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个人觉得蒙古崛起和耶律大石可敦城收兵没有任何关系。首先在辽国时期还暂时没有蒙古这个民族的概念。蒙古是在成吉思汗崛起统一蒙古诸部后才形成统一的蒙古称谓。此时距离耶律大石在可敦城收兵已经过去了几十年。
耶律大石可敦城收兵背景
其实耶律大石因为和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意见不和不得不向西北寻找支持。辽国东部虽然被金国击败濒临亡国,但是在西北的庞大的西北招讨司还在正常的运转。不少忠于辽国的部落依然存在,所以当耶律大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各部长老赞助复国的时候。十八部落纷纷慷慨解囊,从一万多士兵开始经过几年的休整就得到二十万大军。
《辽史》记载:西至可敦城,驻北庭都护府,会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等七州及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糺而毕十八部王众 遂得精兵万余,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
大家注意看耶律大石收兵在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糺而毕十八部中征收的军队。虽然没有更详细历史记载,我们可以推测这十八部落肯定在蒙古高原以及更西北的草原游牧。而且很有可能就包括忠于辽国的蒙古先民。
辽国和蒙古不是敌人,所以也从来不存在压制蒙古的情况。既然不存在武力压制的情况,所以耶律大石在可敦城是否收兵和蒙古崛起就没有什么关系。
蒙古统一前的部落构成
而蒙古在崛起的前夜存在的较大的部落为:塔塔儿部,蔑儿乞部,斡亦剌部,乃蛮部,汪古部,克烈部等。而这些部落分布的区域依旧是蒙古高原以及更西的草原。那么从耶律大石收兵后的几十年,又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所以草原部族基本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动。也就是说这么部落应该就是包含在当年的十八部落,或者是由这些部落融合形成。
这些部落日后被成吉思汗吞并统一为一个整体,形成了最终的蒙古民族。
蒙古和契丹密切的关系
蒙古和契丹因为共同大敌女真完颜氏建立的金国的关系,所以两族相处很亲密。在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中不少契丹人。并且蒙古语和契丹话大体相通,彼此说话都能听懂这个从侧面似乎印证了我们以上的推测。
况且,金国按说是继承的辽国的版图,但是自始至终没有能把原来辽国的西北招讨司(蒙古高原和更西部的区域)纳入金国的版图。即使在契丹的辽政权的势力退出这片区域走向西辽的时候,金国依然没有能占领这里。虽然没有了大辽的西北招讨司的架构,西辽、蒙古和金国演变成这样(入下图所示)。
金国始终没能占领蒙古草原,反而被蒙古部落打的丢盔弃甲被迫修建金长城来抵御蒙古人的进攻。
加入蒙古军队的契丹人,在攻打金国或平定四方的过程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勋。
小结:
综上所述,小编认为耶律大石在可敦城收兵和蒙古崛起没有任何关系。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