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禀是太原保卫战的民族英雄,为何在《水浒传》中成为反派角色?

王禀是太原保卫战的民族英雄,为何在《水浒传》中成为反派角色?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书儿游戏日记 访问量:3106 更新时间:2024/1/17 9:57:52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对中国的小说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从诞生开始就影响着中国小说文学的发展路途,也对中国民间认识两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起到了蒙的作用。小说中不只塑造了水泊梁山一般单八将的草莽英雄,也引入了很多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共同的组成了一部宏大的著作,再现了两宋时期草莽绿林社会的方方面面。本文要讲的王禀便是在《水浒传》中出现过的历史人物,历史上他是一位参与了太原保卫战的民族英雄。可是因为《水浒传》的流传,他却在民间陷入负面评价,让人唏嘘不已。

《水浒传》中的王禀与历史上的王禀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小说作者将其引入其中的时候,只是恰好王禀也参与了宋军围剿方腊起义的战争。这场战争中王禀作为取得主要功劳的将领存在,因而得以青史留名,所以在《水浒传》的征方腊的一战中也有着相当多的出场篇幅。在小说中,王禀作为征讨方腊的童贯的手下大将,与宋江带领的梁山军一起加入了战争之中。按照小说原著,王禀参与了乌龙岭的战斗,斩杀了方腊军的指挥景德,立下了大功。后来王禀也杀入了方腊的内院深宫之中,与一同杀入的梁山军阮小二发生了冲突。

当时梁山军杀入了方腊的内院深宫之中,缴获了方腊称帝用的平天冠、衮龙袍等衣物。阮小七穿着这些逾制的衣物在深宫中玩闹,结果被杀入宫中的王禀见到。王稟认为阮小七不守规矩,以上官将领的身份训斥阮小七。阮小七却认为王禀等人是借着梁山军的机会攻入方腊宫中的,是捡了梁山军的功劳,对王禀的训斥表示不服。双方几乎当时就要动手火拼,好在双鞭呼延灼及时赶到,宋江和吴用也出面劝解,这才避免了宋军内讧。后来王禀怀恨在心,把阮小七穿龙袍事情报告给了童贯,童贯便借机要治阮小七的罪。

这事最后被蔡京报到宋徽宗的面前,于是阮小七被剥夺官身,贬为庶民。因为《水浒传》在民间的影响力很大,梁山泊一百单八将都被认为是正面的英雄人物,所以王禀这样的反派就成了老百姓唾弃的对象。于是在《水浒传》流传的数百年里,王禀在民间的名声非常不好,成为了民间百姓认知中的反派将领。尽管他在故事中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奸诈的行为,他训斥阮小二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依旧在名声上被小说中的节奏帶向了负面。然而实际的历史中,王禀却并不是小说中所描述的那种,依附于权贵童贯和蔡京的将领。

历史上的王禀比小说中的角色英勇得多,也算是真正的能够青史留名的民族英雄。王禀是东晋宰相王导的二十七世孙,在征讨方腊之前就已经是婺州观察使和步军都虞候了。宋徽宗派童贯领兵征讨方腊时,王禀是参与的主要将领之一。这一路上王禀的战绩非常辉煌,他不仅连续在秀州、杭州击败方腊义军,而且攻陷了方腊的大本营睦州和青溪县,是让方腊残部陷入帮源洞包围圈的主要功臣之一。在整个征讨方腊的战争中,王禀的功劳是排在前列的,所以在战争之后受到赏赐,升职为宣抚司都统制。

王禀除了参与征方腊的战争外,还参与了伐辽的白沟之战和抗金的太原保卫战,在抵抗外族入侵的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太原保卫战,这是王禀的最后一战,也是奠定他作为民族英雄历史地位的战争。当时金国军队南下入侵,宋军屡战屡败,被迫与金国签订了合约。按照合约规定,宋朝是要将北部边境重镇太原割让给金国的,但这个合约却遭到了太原军民的强烈反对。于是金国方面以完颜宗翰为元帅出兵攻打太原,而王禀则与太原知府张孝纯率全城军民死力护城,双方在太原城下僵持了二百五十余日。

按照史书记载,当完颜宗翰向宋军主帅童贯提出割让河南河北的大片土地时,童贯不敢与金军抗争,带着军队不战而逃,只留下王禀和张孝纯守护太原。面对金军十多万大军的包围,太原全城军民只有两万余人,他们在王禀的组织下坚持抗争二百五十余日,直到弹尽粮绝城破殉国。而当时的皇帝宋钦宗则懦弱不堪,不但不给太原派援军和补给,还派人到太原城劝降,实在是丧权辱国到极点。太原保卫战是北宋灭亡前宋军抗争最为激烈的战争,王禀带领太原军民打出了宋朝军人的血性,虽然城破殉国,却也当得起民族英雄的称号。

可就是王禀这样的民族英雄,在太原保卫战后却被人写入了《水浒传》的反派行列,实在是让人感到唏嘘不已。在宋朝最为危险的时候,大量的宋军难逃,面对金军一溃千里。像王禀这样坚守城市数百日,直到弹尽粮绝后城破殉国的将领是少之又少的。这样的民族英雄本应得到老百姓的崇敬,但是王禀却并没有享受到这一殊荣。小说中的王禀与历史上的王禀相差如此之大,对其的历史定位和评价几乎完全走向了反面,这让不少小说的读者感到不解。是因为小说作者施耐庵不懂历史,还是有着什么难以解释的原因?

