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沆:北宋初期众多的宰相中,只有他被称为“圣相”,原因为何?

李沆:北宋初期众多的宰相中,只有他被称为“圣相”,原因为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风趣的历史天空 访问量:760 更新时间:2023/12/10 0:25:29

李沆:崇清静无为,行光明正大

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宰相的可谓是数不胜数,其中尤以宋朝为最,因为要分权的缘故,相当于宰相或副相之人多多,皆可以宰相称之,而如仁宗这般几乎一年便数次换相的朝代,那更是数不清了,但很多人是不被人识的。

在北宋前期有宰相中,李沆实在是不太出名之人,而他却被后世尊为“圣相”,这倒是个很奇怪之事,他既无轰轰烈烈之业绩,又缺有声有色之作为,于今人来说是毫无存在感,几乎就是一位被人遗忘的形象,缘何会被尊为“圣相”,感觉有高抬之嫌。

他的主要活动期是在太宗末年到真宗初年这一时期,这是一个承上下的时代,开国的赵家兄弟虽作古,而各项国策皆已大定,此时的宋王朝虽然北有辽人燕云十六州之痛,西北有李氏父子之反复,但总体来说,只要不“作”,保个安宁还是绰绰有余的,而这正是李沆仕途崛起的大好时光。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即今河北邯郸人,说得更细些,是河北永年县人,太宗朝进士出身,初在外地任低级官员,后迁礼部侍郎,太宗离世前任命其为太子宾客,也就是赵恒的老师,也是宋太宗在离世前为儿子精心物色的顾命大臣。

李沆中进士的这一批人可谓是个个了得,虽不能同后来苏东坡他们那一届嘉佑龙虎榜相比,但皆为人中龙凤,如在我们成都首创“交子”的名臣张咏所言:“吾榜中最得人最多,慎重有雅望,无如李文靖;深沈有德,镇服天下,无如王公;面折廷争,素有风采,无如寇公。”这里的“李”指李沆,“王”是王旦,而“寇”即是寇准

赵恒继位,是为真宗,立即拜李沆为参知政事并监修国史,李沆为官清廉,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年58岁时去世,获赠太尉及中书令,谥“文靖”,配享真宗庙。

李沆的一生,是奉行清静无为的一生,这注定其生前行事不可能出现波澜壮阔之事,绝无惊世骇俗之举,也就是说,他不可能有很吸引眼球的事迹,但他在后世官方中的影响很大,以至于他不仅在宋理宗时位列昭勋阁24功臣,康熙朝还将他列为从祀历代帝王庙少数的臣子之一。

不过,现在人们喜欢的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情,汉武帝绝地反击的霸气,随之而来的,便是他们麾下那一众将相亦会跟着名扬四海,而那些守成的帝王,如文景之治,能知道这二位皇帝叫什么名字的人定会很少,包括被后世誉为“守成贤主第一”的宋仁宗,又有几人熟悉,都被那帮能写几笔诗词文章的臣子抢了风头去。

李沆辅佐的真宗,是宋朝第一位正常继统的皇帝,他并不是一个善于纳谏自律之人,比如,在君臣一致的反对下,他依然坚持将那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的街头卖艺花鼓女刘娥纳入后宫便是例证。

并且,当他变本加厉地想加刘娥为贵妃时,若不是李沆的反对,当着使臣面将诏书烧去,一句“但道臣沆以为不可”,那刘娥怕早就权倾朝野了,由此看来,不仅李沆敢于对突破自己底线的事敢于亮明自己的观点,忤逆龙鳞,而且,皇帝对他还真是十分地忌惮。

而且真宗赵恒还是个很“作”之人,且自信心爆棚,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泰山封禅之人,也不知他哪来的这般底气,当然,这是在李沆死后他才敢胡为的。

作为真宗的老师,李沆对赵恒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可以说,没有李沆的教导及不言自威的束缚,时时“戒除人主骄奢之心”,这真宗不知道要狂到何种地步去了。

