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苏轼门下有著名的“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四人。其实苏轼门下文人众多,有人将前面四人加上陈师道、李廌,又称为“六学士”,这还不够,苏门有一位词人,世人知之甚少,他和苏轼交往密切,深受苏轼欣赏,他就是李之仪。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河北沧州人,他是北宋中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先来看看他的代表作《卜算子》: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是典型的“代言体”词,作者借一位女子的口吻,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首词吸收了民歌中的优良传统,语言浅显如白话,朗朗上口,感情直接外露,质朴清新中又曲折委婉、含蓄而深沉,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北宋词人众多,群星灿烂,李之仪并不十分耀眼,但这首词却脍炙人口,每一句都广为后世流传。
今天老杨和大家一起欣赏李之仪的另外一首抒写离别相思之情的宋词名篇《谢池春·残寒销尽》:
谢池春·残寒销尽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词的上片重写景,描绘了各种美好动人的春光,同时也抒发了好景不再的伤感。“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首句介绍时节,清明已过,残留的寒意消失,一阵稀疏的小雨之后,大地回春;接着作者抓住四个有代表性的物象进行特写:“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花间的小径上聚敛着残余的落红,东风吹皱了池塘的春水,这两句描写的是地上的景物;“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小燕子从庭院的门窗中穿越飞过,飘飞的柳絮直沾上人们的衣袖,这里描写的是空中之景。这些景物色彩丰富、视角全面、动静结合,充分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然而,笔锋一转,“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这么美妙的时光,天色也要变晚,这个感受就像喝醉了酒。一个“正”字陡转,出现“佳期”与“晚昼”的矛盾,有“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语)的淡淡哀愁,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式的伤感。为下片抒怀作了必要的铺垫。
下片触景生情,抒发了作者相思的一片痴情。“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频移带眼”指的是皮带的孔位移动,因为思念,衣带渐宽,只能白白的看着病恹恹地消瘦下去,类似于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写法。“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见不到她又思念着她,见着了她后要分离,相思还是依旧。想问为何要频频相见?为何不能长期相守?用“不见”与“见了”的愁苦,来表达想要与爱人“长相守”的渴望,写心理活动细腻而真切。
“天不老,人未偶”。上天无情,上天却不老,人有情,却孤单无偶。这里反用唐代李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意,愿望无法实现,于是转而对老天无情的怨艾,不让有情人终成眷属,用常人口吻诉说感情,更觉得委婉动人;“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姑且将这份相思离别之恨,交付给庭前的垂柳。这里以拟人手法寄愁于柳,很别致,柳芽形状如丝结,象征诗人心灵物化的愁结,以景代情,手法匠心独运。
纵观这首《谢池春》,构思新奇巧妙,语言通俗浅近,写景华丽多彩,抒情细腻委婉,抒写离别相思之苦不输柳永,是宋词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