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千古悠悠一“圣相”:为平衡君臣关系,李沆的做法完美且不可复制

千古悠悠一“圣相”:为平衡君臣关系,李沆的做法完美且不可复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历史烟波 访问量:4159 更新时间:2023/12/18 4:16:12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纵观历史,宋朝几乎是最独特的朝代。在宋朝之前,所有皇帝都是孤独的;在宋朝之后,所有臣子都是没尊严的。其中最独特的尤属宋朝士大夫,无论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是张载的“横渠四句”,都具有帝王气象,假如敢在明朝或清朝发出这样的声音,结局恐怕都是“文字狱”。偏偏在宋朝,这样的人混得都不错,究其原因,还要追溯至宋真宗在位时期。宋真宗时期的五位名相和皇帝本人针对君臣之道达成了一种平衡,其中贡献最大的要属李沆

有意思的是,李沆、王旦、寇准、王钦若丁谓这五位真宗朝宰相,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宰相的基本类型,五个人都可谓闻名一时。不过后世对这五人的评价却有着明显区别,李沆的地位最高,被称之为“圣相”。研究过宋代历史的读者朋友应该都知道,李沆完全符合儒家圣人的标准,既身正行直又道德深厚,在宋太宗时期就入朝为官,并且颇受太宗重用,无论是其父还是其他人都称赞他“有公辅器”。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八月,寿王赵恒被太宗立为太子,李沆作为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成为赵恒的师傅。对于未来的君主,李沆对其寄予厚望的同时也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他不仅要培养一位合格甚至杰出的皇帝,更要限制皇权太过膨胀,为文官争取应有的地位及权力,平衡君臣之间的关系。从李沆的人生来看,他确实做到了,而他所采用的的方法则是最完美最简单也最不可复制的一个。之所以“完美”,因为没有刀光剑影明枪暗箭,一切都在谈笑之间完成;之所以“简单”,因为只需要李沆发话,皇帝就会欣然允诺;之所以“不可复制”,是因为没有人能像李沆一样和天子无比亲近,同时又大公无私、人格近乎完美。

首先,李沆用忧患意识抑制皇帝的骄奢之心,进而为皇权套上枷锁。一般的大臣都是报喜不报忧,然而李沆却经常汇报四方水旱盗贼之事。参知政事王旦觉得这些事都是不足挂齿的小事,没必要天天跟皇帝禀报,免得坏了皇帝的心情。然而李沆却认为,“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王旦听完不置可否,谁知此话却一语成谶。李沆死后,宋真宗觉得契丹已经修和、西夏又纳款归顺,边患尽消,便开始大造宫室、大兴封禅,这时王旦才后悔不迭,感叹李沆的先见之明。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在李沆长期汇报之下,真宗皇帝每天都过得忧心忡忡。这种忧虑严重到了何种地步呢?真宗过生日的时候都没有心情,对臣下说实在没脸过这个生日,如今天下四方动荡混乱,一定是上天认为他治国不当而降下惩罚。不得不说,李沆说的都是事实,但是大宋王朝的整体情况远没有他所说得那么严重与糟糕。通过忧患意识,李沆让真宗皇帝心生畏惧,对待政务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这种敬畏就是李沆给皇权施加的第一道枷锁。

其次,李沆通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来肃清风气,保持士大夫与皇帝的距离感,进而保持士大夫处理政务的独立性不受过分影响。这一点从李沆从不密奏就可以看出。一次,宋真宗对李沆发问:“人皆有密,卿独无,何也?”所谓密启就是秘密奏章,密奏制度始于武则天统治时期,清朝雍正年间达到极致,皇帝通过密奏可以使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的神秘感,同时还可凭此使大臣之间相互攻讦,避免朋党现象并实现政治平衡。

不过对于士大夫治国来说,密奏并不是好事,所以李沆回答说:“臣蒙陛下恩典方为宰相,有公事就应该公开说明,为何要通过密奏的方式呢?那些热衷密奏的大臣,不是打击诬陷他人就是献媚邀宠,臣平时就很憎恨这种行为,怎么可能明知错误还故意去犯呢?”从真宗皇帝的出发点来看,他希望自己的情报网尽可能广,希望所有人所有事都向他汇报,但是李沆却不希望这样,他通过这种表态,让皇帝对于密启的利弊加以反思,同时保持了士大夫集团与皇帝的距离感,这是他给皇权施加的第二道枷锁。