李沆是寒门出身的士子,他从入仕之时起,便抱定“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得失;政治理想高于物质追求”的理想,他在太宗之时便颇受欣赏,更是以他的文才和学识,以及个人的品行和操守为皇家所倚重,可以说,他对皇权与朝臣的关系在宋朝初期的演变和走向,是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朝廷盛行“密奏”时,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借此来邀宠献媚,唯有李沆无一“密”上奏,他襟怀磊落,心胸坦荡,公家事公开谈,何密之有?而正是他“不密奏”的凛然正气,更赢得了皇帝的看重。

但是,他为政还是偏于守旧,于旧制一直是视为不可轻改的祖宗之法,加上他又谨言慎行,于大政方针总是有点态度暧昧的感觉,所以,也被不少人所诟病。

“李文靖为相,专以方严重厚,镇服浮躁,尤不乐人论说短长附己。”这是宋人的一段评论,意思是李沆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尤其不喜欢有些人靠排斥异己来抬高自己,就这点来看,那些想巴结他的蝇营狗苟、曲意逢迎之徒,对李沆也是望而生畏,在他身上呈现的是高尚的人格魅力。

正人必先正己,李沆位居宰相,却是清廉无比,相比于那些居豪宅,食珍馐的极尽奢侈之人,他可谓是极度的穷酸了,这点很有些同后来的范文正公相似,于个人享乐上是无欲无求,是真正意义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真宗朝的宰相个个有特色,王旦的老成,寇准的直率,王钦若的机敏,丁谓的睿智,都是一绝,但其中要数李沆的地位最高,他就如同定海神针一般,有他在,皇权便受到制约,其“格人主之私”的正气,对后来演进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人最高利益,是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虽然我觉得,李沆的“圣相”之名有抬高之嫌,但在他执政的时间中,同皇帝关系的和谐以及正能量的疏导,加上本人大公无私的完美人格,可以说是极少见的,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北宋朝最让人称道的皇权的定位及君臣关系,皆是始于李沆之模式。

尽管他没有看似轰轰烈烈的政绩,却“有公辅器”,在他执相柄之际,通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来肃清风气,他的施政方略不在于除旧布新,而在于政简少变,深得“治大国如烹小鲜”之精髓。

他“器度宏远”,行事如春风吹拂,成效如春雨滋润,处太平之时而能未雨绸缪,在不知不觉之间,朝堂稳定,民众安宁,大宋王朝迎来最高光之时,这与李沆执政的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无怪乎《宋史·李沆传》言:“沆性直谅,内行修谨,言无枝叶,识大体。居位慎密,不求声誉,动遵条制,人莫能干以私。”而王夫之则称其为“宋一代柱石之臣”。

可惜的是,自李沆死后,这宋真宗没了束缚便狂放了起来,不仅一味粉饰太平,广建宫殿,大兴土木,又恬不知耻的泰山封禅,各地迎合,群魔乱舞献“祥瑞”,“一国君臣如病狂然”,直到刘娥执政时方才制止。

这也能看出,无李沆,“王钦若、丁谓之徒果售其佞”,这真宗就要作妖,由此可见李沆立朝的作用之重要。

标签: 李沆

更多文章

  • 北宋时,安徽宿州一个政治新星突然崛起,向敏中智破冒名顶替奇案

    历史人物编辑:乱世中的史标签:向敏中

    一、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开封府官宦子弟,28岁的向敏中骑一匹快马去安徽符离探亲。这天傍晚,他从宿州路经一条山道时,忽然从一片蒿草中爬出一个人来,挡在路中间向他急摆手。向敏中急忙勒住马,一看这人脸上青紫,看不出模样,浑身上下血迹斑斑,才要问他话时,就听远处传来呐喊声。这人惊恐地说:“我是符离人,郭知州他

  • 挽救北宋的寇凖,晚年为何落得个没钱下葬的凄凉境地?可怕的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玉兔侃史标签:寇凖

    寇凖是否一度挽救了北宋王朝,避免北宋王朝面临的局势更加恶化,其功绩自然是无可辩驳的。不过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这样一位劳苦功高的重臣,最后却落得个连下葬的棺材钱都不够的凄凉境地,官场之险恶看来可见一斑。在辽兵南下攻宋,宋兵一溃即散的情况下,寇凖力排众议坚持要求宋真宗御驾亲征,这位新皇帝心存顾虑,左右动摇,

