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有没有去过泰州?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有没有去过泰州?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常国俊 访问量:2072 更新时间:2024/4/12 22:48:47

三官殿前玉带河,河上小桥故事传;传说这桥南唐有,当宋太祖发迹歬。

次奉后周皇帝令,带兵攻掠南唐地;挫败只身此经过,却被南唐兵看见。

紧逼追来速度快,情况危急命恐悬;急中生智赵匡胤,桥下藏身藤萝掩。

只露脑袋由天命,追兵骑马带刀吼;战尘郁郁过小桥,桥身年久已残损。

大队兵马踩践晃,怕塌双手撑桥板;追兵疑惑人消失,首猜赵躲桥底返。

两个亲从奔桥下,拨开藤蔓敷衍翻;搜觅未见赵踪影,了事复命队伍赶。

匡胤盘算怎脱险,追兵过去不冒险;待乘暮色蹑潜迯,冷饿交加鼻涕流。

身体颤抖脚还软,恰遇大嫂热汤给;啜而甘之我先走,日后会来把您找。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也就是南唐保大十四年,周世宗郭荣派定武军节度使韩令坤攻打泰州,不费吹灰之力,顺利攻城掠地;南唐中主李璟派其弟李景达挂帅,领六万军从常州来救,周兵败退。

显德四年(957年),郭荣亲自出征泰州,并命定国军节度使赵匡胤从滁州率领二千精兵强将,火速赶往泰州增援,双方打得异常激烈,佝争我夺。

赵匡胤被南唐兵追至泰州城南的三官殿西南处,危急万分之时,见前有座小桥,他智生应付办法,脱下战袍,挂在马鞍上,驱马奔腾佯装去,自己置身躲桥下,水中隐藏藤掩护,只留脑袋在观察。

南唐成百追兵,遮笼四野,骑马带刀,从桥上冲过。因为桥小,又年久失修,难以承重,赵匡胤怕被压死桥下,就举起双臂托住桥身,这才躲过了一劫。

事后,有人不相信,特地跑去望了小桥,只见又矮又短的桥的桥板背面,有两个巨大的巴掌痕迹,说者神乎其神,巴掌五指分明,听者信以为真,称之巴掌桥。

躲过一劫,赵匡胤在此桥向东偏北的八字桥西街一带,接连打了多个大小不等的胜仗。明朝御史、泰州通判方岳,他在谈及宋太祖时说:十胜街前事,君王勇未消;空余一片石,犹记伏龙桥。

显德七年(960年)一月三十一日,赵匡胤黄袍加身,登基为帝;回想起在泰州被南唐兵追的往事时,毛骨悚然。

建隆元年(960年)十一月十五日,宋太祖率领马步军副侍卫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行营兵马都监李处耘,平定李重进之乱,攻破扬州城,任命李处耘行知扬州府事。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春风满袖,平林新月,三度入相,冯延巳却因酒而病,容颜憔悴,卒五十八。仕途浮沉,全凭懂得趍奉这个道理,李处耘准备以扬州行宫为建隆寺,请示太祖,不知太祖伤心小桥事,不忍问遗踪。

随即,宋太祖在石守信的陪同下,前往泰州,去那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小桥处叩拜,祈祷神力保护,名记“伏龙桥”;于十一月二十四日,从扬州程,浩浩荡荡开赴汴京。

泰州民间有墨水的人,认为“伏”字用得不够准确,亦叫“隐龙桥”。

明朝户部主事刘万春,在参与修撰《崇祯·泰州志》时说:甃石古藤封,君王此暂容;海神应未见,钓叟岂曾逢。梦已忉征鹿,名犹记伏龙;伡心南渡事,不忇问遗踪。

有渔民后来在伏龙桥附近河里摸鱼的时候,意外摸到了赵匡胤被南唐兵追、只身一人、饥寒交切时遗落的官服玉饰腰带,百姓称之玉带河。

虽然宋太祖已不思问遗踪,还是想再去泰州,只因要统一战争,事务繁忙,诰令侍御史、海陵监屯田副使张蔼,查找当年那位不愿说出姓氏的大嫂,感谢她的野菜麦糁汤救急,敕造一桥,以报答饱暖之恩。

泰州人历来勤劳善良,大多都是做好事不留名的,区区小事,无足挂齿,可谓至德也已矣,怎么可能找到。张蔼被除籍为民有此因,幸得晋王赵匡义眷顾尤渥。

标签: 赵匡胤

更多文章

  • 赵匡胤与赵光义两位皇帝的“因果轮回”

    历史人物编辑:永召说历史标签:赵匡胤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 ,拥立赵匡胤为皇帝,建立北宋定都开封。即位后的赵匡胤南征北战,通过一系列手段彻底解决了五代十国以来武将尾大不掉的局面。与此同时,他重视农业,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安定了社会秩序,减轻了农民负担。最重要的是,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出身,但却酷爱读书,非常尊重知识,开创了

