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实拍江南第一书院,朱熹曾两次在此讲学,文学历史爱好者不容错过

实拍江南第一书院,朱熹曾两次在此讲学,文学历史爱好者不容错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贺贺-贺小唏 访问量:633 更新时间:2023/12/16 23:05:35

从古朴的建筑中依稀窥见夫子长衫的衣角,从静谧的内室听到学子朗朗的书声,从如今的门可罗雀中品出曾经的论辩不休,

一切都将归功于历史,也醉心于历史,岁月的沉淀带来的一段又一段的厚重史诗。

仙居县的桐江书院是曾经的“江南第一书院”,距离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书院是乱世中的一盏明灯,在仙居的文史上留下过浓墨色彩的一笔,这里曾钟灵毓秀,物华天宝,文人骚客无数,监生学子不绝。

桐江书院始建于宋代,一个软弱又刚毅的时代,战火纷飞的日子由宋太祖终结,可尚未完全统一的中原,这个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开重文轻武的朝代,靠着向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交纳岁币苟延残喘,于是,文化的繁荣在宋代如一场烟花秀,惊艳了整个上下五千年。桐江书院由晚唐诗人方干第八代孙方斫举资创建。其祖方干系桐庐人,因此取桐江为书院名。

到了南宋时期,更是大兴文治,讲学之风更加盛行,程朱理学更是成为统治者维护社会统治的工具,朱熹的教育思想中,他强调要注重传承经典,提倡“四书五经”的教育。桐江书院作为一座古代书院,也注重经典的传承和学生的教育。因此,朱熹和桐江书院的理念和宗旨相契合,成为了桐江书院和朱熹交流和合作的契机。所以朱熹曾两度带着他的哲思来到桐江书院,并为桐江书院手书“桐江书院”“鼎山堂”的牌匾,成为一段佳话。方斫先生也凭借他超人的品质和学识造诣,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前来此处讲学,这里也曾走出了存忠、陈庸、吴津等一批彪炳史册的御史监察官。

在那个南宋王朝只能蜗居在南边的屈辱岁月,文治让这些文人的拳拳报国心达到极点,虽身着儒袍,却立志科举入世,报效庙堂,桐江书院虽只是民办的书院,但也完美地继承了这一点,于文人来说,书院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是在那个战火纷飞年代,最美好的精神归宿。

岁月沧桑,书院如今只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小院,屋顶上的燕子瓦已经脱漆,白墙也早已斑驳,老树张扬着光秃的枝干,唯有门口雕刻的对联,才依稀可见书院的模样,但精巧的布局和典雅古朴的建筑却流露出了浓厚的历史韵味,还富有江南的美学艺术价值。曾经在书院讲学的老夫子不知一身文人风骨埋葬于何处,一心报国苦读的学子又是否在青史上留下吉光片羽?

在桐江书院的侧厅现仍陈列了许多展览品,馆内藏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如古典籍、手抄本、名人字画、书法作品等。这些文物反映了仙居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博物馆不仅展示珍贵文物,还通过各种新媒体的形式介绍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沿革,以及仙居镇52名御史监察官为官做人治家的清风传承和他们激浊扬清的辉煌历史。帮助游客更好地理解展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从宋始,桐江书院屡毁屡建,直到如今,才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等待你去聆听。这里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还有极高的旅行意义,在这里能深刻的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制度。

标签: 朱熹

更多文章

  • 明太祖朱元璋是否真的认朱熹当祖先?

    历史人物编辑:陶云标签:朱熹

    明太祖朱元璋以淮右布衣之身,起兵驱逐胡虏,再造华夏,十余载而得天下。从一个穷得无地葬父的农民,一跃成为开创三百年大明江山的帝王,真是令人听起来热血沸腾的屌丝逆袭记。纵观五千年华夏历史,汉家帝王大都出身于王侯贵族,或来自于达官名宦之家,只有明太祖是真正的平民出身。朱元璋取得天下后,有人建议他认南宋大儒

  • 朱熹问:为什么都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10岁孩童都知道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史说新语标签:朱熹

    不知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何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我们都可以统称为“东西”,“东西”之说从何而来?包括外出买菜购物,我们也可以统一概括为是“买东西”,为何不是“买南北”呢?有这样疑问的可不止我们现代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也曾提出过同样的问题。朱熹画像朱熹的疑问 一日,朱熹走在路上,正巧遇上了他的

  • 一代大儒朱熹,为何认为唐朝皇室不是汉人?

