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帝王多猜疑,开国君主更甚。建国后,清洗老臣饱受千年诟病。而宋朝开国时期,“杯酒释兵权”却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一轮权力的交接。赵匡胤也因此落了个“仁君”称号。大将军出身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替代了由郭威创建的后周。赵匡胤朝堂之上“亲贤臣远小人”,对外勤俭爱民深受百姓爱戴。但英明的君王在历史上却不明所以的突然离世,除此之外,更是摆脱世俗与传统的约束,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而非自己的儿子。虽然后世之人对于赵光义多有猜疑,但赵匡胤此举无疑是明智之举,只能说赵光义是难得的人才。
赵匡胤为人嫉恶如仇,对百姓生活困苦心怀怜悯,对乱世的“豪杰”早就多有不满,赵匡胤登基以后,与民休养生息,使天下富足,经济迅速恢复。赵匡胤大将军出身,身体一向硬朗,对朝务处理得心应手。但是就在开宝九年,赵匡胤竟离奇死去。民间流传在赵匡胤辞世的前一天夜里,曾与自己的弟弟赵光义彻夜长谈,因此很多史学家都认为赵匡胤的死是赵光义密谋设计。可惜这一切苦无罪证,而赵光义也顺势继承大统。
事实上,宋朝建立之前,赵匡胤对于皇位的继承就必然有过深思熟虑。赵匡胤的皇位得于后周,而后周最大的问题就是皇帝早逝,幼子登基之后没有能力执掌大权。赵匡胤因虽然不能改变“黄袍加身”的事实,但是能改变自己建立的宋朝经历相同的命运。赵匡胤亲身经历的一切告诉赵匡胤,这样的情况如果不想发生在自己的身上,皇位的继承人必须是自己的弟弟。从现实角度出发,赵匡胤的儿子们从能力角度来看,并不具备弟弟一般的眼光与权柄。如果宋朝落到自己的儿子身上,经济上最多只能是“顺其自然”,即使能有较好的发展,也不能避免危难的发生。
赵匡胤的四个儿子分别是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赵德芳。历史上对于这四个儿子的记载并不明确,甚至可以说是除了名字很少有相关事迹的记载。在历史上很多朝代的皇帝都会让在自己精力旺盛时磨练自己的儿子,将其封王赐予封地就是很好的办法。但是赵匡胤显然没有。赵匡胤的儿子相对短命,但可以明确的是赵匡胤死前,赵德秀与赵德昭仍然健在,而赵匡胤不仅没有将其立为太子更没有赐予其封地。
只能说赵匡胤作为父亲太过于溺爱孩子,同时太相信自己的身体状况。可以想象,赵匡胤对于自己的身体并不了解,只是想在自己有作为的时候将大宋江山稳固,让自己的儿子能够坐享其成,然后在二人之中选择一个贤明之人将皇位传下去,但是赵匡胤的突然离世,不仅没能将大宋江山稳妥的交予儿子手中,更没能让其具备执掌大权的能力。此时的赵匡胤可以说别无选择,除了赵光义。而且事实证明,赵光义也确实是赵匡胤最佳的选择。
赵光义对于赵匡义陈桥兵变可以说是居功至伟,推举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赵光义。在赵匡胤登基之后,对于赵光义很是厚待,不仅拜授官职,更是赐予其军权讨伐后周,而赵光义也凭借自己的能力取得了晋王的地位。军事上的作为毋庸置疑,而赵光义经济上的能力也在登基后有所凸显。赵匡胤在世时选贤任能,亲近贤臣疏远小人,使得宋朝朝政清明,经济恢复迅速。而赵光义在哥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重视农业,重视技术革新,使得宋朝经济基础越发稳固。
赵匡胤时期开始宋朝重文轻武的局面便被奠定,这一点很可惜赵光义也是很好的贯彻了重文轻武的政策。赵光义埋头发展经济,对于北方辽国的存在几乎充耳不闻,直到辽国势力强大之后,赵光义竟然也出于百姓安居考虑,而与辽国和平谈判。这一点虽然加重了宋朝的衰微,但不可否认的是赵光义时与辽国的关系确实避免了惨重的经济及人口损失。
赵光义对于宋朝的发展至关重要,甚至成为继赵匡胤以后一个不可忽视的皇帝。赵匡胤的死因后世多有猜疑,而其中矛头大多指向赵光义。但是从种种迹象表明,赵匡胤没有传位于儿子,而是将皇位传给赵光义是明智之举,其中不仅仅因为赵匡胤的儿子难当大任,更是赵匡胤不想步后周的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