  • 赵匡胤小舅子多变态?曾生吃100多名女子,历史上无人可比

    历史人物编辑:文史的意林标签:赵匡胤

    赵匡胤小舅子多变态?曾生吃100多名女子,历史上无人可比赵匡胤原本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可是他靠自己的力量好不容易建立了宋朝。而且在登基以后,他也成为了一位非常开明的皇帝。宋朝建立后,他曾经跟着他打仗的士兵非常的好,对他们都是厚待。但是有一些人就利用赵匡胤的感恩之心做了不少很过分的事情。例如在历史上,有

  • 《赵匡胤演义》《杨家将》复杂的人物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沐子时尚的笔记标签:赵匡胤

    《赵匡胤演义》是由刘兰芳所讲的评书,《杨家将》、《呼家将》、《狄家将》、《岳飞传》以及其它民间故事都算是他的续书,故事基本都是一脉相承的。作为跨越百余年的故事线,自然包括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的延续性。我们就盘盘里面的人物关系和故事线。柴荣、赵匡胤和郑恩是结拜兄弟。柴荣的父亲做一个商人,被高行周害死。

  • 盗墓贼骑在赵匡胤的尸体上,却被赵匡胤吐了一脸黑水,还无法洗掉

    历史人物编辑:侍雅丽标签:赵匡胤

    盗墓贼这一个常年与尸体打交道的“职业”,除了经常会面对墓葬中的机关外,还经常会碰到一些令人胆寒的奇怪现象。虽然这些事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邪门,但是仍然让人无法理解。在北宋灭亡之后,北宋的皇陵自然是无人再去看管,成为了无主之物,令不少的盗墓贼眼馋。而当时金国扶植的大齐傀儡皇帝也对北宋皇陵虎视眈眈,并且成立

  • 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因,真相究竟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茹喜标签: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因,可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桩谜案,至今仍未有百分之百确定的说法。但根据史料分析,赵匡胤的去世,绝对不简单。根据《宋史.太祖本纪》的记载,赵匡胤应当属于暴毙,在去世之前,赵匡胤并没有任何生病的记录,毫无征兆地在晚上去世。宋太祖此人,常年栖身行伍,南征北战,在坐江山后亦经常锻炼,身体可

  • 赵匡胤设计了不流血的兵变,也设计了宋朝特别的官帽

    历史人物编辑:家兴说史标签:赵匡胤

    赵匡胤虽然通过逼迫孤儿寡母而得位有些令人鄙视,但成为宋太祖以后,却给了冷冰冰的历史一丝温暖。他一改五代十国以来残酷血腥的杀戮,将宋朝变为最尊重文人、最开放、最富裕的朝代。 在这个过程中,赵匡胤不是做做样子而已,陈桥兵变以几乎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朝代更替;杯酒释兵权以最温和的手段治好了历代开国帝王们最大

  • 为什么赵匡胤给曹彬的手谕,不宣读比宣读出来更管用

    历史人物编辑:动鉴历史标签:赵匡胤

    为什么赵匡胤给曹斌的亲笔信不读反而更有效果?他是不折不扣的武将,他的才能当然不仅仅限于勇,否则,他只是一个勇者,不可能立下大业,也正是因为他的成功经验他出生了。这让他对武将有所戒备,进一步导致了宋朝,尤其是北宋时期少见的武将权势。不过建国初期,还得靠将领。所以,赵匡胤自然有了控将之策。比如他派心腹大

  • 卖茶叶的商贩成了一代明君,可惜英年早逝,否则赵匡胤没有机会

    历史人物编辑:浅谈百科标签:赵匡胤

    五代十国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期,这个时代就像流水线一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诞生一个皇帝。不过,这种近乎“量产”一般的割据皇帝,大部分都很平庸,只有少数几个是明君。其中,后周第二个皇帝柴荣就是一个典型的明君。柴荣出生于公元921年,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当地的富豪。因为时代比较混乱,柴荣出生的时候,家族已经衰

  • 陈桥兵变的发动者赵匡胤被迫黄袍加身,事实真的如此吗?

    历史人物编辑:吴林利说历史标签:赵匡胤

    发动兵变灭旧朝建新朝这件事情来看很明显是精心策划过的。从这位新帝发动兵变开始,就露出了他想更朝换代的想法,只不过是要有一个时机,这个时机就是陈桥兵变。没错这位新帝就是赵匡胤! 赵匡胤为什么要发动兵变呢?坐上禁军统帅的位置还不满意? 当时不仅只有周一个朝代,同时存在的还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在期间

  • 郑子明如何被赵匡胤灭口的?

    历史人物编辑:奶思时尚潮流标签:赵匡胤

    在演义评书《赵匡胤三下南唐》和《赵匡胤演义》里,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坐了皇帝建立大宋,他结拜三弟郑恩郑子明也被封为汝南王三千岁(戏曲中的北平王)。有一天,泼皮无赖出身的韩龙带着妹妹韩素梅,到汴梁找赵匡胤兑现昔日承诺。当年赵匡胤为了韩素梅,争风吃醋“一打韩通”。现在旧日情人找来,赵匡胤封韩素梅围桃花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