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殿前玉带河,河上小桥故事传;传说这桥南唐有,当宋太祖发迹歬。
次奉后周皇帝令,带兵攻掠南唐地;挫败只身此经过,却被南唐兵看见。
紧逼追来速度快,情况危急命恐悬;急中生智赵匡胤,桥下藏身藤萝掩。
只露脑袋由天命,追兵骑马带刀吼;战尘郁郁过小桥,桥身年久已残损。
大队兵马踩践晃,怕塌双手撑桥板;追兵疑惑人消失,首猜赵躲桥底返。
两个亲从奔桥下,拨开藤蔓敷衍翻;搜觅未见赵踪影,了事复命队伍赶。
匡胤盘算怎脱险,追兵过去不冒险;待乘暮色蹑潜迯,冷饿交加鼻涕流。
身体颤抖脚还软,恰遇大嫂热汤给;啜而甘之我先走,日后会来把您找。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也就是南唐保大十四年,周世宗郭荣派定武军节度使韩令坤攻打泰州,不费吹灰之力,顺利攻城掠地;南唐中主李璟派其弟李景达挂帅,领六万军从常州来救,周兵败退。
显德四年(957年),郭荣亲自出征泰州,并命定国军节度使赵匡胤从滁州率领二千精兵强将,火速赶往泰州增援,双方打得异常激烈,佝争我夺。
赵匡胤被南唐兵追至泰州城南的三官殿西南处,危急万分之时,见前有座小桥,他智生应付办法,脱下战袍,挂在马鞍上,驱马奔腾佯装去,自己置身躲桥下,水中隐藏藤掩护,只留脑袋在观察。
南唐成百追兵,遮笼四野,骑马带刀,从桥上冲过。因为桥小,又年久失修,难以承重,赵匡胤怕被压死桥下,就举起双臂托住桥身,这才躲过了一劫。
事后,有人不相信,特地跑去望了小桥,只见又矮又短的桥的桥板背面,有两个巨大的巴掌痕迹,说者神乎其神,巴掌五指分明,听者信以为真,称之巴掌桥。
躲过一劫,赵匡胤在此桥向东偏北的八字桥西街一带,接连打了多个大小不等的胜仗。明朝御史、泰州通判方岳,他在谈及宋太祖时说:十胜街前事,君王勇未消;空余一片石,犹记伏龙桥。
显德七年(960年)一月三十一日,赵匡胤黄袍加身,登基为帝;回想起在泰州被南唐兵追的往事时,毛骨悚然。
建隆元年(960年)十一月十五日,宋太祖率领马步军副侍卫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行营兵马都监李处耘,平定李重进之乱,攻破扬州城,任命李处耘行知扬州府事。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春风满袖,平林新月,三度入相,冯延巳却因酒而病,容颜憔悴,卒五十八。仕途浮沉,全凭懂得趍奉这个道理,李处耘准备以扬州行宫为建隆寺,请示太祖,不知太祖伤心小桥事,不忍问遗踪。
随即,宋太祖在石守信的陪同下,前往泰州,去那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小桥处叩拜,祈祷神力保护,名记“伏龙桥”;于十一月二十四日,从扬州启程,浩浩荡荡开赴汴京。
泰州民间有墨水的人,认为“伏”字用得不够准确,亦叫“隐龙桥”。
明朝户部主事刘万春,在参与修撰《崇祯·泰州志》时说:甃石古藤封,君王此暂容;海神应未见,钓叟岂曾逢。梦已忉征鹿,名犹记伏龙;伡心南渡事,不忇问遗踪。
有渔民后来在伏龙桥附近河里摸鱼的时候,意外摸到了赵匡胤被南唐兵追、只身一人、饥寒交切时遗落的官服玉饰腰带,百姓称之玉带河。
虽然宋太祖已不思问遗踪,还是想再去泰州,只因要统一战争,事务繁忙,诰令侍御史、海陵监屯田副使张蔼,查找当年那位不愿说出姓氏的大嫂,感谢她的野菜麦糁汤救急,敕造一桥,以报答饱暖之恩。
泰州人历来勤劳善良,大多都是做好事不留名的,区区小事,无足挂齿,可谓至德也已矣,怎么可能找到。张蔼被除籍为民有此因,幸得晋王赵匡义眷顾尤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