第三,李沆利用自己帝师的身份,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定调拍板,而且此后不得再提。毕竟皇帝再怎么贤能那也只是凡人,和李沆这种“圣贤”还有巨大差距,所以李沆还肩负着处理皇帝原则之外事务的重任。很多时候,宋真宗会就一些朝政或者私事征询李沆的意见。一天晚上,真宗皇帝写了一道手诏,让使者拿给李沆,希望后者能同意他册立刘氏(即章献皇后)为贵妃。李沆看完诏书后,直接当着使者的面用蜡烛烧掉,然后郑重地告诉使者:“但道臣沆以为不可。”从此真宗不再提起此事。

保平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石保吉颇有功绩,加上又迎娶了宋太祖次女延庆公主,因此很受太宗和真宗宠信。有一次,他向真宗皇帝提出希望能兼任宰相,真宗就此事询问李沆,结果被李沆严词拒绝。真宗不死心,过了几天又问,然而李沆的态度依然未变。无奈之下,此事只得作罢,直到李沆去世后,石保吉才如愿以偿地获得同平章事衔。通过帝师身份,李沆要求皇帝对自己的意见怀有足够尊敬,这便是他给皇权施加的最后一道枷锁。

不过仅仅只是如此,李沆还没有资格被后世誉为“圣相”。与他对真宗皇帝那种古板强硬的态度不同,他对国事眼光独到、手段灵活。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九月,党项首领李继迁率军包围灵州城后,关于是否死守灵州一事,真宗拿不定主意,于是真宗就在朝会时询问众臣,灵州到底是守还是不守?如果不守,灵州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守,那就势必劳民伤财,而且还不一定能守住。大臣们认为灵州必须要守,指出如果失去灵州,那么周围各郡都势必沦陷。

然而李沆却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李沆直言不讳地告诉皇帝:“继迁不死,灵州非朝廷有也。”换做是其他朝代,李沆敢说这样的话,被下狱处死都是轻的,然而李沆就这么说了,还直接建议密令灵州守将率领大部分军民迁回内地,仅留部分人佯装守城,这样一来关右的百姓就可休养生息。由于此事争议太大,真宗皇帝一时间并未采取李沆的建议,此事暂时搁置,结果到第二年三月,灵州果然陷落,真宗从此对李沆更加看重。

回顾李沆的一生,为相期间他用独特的方式将皇权完美地束缚在笼子里,有效稳定了宋朝初期的内政外交。当然,这种方法是不可以复制的,完全依靠于李沆高洁的品行和真宗之间的特殊关系才得以实现。只有这种如同定海神针的人物,才可以用如此强硬的手段把皇帝的权势关在笼子里,同时又能靠着二人之间的情感来软化皇帝方面的反弹。李沆的“圣相”之誉,当然是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四十一》

标签: 李沆

更多文章

  • 李沆为何在历史上被称为北宋“圣相”?

    历史人物编辑:崔博文标签:李沆

    李沆(947年-1004年),字太初,今河北省邯郸市人,北宋时期名相、诗人。980年,李沆登进士第,先后任职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礼部侍郎、太子宾客,辅导太子宋真宗赵恒。997年,宋真宗赵恒即位,李沆任职户部侍郎、参知政事。1004年李沆去世,享年五十八岁。李沆凭借自身的作为与操守在历史上赢

  • 李沆:北宋初期众多的宰相中,只有他被称为“圣相”,原因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风趣的历史天空标签:李沆

    李沆:崇清静无为,行光明正大 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宰相的可谓是数不胜数,其中尤以宋朝为最,因为要分权的缘故,相当于宰相或副相之人多多,皆可以宰相称之,而如仁宗这般几乎一年便数次换相的朝代,那更是数不清了,但很多人是不被人识的。在北宋前期有宰相中,李沆实在是不太出名之人,而他

  • 北宋时,安徽宿州一个政治新星突然崛起,向敏中智破冒名顶替奇案

    历史人物编辑:乱世中的史标签:向敏中

    一、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开封府官宦子弟,28岁的向敏中骑一匹快马去安徽符离探亲。这天傍晚,他从宿州路经一条山道时,忽然从一片蒿草中爬出一个人来,挡在路中间向他急摆手。向敏中急忙勒住马,一看这人脸上青紫,看不出模样,浑身上下血迹斑斑,才要问他话时,就听远处传来呐喊声。这人惊恐地说:“我是符离人,郭知州他

