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7年,契丹首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到1125年,曾经骁勇善战的契丹民族灭亡在天祚帝耶律延禧手里,前后享国218年。辽朝的灭亡不是顷刻瓦解,它经过“灭亡-复国-灭亡-复国”两起两落的过程。辽朝两次灭亡后,能够两次复国都与一位契丹“猛人”有关,他就是契丹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耶律大石。
游牧民族的文科状元
耶律大石在契丹历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他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代嫡孙,也是契丹民族唯一的“文科状元”。公元1115年是辽天祚帝天庆五年,耶律大石科举及第,以进士的身份拜翰林院。耶律大石能够名垂青史不是凭借他出众的文采,恰恰是依靠他显赫的武功。
假如天祚帝效仿明君圣主把辽朝治理得井然有序,或许耶律大石只能以文臣终老,但是历史没有假设。
辽天祚帝在昏庸无道方面,完全继承爷爷道宗皇帝的基因,整日沉迷游猎,任由女真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公元1120年,完颜阿骨打率领女真健儿攻克辽朝上京,天祚帝带着500囊财宝躲进夹山继续游猎。
皇帝杳无音讯,辽朝失去最高指挥。危急关头,耶律大石挺身而出,主张废掉天祚帝,在燕京重新立耶律淳为皇帝,这就是北辽。耶律淳该当没有皇帝命,登基数月后,活活被战事急死了,改由皇后萧氏摄政。女真刚刚崛起,势头正猛,耶律阿保机联合宋朝加快攻打燕京的步伐。眼看燕京城难以保住,耶律大石建议大家前往夹山寻找天祚帝。
在夹山的岁月里,天祚帝和耶律大石矛盾重重,女真人也获知夹山的位置。耶律大石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决定放弃昏庸的天祚帝,带着五个儿子和二百契丹铁骑寻找一座名为“可敦”的城池。希望借助可敦城为依靠,为将来光复大辽做准备。
二百铁骑的复国之路
耶律大石为什么要选择可敦城呢?可敦城又叫回鹘古城,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唐朝曾在此设置横塞军安北都护府,位置大约是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的阴山北麓。进入五代十国后,中原王朝无心顾及此地,契丹便把它据为己有,以此抵御草原的蒙古部落。
辽史中记载,辽朝在可敦城常备2万精骑,无论中原出现多大的变故,可敦城的2万人马坚决不许出动。
但是可敦城具体在哪?幸存的契丹贵族没有人知道!只是听说距离辽的都城三千里之遥,中间还要横穿大漠。
此时,整个辽朝几乎陷落金军之手,原来的大辽土地上没有契丹人的立锥之地,耶律大石决定带着儿子和随从寻找可敦城。明知此次西行九死一生,但这是摆在耶律大石面前唯一的出路。
经过阴山的白鞑靼部时,耶律大石受到部落酋长的热情款待。白鞑靼部又向耶律大石提供了充足的干粮和二十头骆驼、四百匹骏马,特别是获得沙漠之舟的骆驼后,耶律大石横渡沙漠的危险系数大大降低。历时数月,耶律大石终于抵达可敦城。
巧合的是,天祚帝儿子耶律雅里早在一年前达到此地。不久传来消息,天祚帝被金人俘虏,辽朝彻底灭亡了。耶律大石便拥立耶律雅里为新的辽朝皇帝,奈何耶律雅里也是短命皇帝,没过多久病死了。耶律大石临危受命,迅速集合人马收拢人心并发表慷慨的演讲,最终算是在可敦城站稳脚跟。
西征中亚
宋金战争结束后,金军把注意力转到可敦城的耶律大石身上,先后派出四万精骑攻打可敦城。虽然耶律大石已经初具规模,打退金军的进攻也不成问题,但是金军拥有数十万兵马,自己手里只有两万,根本扛不住金军持续不断的进攻。最终,耶律大石决定放弃可敦城率部西征。
耶律大石的西征目标一片空白的神秘西域。西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朝时便与中原并存。分布在西域有三股势力:一是高昌回鹘,二是乃蛮部,三是黠戛斯部。
耶律大石的首要进攻目标锁定在黠戛斯部,结果首战失败,只能暂时居住在额敏河附近,休养生息一段时间。此时,耶律大石在众人的拥戴下正式登基称帝,自称辽天佑皇帝,定年号为天庆,西辽建立。
已经名正言顺的耶律大石再次把矛头指向高昌回鹘,并一举拿下高昌国。稍作休息,他又马不停蹄地攻打东喀喇汗国,但是遭遇老东喀喇汗国王的挫败。在耶律大石束手无策时,老国王病死了,原本附属东喀喇汗国的葛逻禄人也反叛了,新国王易卜拉欣是个软弱的首领,为了平定葛逻禄人,他主动请求归附耶律大石,希望借助耶律大石的力量消灭葛逻禄人。
在平定葛逻禄人后,耶律大石入驻东喀喇汗国都城巴拉沙衮,把巴拉沙衮城更名为虎斯斡尔朵,定为西辽的都城,耶律大石在中亚的实力稳定下来,但耶律大石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耶律阿保机的后人,身体里流动着契丹的鲜血。
经过数年的准备后,耶律大石点齐七万人马东征,结果途中遭遇大漠的恶劣天气和瘟疫,半道上已经损失过半,此次东征尚未穿越大漠,已经宣告失败。耶律大石只好继续经营西北中亚,再也没有机会实现东征复国的愿望。1143年,耶律大石在遗恨中去世。
耶律大石以文人起家,凭借二百余人,仅用十多年的时间完成称霸中亚的功业。全盛时期,疆域东至蒙古的库拉河,西到中亚咸海,是中亚地区幅员万里的帝国,他不仅让契丹辽朝的国祚延续88年,更是把中原文化远播到中亚地区,这样的功业放在整部华夏历史中,也足以比肩秦皇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