒败局已定。公孙瓒满可以逃跑投奔他人,以图东山再起。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巨头,哪个没打过败仗?一打了败仗就自杀,怎能创业成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公孙瓒以前拥有的一切,几乎都是唾手得来的,没有经过什么大的艰难险阻,因此他就缺乏百折不挠的素质。一帆风顺的时候,他就得意忘形;一经失败,他就干脆不活,来个一了百了。这样的性格,最终失败也比较符合逻辑。
一个人要取得成功,不仅仅是需要实力,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公孙瓒缺乏地利和人和,所以难以取得最后的胜利。内忧外患之下,他还不修文德,别说是他拥兵十万,强大如袁绍,拥兵七十万不也被打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