  • 挽救北宋的寇凖,晚年为何落得个没钱下葬的凄凉境地?可怕的人心

    历史人物编辑:玉兔侃史标签:寇凖

    寇凖是否一度挽救了北宋王朝,避免北宋王朝面临的局势更加恶化,其功绩自然是无可辩驳的。不过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这样一位劳苦功高的重臣,最后却落得个连下葬的棺材钱都不够的凄凉境地,官场之险恶看来可见一斑。在辽兵南下攻宋,宋兵一溃即散的情况下,寇凖力排众议坚持要求宋真宗御驾亲征,这位新皇帝心存顾虑,左右动摇,

  • 他是“溜须拍马”的鼻祖,只因为一句话,差点把寇凖整死

    历史人物编辑:玉玉爱狗狗标签:寇凖

    咱们现在有个词叫“溜须拍马”,其中“溜须”还是有出处的,当时北宋名臣寇凖在宴会上胡须粘上了汤汁,此人赶紧起身给他擦拭干净,本来同事间的好意,但是寇凖却说:你身为副宰相,却为长官擦胡须,成何体统呢?这人听了后,开始嫉恨寇凖,想法设法打击他,结果寇凖差点被他整死。虽然他拍马屁没有成功,但却是拍马屁的鼻祖

  • 寇凖怎样得皇帝赏识,一心一意辅佐皇帝,维护国家统一

    历史人物编辑:历史地脉动标签:寇凖

    宋太宗赵光义曾经这样评价寇凖: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寇凖,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他凭借着出色的才华通过了科举考试,被任命为大理评事一职。他为人刚正不阿,每次都会向皇帝谏言,毫不畏惧,颇有唐朝时期著名谏臣魏征的风骨。也因如此,他渐渐被宋太宗所重用,在他三十二岁的时候就已经担

  • 北宋名相寇凖,下场有多凄惨?

    历史人物编辑:美言不文娱乐社标签:寇凖

    寇凖即是寇准,又称之为“寇老西儿“,这个北宋年间有名的清官名相,却晚景凄凉,不仅客死异乡,就连魂归故里都成了一种奢望。寇准,字平仲,是北宋年间不得不提的一个历史人物,寇准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策划并操纵了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在其主持下,开启了宋辽之间长达百年的和平,但也正因为此功绩,也造就了寇准极为凄

  • 澶渊之盟之盟后,宋真宗赵恒为什么要给宰相王旦送礼?

    历史人物编辑:利利历史标签:王旦

    都说当了皇帝,天下就是他一个人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其实,在古代,皇帝的权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尤其是唐宋以前,皇帝说话办事都要受制于宰相,并不完全自由。比如宋真宗赵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还要给宰相“行贿”。怎么回事儿呢?那是北宋景德四年,也就是公元1007年,有一天,宰相王旦接到宋真宗宣召,

  • 宋真宗为什么要给副宰相王旦行贿?

    历史人物编辑:樊建科标签:王旦

    一位皇帝竟然贿赂臣子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是确实发生在宋神宗身上。可身为帝王的真宗为什么要给宰相王旦行贿,因为真宗想让他赞成自己的做法。这件事的背景公元1004年,宋真宗在宰相寇准的极力劝说下亲征,最终在澶渊城下击败辽军,双方签订了和平协议,史称“澶渊之盟”。可当时,辽军逼近汴梁时,朝内分成两派,一

  • 包公戏中丞相王延龄的历史原型是谁?按史书分析并非王曾或王旦

    历史人物编辑:斋看书画标签:王旦

    在所有的包公戏中都有一位王丞相的角色,他作为重要的配角周旋于包拯、庞太师和宋仁宗之间,成为朝廷内斗的润滑剂。几乎每一场关于包拯在朝廷中惩奸除恶的桥段中,他都有出场,积极周旋于其中。在关键时候他多次劝说宋仁宗做出正确决策,保护了受到奸臣打压的包拯,成为故事中正面朝廷官员的典型。对于这位王丞相的来历,小