其实上述问题的关键并不在王禀和童贯,也与《水浒传》中的宋江等梁山好汉无关,而是当时的历史背景决定了王禀在民间舆论中的历史地位。王禀之所以被《水浒传》写作是反派,是因为他是童贯手下有数的大将。无论是在征讨方腊,还是对辽、对金作战,王禀都是童贯非常倚重的将领,也为宋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虽然这些功劳都是正面的,但因为童贯个人的历史评价趋向负面,所以王禀被民间舆论描述成为了依附于权贵的将领。这个民间舆论的来源其实并不是老百姓的口碑,而是宋朝的士大夫阶层对童贯的评价。

赵匡胤和赵光义开始,宋朝建立了与士大夫阶层共治天下的政治体系。这个政治体系让宋朝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到巅峰,却也给宋朝埋下了大患。宋朝中期以后,以冗官、冗兵和冗费问题为代表的三冗问题逐渐爆发,使得国家内部出现了各种矛盾。面对这种矛盾,从宋仁宗赵祯开始,宋朝皇帝就谋求变法,希望通过变法来解决国家内部矛盾。实际上三冗问题的根本就是士大夫阶层对国家资源和权力的把持,改革其实就是要削弱士大夫文官集团对国家资源的垄断统治,于是围绕着士大夫文官集团利益的变法和政治斗争在宋朝朝廷展开。

到了王安石变法和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后,宋朝朝廷分成了两派。一派是革新派,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士大夫文官集团对国家资源的把持,这派叫做元丰党人,也就是俗称的新党。一派是保守派,要求延续士大夫文官集团的既得利益,这派叫做元祐党人,也就是俗称的旧党。新旧两党之争延续了数十年,到了宋徽宗即位后新党得势,旧党势力被压制到了低点。当时虽然旧党在朝中不占优势,但旧党在宋朝得益一百多年,在民间的势力根深蒂固,所以对于民间舆论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新党。

为了在两党内斗中占据优势,尤其是舆论上的优势,旧党利用自己在民间舆论的主导能力,将朝廷中掌权的人描述成为了奸臣的代表,这其中就有宋徽宗非常宠信的蔡京、童贯等人。这些人中有的是新党,如蔡京,也有童贯这种虽然不是新党,却与新党来往密切的大臣。王禀作为童贯比较倚重的将领,在童贯被旧党的民间舆论打为奸臣的时候,他自然也就成了依附于奸臣的将领,民间舆论的历史评价就不太好。再加上童贯在太原保卫战前不战而逃,这使得整个宋军都老百姓唾弃。在这种舆论背景下,王禀虽然战死到底,却也无力挽救国家的颓势。

《水浒传》是以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蓝本的,描写的是当时的社会形态。在当时新党占朝廷,旧党占舆论的环境下,朝堂中的大臣都被文人笔记和稗官野史描述成了奸臣林立的场面。于是这里面即便有一两个为国尽忠的文武大臣,但在民间舆论中也不占先手,反而容易被抹黑成为依附于权贵的奸臣。尤其是在小说中王禀还站在了梁山好汉的对立面,这就更加容易让老百姓误会了。而古代的老百姓对于历史知识的获取渠道有限,很多都是靠着戏剧、小说等口口相传的,所以《水浒传》中对王禀的描写,就对他的历史评价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北宋末年的名将王禀并不是如《水浒传》中所描述的那样,也不是依附于童贯的将领,而是参加太原保卫战反抗金军侵略的民族英雄。但是因为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舆论,王禀的历史评价受到了上司童贯的影响,所以在旧党文人的笔下并没有能成为真正英雄一般的人物。而《水浒传》的很多故事是跟军旧党文人的笔记小说改编而成的,所以受到这种舆论影响极大,也就没能给予王禀正确的历史评价。要正确的评价王禀,还是要回到史书这一比较详实的历史资料,只靠《水浒传》这样的小说来认识历史人物,产生偏差是不可避免的。

标签: 王禀

更多文章

  • 大争之宋名将王德用威震契丹,却因酷似赵匡胤而屡遭陷害

    历史人物编辑:知识大赛场标签:王德用

    很多评价中国历史的书籍中都将宋朝看作赢弱的朝代,认为这个朝代在军事上是非常虚弱的,先后被辽金夏三国入侵,于是有了弱宋的名声。有人认为宋朝采取以文御武的军事政策,才导致了文尊五卑的政治生态,这便成了弱宋的根源。在这种政治生态下,武将的能力无法发挥,自然在战场上难以取得理想战绩,于是宋朝面对辽金夏三国时

