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年,辽国已经丧失了半壁江山,天祚帝逃到了大漠。为了抓住这个千载良机,宋徽宗和金国达成了“海上之盟”,并调动20万大军进攻燕京,试图收复这个梦寐以求的地方。然而,宋徽宗没有想到,这个危如累卵的燕京城竟然成为了一座坚城,成为了最难啃的骨头。此战,彻底暴露了宋军的虚弱,也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而在燕京之战中,辽国的主将耶律大石则一战成名,成为了契丹族的民族英雄。
一,辽国最后的希望——耶律大石和萧干
1118年,北宋的使者马政乘坐船只渡过了渤海湾,进入了金国控制范围内。马政要和金国谈判的事情是宋金结盟,夹击辽国。1120年,宋金正式达成了盟约,盟约规定:金国进攻辽国的中京府,宋出兵进攻燕云十六州。事成之后,北宋将原本给辽国的岁币转移给金国。
此事,已经暴露出了北宋的软弱。不过对于北宋来说,能够借助金国的力量来消灭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宋徽宗并没有想到虚弱的辽国也是那么难以对付。
当时,两国的辽东已经全部沦陷,天祚帝兵败逃到大漠。不过,契丹族的确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就在辽国即将灭亡的时候,出现了耶律大石和萧干两位英雄。尤其是耶律大石,简直就是千古难遇的军事奇才。
耶律大石,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出身于上京临潢府。他自幼好学,善于骑射,兼通契丹文和汉文,是契丹族中难得的文武全才。1115年,耶律大石通过科举考上了进士,他也就成为了辽国唯一一位契丹族的进士,契丹族第一次凭借文才,而不仅仅是武力和出身进入了仕途。
考上进士后,他被选入翰林院任职。在契丹语中,翰林院被称为“林牙”,于是人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大石林牙”。如果在和平年代,那么耶律大石可能就会成为了契丹族历史上一位比较有名的文人。然而,历史给了耶律大石更大的舞台。
就在耶律大石考中进士的这一年,东北的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了金国。随后,金国对辽国展开了疯狂的进攻,辽国兵败如山倒,城池一座接一座地沦陷。1116年,耶律大石开始出任泰州刺史,可金兵第二年就攻陷了泰州。1119年,耶律大石又被调任为祥州刺史。1120年,他又被提升为辽兴军节度使,负责镇守辽国南京,也就是燕京,这个北宋梦寐以求的地方。
1122年,金兵攻克了中京,天祚帝向西逃窜,辗转夹山(呼和浩特一带),音讯全无。为了安定国人之心,耶律大石和宰相张琳、李处温、南京都统萧干进行了商议,决定立秦晋王耶律淳即位,称天锡皇帝,该政权被称为“北辽”。北辽建立后,其主要军权被耶律大石和萧干掌权,他们成为了辽国最后的希望。
二,燕京城:最难啃的骨头
当时的北辽仅仅控制燕京和辽西走廊部分地区,东北的金国正穷追猛打,南边的北宋正集结大军准备北伐,西边的天祚帝也宣称要讨伐耶律淳,形势非常险恶。北辽成立后,立即招兵买马,在燕京组建了一支汉军,但是战斗力不强。于是,北辽又招募从辽东撤回的“怨军”,改建为常胜军。
“怨军”,就是和女真族有仇的居民组建的军队,大多数是渤海人组成。他们战斗力比较强,但是纪律性差。当女真族入侵的时候,怨军就一起烧杀抢掠,当女真族撤退后,怨军则顺服,这让天祚帝十分愤怒。于是,天祚帝决定谋杀怨军,援军则杀其将领,投降了萧干。如此,北辽的战斗力得到了加强。
1122年,宋军发兵10万,兵分两路进攻燕京。宋军东路军将领杨可世宣称:只要宋军一到,燕云的居民就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于是他们率轻骑数千直奔南京。耶律大石则在兰甸沟掩袭击杨可世,宋军先锋惨败而归。随后,耶律大石带领辽军3万和宋军隔白沟河对垒。
5月28日,耶律大石主动出击,指挥骑兵渡过白沟河,击溃了宋军守桥士兵。不久,萧干也开始对宋西路军发动反攻,宋军东路军见形势不妙,就引兵撤回。耶律大石那肯轻易放过宋军,他立马带领骑兵尾随宋军,宋军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史称“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间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带死尸相枕籍不可胜记”。