  • 他是“溜须拍马”的鼻祖,只因为一句话,差点把寇凖整死

    历史人物编辑:玉玉爱狗狗标签:寇凖

    咱们现在有个词叫“溜须拍马”,其中“溜须”还是有出处的,当时北宋名臣寇凖在宴会上胡须粘上了汤汁,此人赶紧起身给他擦拭干净,本来同事间的好意,但是寇凖却说:你身为副宰相,却为长官擦胡须,成何体统呢?这人听了后,开始嫉恨寇凖,想法设法打击他,结果寇凖差点被他整死。虽然他拍马屁没有成功,但却是拍马屁的鼻祖

  • 寇凖怎样得皇帝赏识,一心一意辅佐皇帝,维护国家统一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地脉动标签:寇凖

    宋太宗赵光义曾经这样评价寇凖: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寇凖,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凭借着出色的才华通过了科举考试,被任命为大理评事一职。他为人刚正不阿,每次都会向皇帝谏言,毫不畏惧,颇有唐朝时期著名谏臣魏征的风骨。也因如此,他渐渐被宋太宗所重用,在他三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担

  • 北宋名相寇凖,下场有多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寇凖

    寇凖即是寇准,又称之为“寇老西儿“,这个北宋年间有名的清官名相,却晚景凄凉,不仅客死异乡,就连魂归故里都成了一种奢望。寇准,字平仲,是北宋年间不得不提的一个历史人物,寇准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策划并操纵了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在其主持下,开启了宋辽之间长达百年的和平,但也正因为此功绩,也造就了寇准极为凄

  • 澶渊之盟之盟后,宋真宗赵恒为什么要给宰相王旦送礼?

    历史人物编辑:利利历史标签:王旦

    都说当了皇帝,天下就是他一个人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其实,在古代,皇帝的权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尤其是唐宋以前,皇帝说话办事都要受制于宰相,并不完全自由。比如宋真宗赵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还要给宰相“行贿”。怎么回事儿呢?那是北宋景德四年,也就是公元1007年,有一天,宰相王旦接到宋真宗宣召,

  • 宋真宗为什么要给副宰相王旦行贿?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王旦

    一位皇帝竟然贿赂臣子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是确实发生在宋神宗身上。可身为帝王的真宗为什么要给宰相王旦行贿,因为真宗想让他赞成自己的做法。这件事的背景公元1004年,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极力劝说下亲征,最终在澶渊城下击败辽军,双方签订了和平协议,史称“澶渊之盟”。可当时,辽军逼近汴梁时,朝内分成两派,一

  • 包公戏中丞相王延龄的历史原型是谁?按史书分析并非王曾或王旦

    历史人物编辑:斋看书画标签:王旦

    在所有的包公戏中都有一位王丞相的角色,他作为重要的配角周旋于包拯、庞太师和宋仁宗之间,成为朝廷内斗的润滑剂。几乎每一场关于包拯在朝廷中惩奸除恶的桥段中,他都有出场,积极周旋于其中。在关键时候他多次劝说宋仁宗做出正确决策,保护了受到奸臣打压的包拯,成为故事中正面朝廷官员的典型。对于这位王丞相的来历,小

  • 为何宋真宗会给宰相王旦行贿?

    历史人物编辑:程彪说历史标签:王旦

    常言道: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皇帝是封建社会权力最大的人,可他们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有的时候,皇帝的建议会被大臣驳回。宋真宗为了让宰相王旦答应自己封禅泰山的事情,甚至给宰相王旦行贿。而王旦收到贿赂以后的反应也很奇怪,他大喊一声:“李文靖真圣人也!”。李文靖是前任宰相,王旦为什么说他是神人呢,因为

  • 《梦华录》中萧钦言的原型王钦若,为什么没进《宋史奸臣传》呢?

    历史人物编辑:骆氏春秋标签:王钦若

    从目前来看,剧中人物的历史原型已经很明确了,除了男主、齐牧没有对应的历史原型外,皇帝就是宋真宗,皇后是刘娥,萧钦言就是王钦若(王钦若于宋真宗晚年升宰相),柯政就是寇准。关于王钦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这样一个做过谄媚之事的人,为什么没被《宋史》列入《奸臣传》呢?其实不光王钦若,后来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