  • 钦差张纲奉旨巡行天下,却把车轮埋了,高呼:财狼当道、安问狐狸

    历史人物编辑:吃着瓜娱乐社标签:张纲

    汉顺帝汉安元年,皇帝选了八位大臣,巡行天下,考察吏治。前七位,都是年纪大的知名耆儒,只有张纲年岁最小,官位也最低。可是,张纲领命之后,在洛阳都亭,出发仪式上当众把车轮埋了,说了这句名言:豺狼当道,安问狐狸!张纲不走了,回家就起草奏章,弹劾当朝的大将军梁冀。说他是封豕长蛇,朝廷最大的硕鼠。奏章一上,满

  • 流浪词人柳三变一生四次落榜,不受皇帝待见,却受歌妓欢迎

    历史人物编辑:郭宁标签:柳三变

    柳永原名叫三变,后改为永。人们都知道他是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也知道他大半生流浪,是个“专业作家”。柳三变跟他同时代的几乎所有作家都不同,他虽然也热衷功名,五次参加礼部的考试,但命运偏偏给他开了大半生的玩笑,前四次都让他落榜。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他才考中进士,得以进入仕途。进入仕途后,却长期得不到升迁

  • 柳三变的传奇之路,他死后歌伎相约清明‘吊柳会’

    历史人物编辑:倚梦倾城标签:柳三变

    柳永,字三变,婉约派代表词人,在北宋文学史上是一朵奇葩。记得在高中时候,读了他的《望海潮》和《雨霖铃》之后,对他的喜爱一直没有停止。仕途坎坷/p18岁那年,柳永意气风发,游于苏州、杭州等地,被东南形胜、繁华似锦的美景吸引了。与当地的歌伎打成一片!沉醉于听歌买笑的花花世界。24岁那年,开始进京赶考,可

  • 风流不羁的青楼词人,奉旨填词柳三变

    历史人物编辑:李韶彬标签:柳三变

    柳永,原名柳三变,北宋年间一个重要的婉约派词人。出生于官宦之家,一个典型的官二代。柳永其人,虽出生很好,又颇具才华,但个人命运实在称不上好。一辈子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仕途坎何,非常落魄,终其一身,又常出没于花街柳巷与妓女为伴。一个大词人,他的人生为什么会演绎成这样?984年,柳永出生福建崇安,祖父,

  • 天祚帝被女真打跑后,为何很快出现一个北辽政权对抗女真和北宋?

    历史人物编辑:大姐头美食标签:天祚帝

    北宋童贯北伐,实质上攻打的不是辽国,而是一个短暂的政权——北辽。公元1122年,金兵攻占大辽中京,辽国老大天祚帝逃跑。辽国的大臣发动“政变”,拥立耶律淳为皇帝。由于耶律淳和天祚帝是亲戚,这次政变表面原因不是推翻大辽,而是为了有个领导集团挽救大辽,所以各种军政制度和辽国一致,历史上称为北辽。北辽的建立

  • 徽宗打算消灭天祚帝,郭药师一番话,让他感动不已,打消了念头!

    历史人物编辑:娱美人娱记凌云标签:天祚帝

    月儿弯弯照九州(二十四)郭药师来朝宣和五年六月,徽宗召见郭药师,礼遇甚厚,除了加官进爵外,还赐以甲第、姬妾。郭药师感激涕零,哭着说:“臣在契丹,闻赵皇如在天上,不谓今日得望龙颜!(1)”徽宗大喜,当即委其守燕重任,郭药师表示愿效死力!为了断绝所剩不多的燕人对辽国故主的怀念,徽宗打算遣郭药师带领兵马去

  • 女真前期有多猛?两万女真大破七十万辽兵,天祚帝疾行500里逃窜

    历史人物编辑:毛姐说历史标签:天祚帝

    很多人看到北宋末年的宋军往往被少于己方数倍的女真士兵追击得仓皇而逃以至于发生靖康之耻时,心中难免会涌现莫名的愤怒,颇有鲁迅先生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味道。然而,不仅仅是军备松弛的宋军如此,曾经威压天下的契丹辽国同样如此。公元1114年,不堪辽国凌辱劫掠的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并先

  • 宋徽宗被俘虏,还有辽天祚帝,两人曾彻夜长谈

    历史人物编辑:冯志超标签:天祚帝

    宋徽宗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是个懒散而浪漫的皇帝。后来,因为宋哲宗很小的时候就病逝了,所以没有留下任何后代。宋徽宗被提升为太后的位置,成为宋朝的新君主。宋徽宗的加入是戏剧性的,也是不可抗拒的。虽然宋徽宗没有表现出他做皇帝的强烈愿望,但在各种政治冲突中,宋徽宗仍然被推到了

  • 天祚帝——一个不知道怎么评论的奇葩!被人踩成肉泥!

    历史人物编辑:蒲昱冲标签:天祚帝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1075年6月5日―1128年),字延宁,小字阿果,辽道宗耶律洪基之孙,辽顺宗耶律浚之子,母贞顺皇后萧氏,辽朝最后一位皇帝,在位25年。耶律延禧生于太康元年(1075年)四月十九日,少年时曾险些被权臣耶律乙辛暗杀,幸得萧兀纳保护才没有遇害,此后曾受封梁王、燕国王等爵位,又历任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