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手下大将起兵篡位的情况再次发生,未雨绸缪地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高级将领和平交出兵权。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现在可谓家喻户晓,仿佛这就是一件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毋庸置疑的事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不少人产生了疑问。根据是,现在所有故事的来源,都是出自宋人的笔记,而非官方的史书记载。
要知道,如果“杯酒释兵权”这件事真的发生过,那绝对是表现宋太祖赵匡胤英明智慧的一件事,理应被载入史册,值得大书特书才是。然而,不论是当时宋朝官方的文献《国史》,还是后来元朝编写的《宋史·太祖本纪》,对此事都没有留下哪怕一点痕迹。
对于北宋初期而言,如此重要的影响到未来数百年国策的大事,居然在官方文件中一字不提,这里面是另有隐情,还是压根就没有发生过呢?
想搞清这件事,还要从最早的民间记录,丁谓的《丁晋公谈录》说起。
丁晋公没有“杯酒”,也不存在“释兵权”
先说说丁谓其人,他是宋真宗时期宰相,干得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坑死了名臣寇准,并因此上了历史的耻辱柱《佞臣传》。
丁谓毕竟是一朝元老,也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所以是有一定发言权的。那么,他到底看到或者听说了什么呢?
有一天,宰相赵普告诉赵匡胤:“不能再让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禁军了”。一句话,把刚当上皇帝不久的赵匡胤给说蒙了,难道你发现了什么危险的苗头,我这两个义兄弟要造反不成?
赵普继续说:“这两人现在不会造反,但他们的手下为了加官进爵会逼他们干的,到时候身不由己……”
听到这里,赵匡胤一身冷汗湿透全身。他是周世宗的心腹大将,陈桥兵变时,也是部下逼他黄袍加身,才有了北宋一番基业。
所以,什么也别说了。赵匡胤听从了赵普的建议,收回了二人的兵权,赐给其财货,把二人赶到地方上去逍遥了。
由上可知,在《丁晋公谈录》中,虽然最终收缴了武将们的兵权,但没有其乐融融的酒宴,也没有赵匡胤掏心窝子的话,这完全是赵普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结果。
那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故事,怎么和后来的“经典”剧情扯上关系的呢?这就看,仁宗朝宰相王曾的美化了。
王曾凭想象多加了些笔墨
几十年后,宋真宗驾崩,仁宗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当时的宰相王曾在整理前朝文人笔记时,就把这段故事写入了自己的笔记《王文正公笔录》中。为了增加太祖的英明神武,他重新书写了一遍。
于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就变成了这样:
太祖登基后,赵普多次上书,武将处事跋扈,位高权重,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会出事,力劝皇帝收其兵权防患于未然。
一开始,赵匡胤只是笑笑而过,没放心上。可是后来,眼见手下大将骄横滋事,不知尊卑,就把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个好兄弟找来饮酒,并在宴席上说出了自己的苦衷:“我们是同生共死的兄弟,然而,文臣们整天上奏弹劾你们,我也不能一直偏袒你们。不如这样,你们一人找个好地方去当富家翁吧。此外,咱们再联姻,让儿孙们互相嫁娶,以示君臣无猜,岂不快哉?”
对于石守信等一干大将,皇帝大哥都掏心掏肺了,再不知足,不是找死吗?于是,石守信、王审琦带头跪下谢恩,在跟皇帝定下了儿女婚事之后,便交出兵权,从此到地方上去享福了。
至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大概框架就这么定了下来。
司马光演绎后世所知的故事
当这段故事,被“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写入自己的《涑水记闻》中时,又对这件事重新演绎,把它变成了现在众人所熟知的版本:
有一天,赵匡胤召集大将们在皇宫喝酒,喝到有点醉了时,突然说:“别看我现在高兴,但我平常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啊。”
一听这话,众将不解,问道:“陛下现在江山都是你的,何出此言呢?”
赵匡胤回答:“当初你们贪图富贵,把黄袍穿到我身上。如果有朝一日,你们部下也逼着你们这样做,怎么办?”
大将们一听这话,酒早就吓醒了,全部跪下玩命的磕头请罪。
赵匡胤看吓唬的也差不多了,就说:“你们现在想要的不就是享富吗,不如这样,我赐给你们房子、土地、金银,我们在结成儿女亲家,你们看行吗?”
这帮大将一想,现在官已经位极人臣了,凭自己的本事又当不了皇帝,图啥呢?皇帝老哥给一辈子富贵,又照顾到自己的子孙辈,趁好就收吧。
于是,第二天上朝,大将纷纷递交辞呈,知趣的回家享福去了。最后,赵匡胤和平解决了隐患,顺利收回了兵权,也留下了这段君臣和睦的千古美谈。
在这个故事中,宋太祖赵匡胤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手段,还体现了他明君仁义的一面,没有对有功之臣展开血腥杀戮,从这个方面看,比之汉高祖、明太祖要强不少,历来被后世文人所赞誉。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虽然经过三位宰相的不断演绎、层层加工,最终成为了一个永载史册的佳话,但根据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也是一个宋朝文人杜撰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