随后,宋徽宗派童贯调遣更大规模的军队进攻北辽,李处温便和耶律淳商量,决定投降北宋。正好,北宋也派遣使者马扩来招降。马扩口齿伶俐,咄咄逼人,耶律淳就让马扩和萧干、耶律大石谈判。
萧干虽然有志气,但是鉴于燕京危如累卵,也没有多说什么。耶律大石则不同,他质问马扩:“南北通好百年,为何举兵,侵夺地土?”随即又说:“为传语童贯,欲和则仍旧和,不欲和请出兵见阵。”由于萧干和叶律大石两人的反对,耶律淳和李处温投降归宋一事就告吹了。不久,耶律淳病死,李处温就阴谋联系北宋和金国,最终事泄,被迫自杀。
1122年七月,北宋派遣童贯、蔡攸二人带领20万大军再攻燕京。到九月,常胜军主帅郭药师带领其部2000人投降北宋。宋军大喜过望,将常胜军扩充为了5万人,将之作为攻打燕京的先锋。很快,童贯命令刘延庆带领10万大军对向燕京挺进,但是在良乡遭到萧干的拦截,刘延庆初战失败,于是选择坚守不出。而郭药师则带领轻骑突袭燕京,攻破了燕京城。然而,常胜军纪律很差,他们在燕京大肆烧杀抢掠,引起了燕京百姓的反抗。
童贯
萧干见燕京不保,立马带领3000精锐回援,而原本要原本规定要进攻支援郭药师的刘光世却背约未至,最终宋军失败,只有郭药师和杨可世等少数将领逃出。随后,萧干分兵截断宋军粮道,并四处烧火。刘延庆见火起,误以为辽兵至,即烧营而逃,士卒自相践踏,伏尸百余里。第二天早晨,耶律大石突然发现宋军撤退了,于是带领骑兵继续追杀,再次大败宋军。经过此战,北宋“自熙丰以来军实尽失”,基本丧失了收复燕京的实力。
三,引狼入室,北宋灭亡的征兆出现
宋徽宗两次发动北伐,劳师远征,都未能收复燕京,自己也对宋军的战斗力充满失望。于是,北宋就企图利用金国之力来收复燕京。而金国方面在此期间顺利攻下了中京,但是一直按兵不动,观察燕京宋军北伐的情况。宋军北伐失败,也彻底将自己的虚弱暴露在了金国的面前。
耶律淳去世后,北辽萧德妃先后五次给金国上书,请求册封北辽,使之作为藩属存在。同时,萧德妃又派遣使者向童贯阐明“唇亡齿寒”的道理,不过均被拒绝。11月,金国军队杀入关内,北辽军队难以抵抗,燕京沦陷,北辽灭亡。
北辽灭亡后,萧干和耶律大石发生了分歧。耶律大石认为应该联合天祚帝,共同实现辽国复兴,于是决定出奔天祚帝;萧干则认为天祚帝无能,于是在奚族故地称帝,试图团结奚族来完成复兴大业。然而,萧干很快就陷入了粮食危机。1123年,萧干出兵进攻景州,击败常胜军张令徽、刘舜仁部于石门镇,攻陷蓟州。7月,郭药师带领军队和萧干大战,萧干战败,被部下白得歌所杀,首级被献于宋。
萧干发行的货币
天祚帝得到耶律大石的支援,又收集结了草原一带的兵力,准备反攻,收复燕京。耶律大石则认为应该屯兵西北,争取西北各族的支持,利用西北招讨司的2万精锐作为后盾,以此来和金国抗衡。然而天祚帝不听,坚决要对金国发动反击。耶律大石就带领自己的300骑兵脱离了天祚帝,向西北挺进。1125年,天祚帝兵败被俘,辽国灭亡。
而耶律大石则到达了西北招讨司驻地——镇州,得到了这里2万精锐骑兵的支持。经过休整后,耶律大石带领骑兵击败了金国,获得了喘息之机。后来,耶律大石认为收复故土无望,于是抛弃了镇州,带领2万骑兵杀入了西域,征服了高昌回鹘、喀喇汗等几十个国家,建立了西辽帝国,称霸中亚。耶律大石,还将中国的威名传播到了西方,当时的西方世界都将中国称为“契丹”,这和西辽的强盛有关。耶律大石不仅成为了契丹族的民族英雄,还成为了中国的民族英雄。
耶律大石西迁
北宋方面,1123年派遣赵良嗣和金国进行谈判,以收复燕京等地问题。金国是通过自己的力量占据燕京的,当然不想将燕京交出。经过艰苦谈判,金国最终答应交出燕京,但是北宋需要在原来的岁币基础之上另加百万缗的燕京代税,另外,平、营、滦三州并不在范围之内。到了1123年四月,金国又将燕京所有的物资、人口迁走,留给北宋的不过是一座空城罢了。
尽管如此,北宋毕竟收复了燕京城,于是举办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并且对之前参与战争的主要将领都进行了封赏。不过,北宋对边界事务处理不当,出现了张觉事件,最终导致宋金两国关系破裂。此后,郭药师也投降了金国,北宋的局面变得糟糕起来。随后,金国开始对北宋发动两次大规模的进攻,到1127年,北宋灭亡,北方半壁江山自此沦陷,北宋的引狼入室,最终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