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张择端,只有寥寥七十余字的记载,世人都知道他画工了得,留下了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这么一个人,史书上却只字不提,这事为何?传闻他晚年入金,到底是否为真?
关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千百年来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有关《清明上河图》及张择端的介绍只有金人张著的跋文,跋文如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这就成为了后世解说张择端的依据。
据传张择端在画好《清明上河图》后,献给徽宗之后不久,就遇靖康之难,张择端追随康王赵构逃亡临安,从上述跋文中可以看出,张择端在临安生活了一段时间。因为《清明上河图》被掠,又画了一幅献给高宗,张择端不仅仅是位画家,他想通过画来展现民间的疾苦,希望当朝统治者能看到,以此来改善民生;但是当朝统治者却没有看见画里的弊端,看到的是繁荣景象,认为在自己的统治下,百姓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所以我们从清明上河图上可以看出一方面反映了宋朝当时的繁荣景象,当时的汴京城,水路交通发达,来往行人络绎不绝,商业发达,绝对的经济中心,商铺林立,由于当时没有宵禁,甚至出现了夜市。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由于当朝统治者的不抵抗政策,通过议和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使得国力连年下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间,各种弊端出现。盛世之下隐藏许多危机,盛极而衰。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有传言说他晚年入金,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画家或因是看不到民生的改善而抑郁而终,张择端给我们带来了一幅千古名画,自己却因画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