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明代的思想家李贽写的一幅对联,里面也借用了两个古人的事迹。上联中的的诸葛亮想必大家都十分的熟悉,但是下联中的吕端就有些陌生了,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以和诸葛亮放到一起对比,他又是怎么在大事上不糊涂的呢。
吕端是宋朝的一名官员,在宋太宗期间,他做到了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的位置,而在宰相这个位置上他也做得很好。
不过当初他当上宰相很多人并不支持,很多大臣就纷纷进言,表示让他做宰相有些不妥,因为他平时为人太糊涂。
不过赵光义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吕端只是在小事上糊涂,在大事上他头脑十分的清醒,而李贽也是借用了他的评价。
首先我们来看看吕端的一生,吕端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不过虽然出身优越,但是他却并没有沾染上纨绔子弟的坏习气。
他从小开始就十分的好学和上进,不过他后来可以顺利走上仕途,主要还是因为他的父兄的缘故。
他的父亲吕琦是后晋时期的兵部侍郎,而他的哥哥吕余庆后来也投身行伍,结果参与了陈桥兵变的全部过程,成为了开国的功臣。
而他也很受宋太祖的信任,最后成为了皇帝的贴身近臣,因此在朝廷上有着很高的威望和很大的权势。
有这样的哥哥,吕端的仕途可以说是顺风顺水,虽然说他一开始只是一个小小的知县,但是后来升迁的速度很快。
他先是做到知州,后来镇守四川成都府。到了宋太宗继位之后,他的升迁更是越来越快,最终做到了宰相。
于是才有了前文说到的那一幕,而他之所以升迁速度如此之快,也是因为他深得赵光义的赏识,在他看来,吕端在大事上十分的清醒,是做宰相的好人选。
而后面发生的一件事也说明他对吕端的评价十分准确,吕端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确是大事不糊涂。
当时位于北宋西方的西夏经常骚扰边境,也是当时的心腹大患,尤其是李继迁的叛军更是让皇帝十分的头疼。
不过一次保安的军队上奏说自己捉住了李继迁的母亲,皇上听了龙颜大悦,赶忙招寇准觐见,商量如何处置她。
最终两个人决定要杀掉李继迁的母亲,来惩戒他叛乱的行为,就在这个时候,吕端提出了反对的意见。
见到太宗后,他立刻说了当年楚汉争霸时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故事来劝诫皇上放弃这个想法,否则会酿成大祸。
他说当时项羽捉到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后来他也用刘太公来要挟刘邦,可那个时候刘邦却丝毫不以为意。
他甚至告诉项羽,如果将来要把自己的父亲做成肉汤,要记得分自己一份,这也可以看出想要成大事的人,都不会估计自己的亲人。
而李继迁这样的叛逆之人,更是如此,如果贸然杀了他的母亲,结下仇怨之后,他只会更加坚决的反叛。
听了他的话之后宋太宗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他连忙询问自己究竟该怎么去做。
吕端告诉皇上可以先将老人安置起来,并派人好生照顾,之后借此招降对方,就算他不投降,这也会成为他的牵挂。
所以之后他无论做什么,都会想到他的母亲还在我们手上,生死也被我们操控,他的心也就被牵住了。
赵光义听了他的话之后大声叫好,连连称赞,直说如果不是他保持冷静,自己刚刚险些就要坏了大事。
后来李继迁果然收敛了很多,尽管他的母亲先病逝,可是很快李继迁也病死了,而他的儿子最终归顺了朝廷。
吕端靠着自己的清醒让一场大战消弭于无形,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在大事的决断上的确有着突出的才能。
而除了这些事情之外,他在宰相任上的时候,在军国大事上也是毫不含糊,从不犯错,因此国家也变得很强盛。
所以吕端平时看起来糊涂,只是他觉得小事不必要斤斤计较,但是真的到了重要的事情上,他比所有的人都冷静。
后来宋太宗驾崩,他也挫败了朝堂中的阴谋,力保太子顺利登基,可见他的能力。
所以这样的糊涂其实并不是糊涂,所谓的大智若愚或许说的就是他这样的人吧。
参考资料:《宋史》
注:文字来自钧儒说史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了解更多历史故事,欢迎关注钧儒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