    历史人物编辑:摩擦知识火花标签:朱熹

    《朱子语类》记载,宋代大儒朱熹曾经说过:“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所谓“夷狄”,是指少数民族,也就是说,唐朝皇室李家出自少数民族,不是汉族。朱熹的依据是,李家的婚姻观与汉人不同。所谓“闺门失礼之事”说得比较含蓄,说穿了,是指唐朝皇室乱伦的事情比较多。对此,元朝胡一桂的《史纂通要》还

  • 朱熹的八大经典名句,国学经典值得收藏!

    历史人物编辑:社会摇标签:朱熹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世称朱文公。其一生主要从事著书和讲学活动,尤热衷于书院教育。值得一提的是,朱熹位列于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先贤。一、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引自《近思录.为学》。做人谦虚宽容,待人接物就能豁达大度,即使遇到不如意的

  • 浅析朱熹理学主张

    历史人物编辑:怀旧历史影像馆标签:朱熹

    提到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朱熹,很多人应该不会陌生,这位朱老先生在某种程度上有时被看作是同孔子一般的存在,有人甚至称他为朱子,而且这位朱老夫子也是唯一一位与孔子没有什么师生关系,却在去世后能够享受孔庙祭祀的人。朱熹的学说被后代人奉为经典,将他的理论与理学大师程颢的理论并称为程朱理学,而朱熹本人也被后世

  • 张养浩写的《三事忠告》,宋朝宰相杜衍教您作好准备,只做不说

    历史人物编辑:利利历史标签:杜衍

    元代有位张养浩,历任地方长官、大臣等职,是位有骨气又清廉的好官,他所写的《三事忠告》一书也成为后辈们学习的蓝本。书中有这么一段:“济弱救贫乃君子共通之心愿。然而心有余,力不足则无法成事;有能力没地位也无法成功;有地位而不为皇上赏识也难以成事;受皇上赏识却遭小人阻碍也难以成功,这些都是君子为官之难处。

  • 关于北宋贤相文彦博与演员陈伟栋之间的碰撞

    历史人物编辑:让爱化作对伱的思念标签:文彦博

    其实从看到《清平乐》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我就想写一下文彦博文大人了。倒不是因为这位历史名人,而是因为他的扮演者陈伟栋。应该有好多人不知道这人是谁。其实吧,在看《镇魂》之前,我对他也是没有印象的,追剧之时,看到他扮演的谈啸,在这部除了主演和几位老演员,其他人没啥亮点的穷网剧中,实实在在给了我一个好印象。

  • 宋英宗欲酬谢文彦博拥立之功,文彦博为何拒绝?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上的拐点标签:文彦博

    宋英宗赵忠实继承宋朝皇位的过程简直是一波三折,从提出立为皇储到最终登基即位花费了十余年时间,在朝廷中引起了不小的政治风波。在此过程中赵忠实得到了文官集团多位宰相的支持,因此在赵忠实即位后也将对这些有过拥立之功的宰相们进行升迁赏赐,以酬谢他们的功劳。文彦博作为宋仁宗赵祯时期最先提出拥立赵忠实为皇太子的

  • 潘美庞籍咋成了大奸臣?原来他们是在替两个谋朝篡位的国丈背黑锅

    历史人物编辑:毛姐说历史标签:庞籍

    看演义小说,里面的国丈和国舅几乎就没好人,几乎个个都想谋朝篡位,而他们谋朝篡位的准备工作,就是残害忠良,这里面一般都是国丈主谋、国舅帮凶。但是细看史书,就会发现有些国丈国舅确实有点不厚道,挑有名的说,就真有两大国丈谋朝篡位成功了(其中有一个应该算国舅成功了),而另外两个,不但没当过一天国丈(四个“国

  • 《清平乐》重现靖王、梅长苏CP,王凯韩琦幼年见面一眼万年,珍奇CP好养眼

    历史人物编辑:则次的旅行vlog标签:韩琦

    《清平乐》是正午阳光的剧,说起正午阳光大家肯定不陌生。《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琅琊榜》这些精妙的电视剧,都是正午阳光出品的。这次的男主角王凯,就是《琅琊榜》的靖王。不得不说,王凯的戏质量都非常高。这次,他要饰演宋仁宗的一生,肯定很有感触。当时,靖王有梅长苏跟着,塑造了一个超级完美的CP。这次,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